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十年 | 社区公益:一场由点到面的理想家园共建
编者按: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逐步消解了社会原有的社区体系,引发许多社区公共问题。孕育于房地产企业的正荣公益基金会对此有更直接的感悟。2014年,基金会在早期的民间公益资助实践中看到了城市社区建设的迫切需求,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卷入这场自下而上的可持续社区创变中。从微观的城市社区营造与治理实践——“你好,社区”,到宏观视野下的中国社区公益生态培育——禾平台,正荣公益基金会在社区公益的路上走过将近10年。
Hello,Neighbour
“你好,社区”
早在基金会成立之前,作为地产企业公益部门的正荣CSR已经在公益资助中多次与社区公益产生关联。由2010年开始,在3年的时间里,“桥畔计划”、“爱故乡计划”、“正荣微公益”等小额资助计划联结了上百家公益组织。与此同时,正荣公益也在乡村、城郊的社区里做社区大学,用社区教育的方法组织和动员社区居民,关注并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正荣公益团队发现,尽管组织的规模不同、使命不同,但无论任何领域和性质的项目,最终都需要落脚到某个群体或者特定空间去推进公益的目的,以及项目的可持续性。
如果将“社区”二字拆开解读,“社”即社群,“区”则是空间。光凭同住在一个空间里,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社区。它必须回归人与人、人与社区、人与自然的连接。只有在这个前提之下,“社区共同体”才可能形成,人们才有可能在共同打造多元社区生活的过程中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持续地参与和共享,解决共同体所面临公共问题。
在资金体量不大的情况下,如何整合资源,让社区公益的价值被看见,动员更多人参与社区公益行动?正荣公益团队一直在思考。
2014年,正荣公益基金会决定试水城市社区营造,并首先将锚点抛向正荣集团的城市楼盘。
“对城市的居民来说,社区不应该仅是建筑和经济,而是关乎每个人的幸福,是一个理想家园的共建场域。”当时的项目官员周秋华对理想社区有这样一番理解。“居民社区是一个小的社会系统,应该具备多元化、在地化、有趣、有文化等特质。社区居民之间有粘度、有认同、有归属感,对于更加健康、有序的居民社区建设有帮助。而日常性、自发性的公共活动,可以改善邻里关系,加强这些特质。”
那个时候,国内还鲜有房地产涉足社区建设,社区建设领域也没有在地产维度的拓展。但不管从经济、品牌效益考虑,还是从社会责任出发,地产都有优化人居环境,打造和谐正循环的需求。
“房子的建成时间很短,但一个好的社区养成却需要很长的时间。”基金会在社区领域的观察和探索打动了正荣集团。
当年12月,“你好,社区”项目正式落地,将社区的视角带入城市新社区的建设,以社区营造的方式拉近邻里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进而激发社区活力,促进社群融合,推动城市社区治理。
“你好,社区”1.0版的项目策略
以公共空间为切入点
无论是此前参访的国内外优秀社区项目,还是基金会所资助的社区项目,项目团队都看到公共空间在社区营造与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很多社区活动大都在公共空间开展。而时下流行的泛会所概念,让正荣集团对社区建设和运营也有所思考。在这方面,其参与的优势很突出——拥有闲置的空间、社区空间的规划能力和运营资金。综合项目目标、双方的需求及特长,“你好,社区”决定以公共空间营造为切入点,启动城市社区建设的第一步。
项目团队发现,在城市化发展中,人与土地的距离越来越远,想亲近土地与自然要往郊外或者农村走。但田园的情结依然深刻印在人们的文化基因里。在城市社区周边,只要有空地,就会被利用起来耕作。而在现代化的住宅区里,以化肥、农药培植出的“绿化景观”只提供观赏的功能,与人并没有很强的互动性。
社区农园1.0(测试版)
