文/刘丽妮
图/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国内社区营造领域行动者的故事,不立榜样,不造典型,但且希望带来一些启发,与更多伙伴去探知社区的魅力。
这是【你好社区】人物的第五篇。
“老柯,你看那边4号楼的架子搭得太高了,太阳都被挡住了。”
“老柯,你要劝阻四号地的业主,不能再用化肥来追肥。”
老柯刚走进“菜地”,就忙着回答“菜农”的各个问题,但他说,“我只是开个头,让大家有个玩的地方。”“菜农”就是小区的业主们,这块五十平米的菜地是老柯与小区居民共同争取的小区“一米阳光 绿色家庭”生态种植体验区。
老柯,全名叫做柯文沣,今年已经67岁了,他不仅是果岭生活区大家公认的“领头人”,带着小区居民成立了合唱团、舞蹈队、摄影协会,还是福州环保公益圈的热心志愿者,帮助福州多个社区进行环保工作,这一切都得从他2000年从上海回到福州说起。
老柯时常到社区菜地里指导业主们种菜
老柯从知青回城,安排在地方国营企业上班。改革开放后,被借调到上海的一家外企,在那里他工作了十几年,退休之后回到福州和女儿一起生活,可刚回到福州的他并不能适应这里的生活。“当时福州的城市卫生环境与上海相比,较脏乱,小区里的环境很多不能习惯。”十几年前的福州街道建设并不比现在,街道上到处可见“垃圾”,民众并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更让老柯不能习惯的还是小区垃圾的处理,“每天生活垃圾都是集中到楼下的垃圾桶,但是垃圾桶只有一个,每家每户都是用一个袋子混装装所有垃圾,丢进垃圾桶。”垃圾没有分类就直接丢进垃圾桶,厨余垃圾还带着各种汤汁,垃圾桶的状况让老柯很是“难堪”。
进社区宣传家庭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在上海外企工作,企业很注重消费国对产品原产地的环保认证,这其中也包括企业后续废弃物的有序分类和无害处理,为此,十余年的坚持,我们自然就形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回到福州,真的‘看不惯’这样处理垃圾。”小区物业没有这样的意识,老柯仍然每天把垃圾分类,拧着两三个垃圾袋下楼丢垃圾,邻居们对他的这种行为很是不解。“多麻烦呀,大家都这么样问我,但是我就是习惯了,就算垃圾桶没有分出来,我家里也习惯这样做了。”老柯也把这样的做法和邻居们分享,告诉他们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不能去强迫别人,我只能从理念上向邻居宣讲,让他们有这样的意识,鼓励他们能够自觉地做。”在老柯的努力之下,和小区物业、福州市环保局、福州市工青妇和环保组织等各单位的推动下,2009年老柯所在的小区有了福州的第一批分类垃圾桶。“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每个住楼都配备了两只垃圾桶,“当然,这两个垃圾桶都还是不能够让大家都做到自觉分类垃圾,但是有这样的一种推动,也是一种进步。”
鸭舌帽、飞机、雏鹰装饰品都可以用利乐包做成
把垃圾分类之后的二次处理,让废弃物得到再利用,让环保有持续性。老柯不仅在小区内推动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利用厨余沤肥的绿色种植,使废弃物资源再利用,在他看来,废纸、空瓶、废包装物、不用的纺织物都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他希望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传给更多人。小区有分类垃圾桶只是他的第一步,平时在自家阳台种些小菜的老柯还觉得能够把这些方法推广到小区里。“厨余垃圾占生活垃圾的大部分,平常约占比重45-60%,在夏天瓜皮更多的时候能够占到70%。把厨余垃圾分类出来,不但减少滴洒漏的污染和垃圾桶的异味,还能够得到利用。”于是老柯想着能够把厨余垃圾收集起来,让其自然发酵,作为蔬菜种植的“肥料”,再次利用垃圾,也能够自己种些绿色蔬菜。