于是,“你好,社区”把农业的元素融入社区的绿地空间,发起庭院菜园实验,在提供观赏价值的同时,也让生活于快节奏中的居民在家楼下便能与土地链接,拥抱自然,小朋友得以在小区里观察植物和昆虫,了解作物生长规律,参与耕作。
苏州社区认知园
这就是社区农园,后来的认知园雏形。2015年5月,首个“社区认知园”项目在苏州正荣·国领小区推出,占地两亩多,模拟了村庄的农业生态, 以有机农场的标准,将种植、养殖等功能引入到社区中。
居民才是公共空间运营的主角
这几亩地更关键的价值在于增加绿化空间互动的可能性。“这是居民相互认识、邻里交流的机会。我们希望通过参与农园的劳动协作,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周秋华如是说。
随后,社区认知园发起很多自然教育的亲子活动,也根据时令组织农趣活动,还设置堆肥桶,为农园提供有机肥和液肥储备的同时,也消化部分社区厨余垃圾,倡导环保的生活方式。
与认知园形成互动的另一个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书院。认知园为书院活动的开展提供自然素材,而书院的教学手作也可以是认知园里的知识。两者共同倡导在社区内“晴耕雨读”的生活体验, 在耕读中学习、分享和互助。
社区书院融合了亲子、阅读、手作、自然教育等不同主题。项目团队在其中打造微型社区图书馆,通过建立机制, 鼓励社区居民分享、借阅和管理图书;上学日的四点半以后,书院成为孩子的社区课堂所在地;绘本故事会、周末学堂、暑期夏令营是广受社区亲子家庭欢迎的社区活动。居民还可以在这里发起和参与其他有意思的活动,像插花、烘培、木工、陶艺、酵素和手工皂制作、电影沙龙、读书会等。
“公共空间需要大家共同维护。再好的设计,如果没有后期好的管理经营,也会有废弃的可能。”周秋华说。从最初以社区的初期建设者直接参与空间的运营,到引入多方公益资源,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公益服务,项目的下一步是将打理权移交给社区居民和志愿者,让它们成为社区自主的空间。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把社区书院变成居民真正的归属地或者是集合地, 让社区居民能够理解背后的运营思路和理念,参与空间的管理和运营,自发组织兴趣小组和公益小组,成为社区公共空间的主人。”项目负责人吴军军认为,基金会做社区公共空间营造更长远的意义,是不断增进居民对本社区的归属感,赋能社区居民和社区多方力量,协同、持续打造理想的社区家园。
让营造前置的合作模式
按照这个思路,“你好,社区”逐步形成与地产合作的经验方法。在楼盘规划阶段就纳入社区营造的元素,将社区公共空间“社区书院”与“认知园”设计进去,并预留硬件的建设费用和3-5年的软件支持费用;在楼盘营销阶段,地产方将公共空间作为楼盘特色之一,向业主传播;在交房阶段,根据入住率的不同引进不同的公益资源进入社区,开展不同的社区公益项目,和社区物业、居民互动。
在苏州、长沙、福州、南昌等地的几个住宅区里,“你好,社区”以这个思路开展项目实验。项目团队发现,通过营造前置和引导,居民、物业对社区公共空间的理念更容易接受,项目成果更加明显。
最早引入公共空间与社区组织运营的南昌正荣大湖之都,经过三年的营造,大湖之都70%的社区公共活动都在社区书院开展,例如社区妈妈们联合筹建了“开心妈妈绘本馆”,社区能人们自发开设了十多门社区微课堂,每年暑假定期举办“夏雨雨人夏令营”等等;社区出现了20多个由居民自发的社团组织,并且涌现出一批社区骨干,参与到社区的营造中来。项目还通过公募基金会设立社区发展基金,由爱心商家、居民捐款,用于社区骨干培养以及社区自组织培育。
2014-2020年,“你好,社区”从项目试验到渐成体系,实现一个又一个的小创变:在全国20多个社区开展项目支持;落地4个正荣社区建设和公共空间运营,组织1000多场社区公益活动,服务社区居民超过3万人次;联合社区伙伴开发30多个活动课程包,形成一套项目运作模式;在全国7个城市与30多家社会组织举办50多场社区营造沙龙,与近2000名社区营造行动者产生联结。
共创社区治理2.0新时代
2020年开始,“你好,社区”在聚焦社区治理的方向上完成核心价值体系的梳理和项目的迭代升级,正荣集团与基金会的协作有了进一步的分工。
在2.0阶段,正荣集团进一步整合社区业务模块,围绕社区居民的需求,为“你好,社区”倡导的健康、互助、幸福的美好社区生活搭建空间场景,开展社区老旧设施焕新等基础营造和创新性社区公共空间的运作。
“你好,社区”2.0版的项目模块
而正荣公益基金会则发挥自身优势,主要负责“你好,社区”艺术美育和社群融合两个行动模块,与合作伙伴不断探索新的项目形式,链接多方公益资源进入社区,凝聚和调动社区公益力量,拓展不同的营造主体、工作方法。
更多了解,可点击图片阅读:《冶山札记,我们曾在这里驻留》
更多了解,可点击图片阅读:《艺术能否让社区更好?8位青年艺术创作者做了一场实验》
2021年,“你好,社区”在福州和莆田开展了“冶山艺术驻留计划”、“兴青年社区创益计划”,邀请青年艺术家进入社区,发掘当地文化生活,用艺术创作的方式连接人与人、人与社区、人与自然等等多种关系,在社区美育领域探索艺术与社区营造结合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居民有机会参与到艺术创作和社区营造中。创作者、居民、环境、作品之间产生新的对话和协作,激发居民们对社区的认同感。
社区的建设必须多方持续地投入资源和参与共建,唯有赋能才能让社区营造更可持续。在促进社群融合方面,“你好,社区”设计了社区微基金、社区安全家与社区培力计划三个子项目。项目团队希望,社区的利益相关方在得到充分的赋能与陪伴后,能真正成长为社区建设的力量,持续推动本社区的发展。
为了鼓励社区参与和服务,回应社区发展现状和需求,“你好,社区”以社区微基金的形式支持与陪伴社区自组织、社会服务机构以及促进社区自治共治的共享平台,有效联动社区物业、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的协作,让各方因着公益项目的落地,可以更多的碰撞和交流,同时常规化的公益活动也让社区更具有生气。
社区安全家立足于整合社区力量,在社区推广减防灾教育,提升社区韧性,并推动组建减防灾社区志愿者队伍。这些志愿队伍在疫情期间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帮助,支持居民自助互助共渡难关。
随着“你好,社区”试验的推进,项目团队深感对基层的物业工作人员、社区领袖,社区组织进行能力建设非常重要。“社区工作不仅仅是居民们要参与,物业、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要改变思维。”
为此,“你好,社区”发起社区培力计划,打造社区人才互助平台,回应社区人才发展现状和需求,通过邀请国内社区营造和治理领域的相关专家与实践者,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为社区培养具备战略性发展视野、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联动社区资源、引领社区创新、与社区组织协作能力的公益行动者,推动社区自治共治发展。
2022年1月,“你好,社区”还举办了社区工作者公益培训,由复旦大学等专家教授、知名社会组织机构创始人、优秀社区工作者等组成的授课团队,为来自全国十余个地区的近40位学员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精进之旅,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及实地考察交流等形式,共同探索美好社区建设的多元路径。
“很多时候社区工作们都在忙碌着完成很多条线的工作。我们希望让他们可以有时间停下来,去听一听这个时代下社区发展以及未来社区建设的新趋势,用一些好的案例和工具给他们带来一些思考,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更好地应对社区的挑战。”项目负责人吴军军说。
HARMONY PLATFORM
禾平台
如果把在居民社区开展“你好,社区”的实践看成点的系统性改变,那区域公益平台则是一个面,它们的活力以及发挥出来的力量对当地公益生态的发展非常重要。