果岭社区菜地的沤肥桶
老柯首先把一楼的空地上开垦出来当菜地,后来这业主把房子出售了,物业给他找了块更大的地方。“原来这块地方只有一点,后来也是向物业争取,他们也觉得我们想法不错,也可以作为物业管理的一块品牌。”物业给了老柯一块五十平米的地,这样老柯带着小区的居民们成立了“乐耕社”,在这里开始了“农耕开垦”工作。社区菜地的第一步就是解决土壤问题。物业帮忙从社区外的工地运来了红土,“那红土是不能种蔬菜的,只能种些花生、地瓜、大豆之类的,种出来的绿色蔬菜硬邦邦的,没有味道。”于是第一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改良土壤。这块地的肥料——“厨余垃圾”则是小区的居民日常将厨余垃圾分类出来,投放到菜地的一个大的沤肥桶里发酵,“自然发酵,可以用红糖、没喝干净的酸奶作为发酵酶,促进发酵,帮助发酵出健康的肥料。”老柯还特意购置了一个500立升的沤肥桶,使之能够长期为菜地供应肥料。在第一期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利用厨余垃圾把板结的酸性红土壤改造,使得这块土地慢慢变黑变疏松,历经一年多的土壤改良,这里能够种出好口感的绿色蔬菜了。现在小区的种植已经进行到第四批了,每批有三十户人家在菜地里种植,在一期蔬菜收成之后就轮到下一组家庭,每户一平米左右,老柯把这一平米叫做“一米阳光”,“虽然每户都只有一平米,但是如果用心去种植的话,基本可以供应一家两口到三口的蔬菜需要。”小区居民想种的都可以在轮到自己种植的时候撒种。“这块地不用化肥、农药和激素,用厨余垃圾做放心的肥料,吃放心的蔬菜,这是我的理念”,现在已经有一百多户人家从这块地里“毕业”出去了,“‘毕业’后的很多人也能够在自家阳台屋顶上种。”
在小区给亲子家庭讲解厨余酵素制作方法
“这块地也不只是种菜,还能够帮助大家相互之间的交流认识。”老柯说,在前期改良土壤的时候,大家多种瓜为主,例如南瓜之类。瓜藤长出来之后就会影响到“隔壁家的菜地”,在这里大家都是新结识的邻居。瓜藤影响到别人蔬菜的生长,就在收成之后相互分享蔬菜、瓜果。“这和谐的分享,能够促进改善邻里关系。这一平米种出来是什么反而不那么重要了,更关键的是在养护菜地的时候,大家多多交流,改善和密切了邻里关系。”“放假的时候小朋友也来凑热闹,让城市的孩子有一种乐趣。在这块菜地里观察种子如何开花、结果、昆虫授粉的过程,又如何成长为植物。这样让他们也有机会能够观察到、参与到这样的过程中。”老柯说,菜地的投入有了多方面的功效,“ 绿色食物、改善邻里关系、给小孩子观察绿色世界的窗口,当然更重要的是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正在菜地里收拾的三号楼阿姨是第一批就加入的业主“菜农”,她说自己主要种些地瓜叶、当季蔬菜,一方面,自己晚年生活也有些乐趣,一方面也能够在这样的体验中结识更多的小区业主。老柯说,她是第一批加入的,每批都有些老菜农,可以给后来者一些指导,也算减轻些老柯的负担。现在老柯也把厨余垃圾的处理方法在福州的多个小区进行宣传,而且已也有小区效仿这菜地的做法,并且规模更大,有两百平方,每次可参与的家庭用户达到更多。老柯不仅让厨余垃圾有了新生命,还有日常废纸、空瓶、包装物的再利用理念传递到小学和社区学校中去。老柯受到福州多所小学的邀请,到学校里教小朋友们如何利用空瓶、废纸、利乐包等废弃物做手工DIY。
给高校学生上废弃物DIY手作