与“你好,社区”几乎同时酝酿而生的项目,是禾平台(2014-2016年项目名为“和平台”)。在正荣公益基金会的公益体系里,“你好,社区”是在微观层面传播社区公益理念,培养具有公益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社区居民,以个体小的善变,来推动区域公益生态的变化,而禾平台则是在更宏观层面的社区公益实践。
看见区域公益组织的价值
倡导发起禾平台项目的吴军军在与公益组织合作中对基金会的价值有很深的体会,“随着对民间公益的不断接触和深入,我们发现,有许多公益组织值得支持,它们蕴藏着社会活力和公共价值,等待着被激发。而基金会就可以做这样的激发者,这不仅是在帮助民间组织,也是在为整个社会蓄能。”
但基金会面向全国,对散落在不同区域的一个个差异化的组织,支持的力度毕竟有限。从这个角度上看,区域公益枢纽更能发挥在地优势,整合上下游的公益资源、链接在地的多元力量,支持和培育更多本地社会组织以及居民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去解决社区的公共问题。但区域公益平台的成长,同样需要行业生态的支持。
2014年,正荣公益基金会开始探索与区域平台型机构的合作。随后,敦和基金会与南都公益基金会先后出资参与,支持国内二三线城市公益枢纽和民间草根力量、推动区域公益生态善变的“和平台”应运而生。
和平台合作伙伴分布图(2014-2016)
到2016年时,和平台合作的平台型机构有11家,支持了170多家民间公益组织。在这个过程中,项目团队不断反思:如何才能更有效、更有重点地推动区域公益生态善变?
聚焦支持社区基金会发展
禾平台支持拍摄的社区基金会专题视频
那几年间,中国的公益行业生态在政策影响下发生巨大的变化。随着深圳、上海两地在2014年出台的社区基金会试点和培育政策,国内掀起设立社区基金会的热潮,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成为官方的主流话语。
尽管在全球视野下,社区基金会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但在国内,社区基金会还是很年轻的组织形态,最早的社区基金会不过仅有几年的实践历程。
2017年4月26日,“和平台”转型为“禾平台”
并正式对外发布
基于公益行业新形势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2017年4月,谋求转型的和平台历经半年的梳理和探讨,确定了以社区为视角,以社区基金会为项目抓手,以集合有效在地资源、支持多元社区公益为理念,支持在社区内生且扎根社区、以独立开展社区公益为路径的社区基金会,通过公益资源调配为手段推动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社区资本,实现社区公益本地化和多元化,同时响应政府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模式,支持多方合作参与社区治理。
转型后的禾平台首批合作方包括正荣公益基金会、千禾社区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成都市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几家基金会根据地分别在长三角的上海、珠三角的广州、津京冀的北京和中西部的成都。项目组希望发挥各家优势,共同将禾平台打造成推动中国社区基金会发展的关键枢纽。
不拘于注册名称与形式
过往,禾平台所支持过的一些枢纽型公益组织,在培养社区慈善、撬动当地资源、构建本地关系、发动公众参与、推动社区发展方面其实扮演了社区基金会的潜在角色。项目在定义社区基金会时,不能只依据机构名称与注册形式,更重要还须看它是否具备这些丰富的内涵与特征。
a、社区以地理区域为主,且不限于街区
b、由社区内生且扎根社区,面向社区
c、以民间力量为主体、多元发起,且具有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
d、实践参与力量本地化、资源筹集本地化、本地问题本地解决
e、具有社区公益领导力
f、具有现代公益的专业素质且工作手法灵活、多元而富有成效
g、具有清晰的使命愿景,并坚守以使命目标为核心
四个工作策略
随后的几年,禾平台逐步形成社区基金会枢纽平台的工作策略,从人才培养、小额资助、行动研究和行业交流四个维度展开工作。
禾平台1.0版的工作策略
● 禾智库
2018年,禾平台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建设禾智库研究中心。该智库共有40余名成员参与社区公益的主题研究,发布行业研究报告《中国社区基金会发展环境分析及培育建议》、《中国社区基金会发展情况基础调研》、《中国社区基金会2018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社区基金会十年:本土探索和能力建设》、《中国社区基金会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等,同时开展禾智库公益研究Seminar系列活动,为社区基金会伙伴提供智力支持。此外,禾平台还参与和支持了《中国社区营造案例集》、《中国社区基金会观察手册》等行业资料编辑。
● 禾伙人培养计划
人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区基金会能不能在当地社区发挥应有的作用。禾平台希望为参与发起或运营管理社区基金会的公益人提供专业的理论与技术支持,发起禾伙人培养计划,面向中国社区基金会以及区域枢纽组织的骨干提供以“资产、信任、能力”为框架的参与式学习。此外,禾平台还推动建设中国社区基金会社群,社群聚集了中国社区基金会各方相关力量,提供对话、分享、学习、共创的平台,不定期地举行共学、参访等活动,帮助大家开拓视野,更好地理解和发展社区基金会,增进彼此的交流与合作。
2020社区基金会社群聚会-上海站
● 小额资助
由于国内大部分的社区基金会由政府推动成立,在业务内容、资源预算等方面都有所限制,禾平台以小额资助为杠杆,提供外部的资金,与社区基金会或平台型、专业型组织合作探索创新性项目。例如,与四叶草堂共同发起的萌芽计划项目,支持全国的社区积极分子推广和建设社区花园;以禾平台和社群成员捐赠的公益基金为基础,设立全民社造基金,支持社群成员一起举办社造论坛、一起策划编写全国社造案例集,在全国各个城市开展城市峰会、社区游学和社造沙龙等。
萌芽计划组织的项目交流
● 行业交流
禾平台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社区基金会论坛,同时不定期在各城市以读书会、论坛等形式,促成行业交流。在国际交流上,禾平台推动对其他国家地区社区基金会发展的研究和探索,同时通过游学的形式,实地拜访不同环境下的社区基金会,在交流互动中扩展视野,促成彼此经验交换。此外,禾平台还研发了中国社区基金会信息门户——附近的CFs小程序,主要承载功能为社区基金会数据库、国内外社区基金会动态、相关政策信息、社区基金会入门课等,集中分享社区基金会的信息,促进行业探索和公众关注。
2019社区基金会峰会
放下“社区基金会”的包袱
2022年开始,伴随着国内社区基金会会近年的发展,禾平台尝试迈入新的阶段,放下“社区基金会”这个身份主体的包袱,回归“挖掘本地资源服务于本地需求”的初心,把注意力专注到社区公益枢纽型组织的支持中。通过枢纽型组织社群搭建,洞悉服务对象在组织及人才发展中的真实需求,协助其沉淀自身的知识内容,并促成相互间的分享交流,共同打造一个开放包容的“社区公益生态网络”。
禾平台2.0版的行动策略
“经过2022年全国多地的走访调研,我们发现:构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需要这个系统内存在充分的多样性,彼此间互益互助。这个系统内不仅有以此为业的职业者,也有更多的以不同形式参与其中的行动者。现阶段这些多元主体间,尚未形成足够成熟的对接机制,这影响了他们相互间产生更频繁的连接与合作。”项目官员俞鸿钧介绍,“2023年,禾平台希望能回应这个问题,推动社区公益生态的进一步成长,让它更充盈、更有韧性。”
公共问题涉及的面很广,也很复杂,民间公益则提供了自下而上的改变路径,培育公共的、在地的力量去协调解决。“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正荣公益基金会有幸深度参与这场美好的变革,也将继续支持民间公益生态的发展,将从点到面的可持续社区创变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