“可利用牛奶盒,也就是利乐包可以做成帽子、装饰品、飞机,只要孩子们愿意学习,它们都可以完成。”老柯利用利乐包做成了帽子、飞机,用广告纸和泡沫做成的公鸡装饰,棉花和丝袜做玩偶,还有抽油烟机里的油做成了手工皂,用酱油瓶和旧报纸做成的女孩子……他把这些带到学校里给孩子们展示,教他们用自己收集的废纸、空瓶等做成手工艺品,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能够到学校里去给孩子们展示,这也是一种偶然的机会,再经由他们的传播其他学校来找我,我也会都尽量安排去参加,把这样的废物利用的理念告诉孩子们。”老柯说他非常乐意到学校里给孩子们讲课,一方面学校的规范化能够使这样的理念传递地更为有效,另一方面,老柯觉得环保理念要从孩子抓起,让他们从小就有自觉的环保意识。
小朋友在老柯指导下利用利乐包做的鸭舌帽
“学校和我们社区宣传相比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能够给我们更好的空间,固定的地方,这是社区宣传所缺乏的。”老柯说,现在虽然大家慢慢开始有环保的意识,但是到很多社区去宣传的时候场地仍然是一个问题,有的甚至只能在社区门口借用一些银行的厅堂来开展活动。“一些固定的宣传点对我们来说是必须的,有这样的宣传点,可以有系统地让孩子都来参加,周末、课余时间,相对集中。”不过很欣慰的是在今年“拗九节”,妇联领导到老柯家里送关怀时,提出将在妇联新建的大楼里为他提供一个开展环境教育和DIY手作场地的设想,老柯很是开心。
在软件园的DIY手作活动
老柯也在更多思考,垃圾不仅拥有二次生命,简单的手工艺品是否能够再进一步利用,“如果只是做成手工艺品,那久了这也是一种垃圾,如何让这些废纸、空瓶得到更多的利用才是真的废物利用,比如制成纸浆,重新做成纸,或用纸泥来替代合成的橡皮泥是否能够实现。”老柯退休以后一直是小区事项的“积极分子”,他所在的小区成立的合唱团、舞蹈队也会受到一些单位的邀请演出,曾经的摄影协会停了很久又将再组织起来。现在小区正在筹备成立“业委会”,居民们也会来咨询老柯,让他为居民说话维护大家的权益。“我的精力有限,但是就是喜欢倒腾一些东西。大家对我很信任,所以我能做的,都会去做。”老柯说在宣传环保也纯属是个人行为,“这些都是我自己在做,一个人,没有附属于任何的公益机构。”很多公益人建议老柯成立一个机构,让更多人加入,也能减轻点自己的负担。老柯说以前没想那么多,觉得成立的话很多事情自己不懂,太麻烦,但是现在自己越来越觉得能力有限,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帮助,“像垃圾分类,这都需要长期的宣传,一段时间不怎么宣传,好像又退回到原来那样了。这就不可持续,很不好。”说到这里的时候,老柯声音透着些失望、无奈。“但又觉得如果草率成立一个机构,这样的人员并不能保证充足,还是需要更多能够真正热爱公益、关注环保的人。”老柯在为是否成立个专门的机构纠结着。2012年老柯被查出直肠癌,2013年手术之后身体虽说仍保持得较好,但也不能太过劳累。“想给自己一些信念,自己还有很多想做的,能做一天,就继续算一天。”老柯并不与别人说起自己的病,他觉得,自己还能够坚持,保持乐观的心态最重要。确实,老柯这么做了,他一直以饱满的精神和我们聊着,生活着。
在台北参与两岸环保交流
他不仅是一个人在做践行绿色生活的宣导,在经费方面,很多也都是老柯自己贴补着。“做项目很多需要用到钱的地方,我都自己贴进去。”老柯说因为自己原属于地方国营企业,后来借调到外企之后人事和原企业体制的转变,退休的时候是从外企上退下来的,当时也没有人事部门的统一管理,变成没有任何退休金,而自己档案也无处可寻,更没法申请任何的保障。“退休之后都是在吃老本,这么多年来,也会有一些困难了。”老柯说自己并没有想过停下来,做一天是一天,“就算是一个人也是需要去做。环保意识只能是宣传让大家自觉形成,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做什么,只有大家都自觉认识,才能是真的完成。”老柯的家里摆放着很多的奖状、荣誉证书,他笑笑说“这都是大家的支持。”他并不看重这样的荣誉,简单地看做是大家的肯定,是自己坚持做更多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