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回顾丨有效资助是什么?我们做了一场公开讨论

dm_20231204224604_001_zrgy_660.jpg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3年会之基金会有效资助的道与术平行论坛于2023年11月23日上午在深圳坪山燕子湖国际会展中心顺利举办,近三百位基金会代表、公益组织从业人员济济一堂,分享经验和交流观点。

dm_20231204224604_002_zrgy_660.jpg

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作为论坛的联合主办方开场致辞,她表示,做公益工作需要面对很多不确定性,而从业人员也会在遇到很多挑战时彷徨无措,希望此次论坛分享的基金会资助案例可以给公益同行一些参考,提供可借鉴的地方。

主旨演讲

基金会的资助领域的实践探索和取向是什么?未来怎么办?

dm_20231204224604_003_zrgy_660.jpg

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军作为论坛特邀的主旨演讲嘉宾,分享了自己对基金会资助行为的理解:资助并不只是单纯的技术手段或策略方法,背后的逻辑是从价值理念到技术方法和体制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基金会能够进行长期的资助行为需要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长期稳定的战略、一定规模“活性”的资金、愿意承担创新的风险。从微观到宏观,基金会开展资助的效用在于:促进行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打造公益生态链、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在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实施之后,基金会的资助实践出现的五个发展方向:

dm_20231204224604_004_zrgy_660.jpg

胡院长强调,基金会行业和中国公益慈善的生态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现在讨论基金会资助,不能单纯聚焦于基金会这三个字,原因是中国将近一万家基金会的内部差别巨大,希望未来能更加精细化地分析基金会。同时也可以借鉴国际基金会开展资助的成功经验。他还为六种类型基金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建议。

案例分享

科学公益的资助怎么做:助推成长,注重愿景、章法、产品力

dm_20231204224604_005_zrgy_660.jpg

作为民营企业发起的非公募基金会代表, 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由秘书长沈丹玺借蒸汽机在二千年历史长河里演变的故事,分享基金会的科学公益理念。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基金会通过公益创投为多个议题领域不同的组织注入了非常灵活而且相对大额的发展基金,让他们的发展和业务增长速度平均约120%。

基金会的资助理念是助推成长,注重愿景、章法、产品力。例如,深圳诚信诺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被资助的创投伙伴,为非洲缺电地区的人群提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产品,将常见的太阳能灯进行了二次研发和最简化设计。最典型的一款产品只有9个零部件,极其方便组装和更换,而且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装置即可稳稳固定在任何一个普通矿泉水瓶上,且持续地使用非常长的时间——这就是最好的产品。他们还不断努力去和非洲本地的利益相关方构建关系,赢得了本地经销商的长期的信任,也赢得了在外投资的中方企业的青睐。正是利益方的认可才能让诚信诺源源不断获得产品的订单,从而保障他们的公益使命。强调产品力和利益相关方认可是科学公益的理念在三一基金会资助上最集中的体现。

战略先行,点线面立体式资助

dm_20231204224604_006_zrgy_660.jpg

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谢晓慧向大家介绍了万科基金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在15年里投入9.27亿元资金资助了429家机构和569个项目,并通过前后27年的时空机问题引导现场观众思考过去27年的社会变化和27年后气候变化可能带给我们的影响。

作为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基金会,万科公益基金会每五年都会制定战略计划。社区废弃物管理的资助主要发生在2017-2022年,最初接到这个战略方向的时候,理事会、万科集团和各个伙伴抱有很大期待,因此基金会选择跟所有人密不可分的垃圾作为切入,了解可持续社区的含义和发展前景。最后发现万科公益基金会可以在整个社区废弃物管理的前后端进行一些主体的干预,尤其后端厨余垃圾处理方面可以尝试创新。中间垃圾的收集、收运和处理已经由政府开始管理,基金会不便介入。找到了项目策略之后,基金会开始建立项目的行动框架。

dm_20231204224604_007_zrgy_660.jpg

基金会这几年来摸索出来的资助经验是:一方面要有明确的制订资助的策略和标准,这样能保护资助的有效性并避免浪费;另一方面要随时调整策略,针对故宫博物院此类有独特价值的场景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未来万科公益基金会将在时间的长河里继续争当环境资助领域的长期主义者,贡献中国美丽社区的建设。

系统性资助探索

dm_20231204224604_008_zrgy_660.jpg

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刘正琛分享了运作型基金会里的资助性项目——联爱工程,联爱工程通过系统性的资助,给复杂的医疗卫生问题带来改变。儿童实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病理科、影像科、检验科、内科、外科、等多学科协同合作。他分享了一位青海玉树儿童自2岁身患神经母细胞瘤,历经12次异地化疗至4岁半,但因为青海缺乏儿童肿瘤外科手术能力,孩子未能及时切除肿瘤,导致肿瘤仍在变大(后通过新阳光社工转到北京儿童医院化疗和手术)。

针对这样复杂的卫生问题,由新阳光等四家基金会和四家学术机构联合发起的联爱工程设计的基本框架是:

第一是建立慈善医保补充基金。由深圳恒晖公益基金会负责广东省河源市,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负责青海省,把儿童白血病患者的全口径报销比例从55%提高到90%。新阳光不是直接对患者资助,而是委托作为青海省医保局医保经办机构的三家国有保险公司来进行一站式结算。只要白血病患者进入医院诊疗,在出院时,只需要承担10%,其他的部分如基本医保、大病补充、慈善医保补充基金都是由经办的保险公司直接和医院结算。

第二个部分是卫生技术评估中心,资助高校的卫生经济学团队对尚未进入医保目录的创新药进行评估,在多元化专家团队评审后,在慈善医保补充基金的报销体系里纳入创新药,并把报告提交给国家医保局的决策者参考。

第三是优医中心,资助医生进修、短期学习等培训。

第四是肿瘤社工中心,为患者提供医务社会工作服务。

新阳光在青海省实施联爱工程四年来的工作成果是:给青海14岁以下儿童白血病患者提供了132人,1155人次的补充报销,总金额749万;尤其是让青海儿童白血病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从4年前的79%增加到93%,无病生存率从60%增加到88%。

新阳光在医疗卫生领域深耕21年,虽然并不能做成一个资助型基金会,但是联爱工程青海项目作为实施了四年、一千余万元资金量的项目,80%以上是通过资助进行的,也只有通过资助才能将顶尖的高校、保险公司、医院等各方面的力量和优势资源都串联起来,形成系统性的合力。

dm_20231204224604_011_zrgy_660.jpg

会议期间,论坛主持人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张琳还带动全场学习了心肺复苏的核心技能,在快速充能的过程中,也是践行有效公益的一部分。

dm_20231204224604_012_zrgy_660.jpg

圆桌会议

dm_20231204224604_013_zrgy_660.jpg

随后的圆桌环节里,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周旭峰引导六位嘉宾,针对什么是有效资助,需要做什么来确保资助的有效性,以及资助的原因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北京用友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振认为,中国基金会的资助实践是在一个复杂而非理想的现实里去开展的,比如资助双方常常被放在对立矛盾的立场上作比较资方代表的视角往往在被资助人眼里是模糊的。有效资助要作为一个串联所有利益相关方的价值链来发挥作用,而不仅仅是链接出资方和被资助方。

福建正荣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婧认为,有效资助简单来说就是立足机构的自身使命和愿景价值观,支持和陪伴民间公益力量成长,来持续解决社会问题,努力做到把钱花在刀刃上、帮忙而不添乱。基金会定位的角色是一个创新、理性的公益倡导者和推动者。多年来,她和伙伴做资助的经验和感悟:第一、要尊重本土的现状,沉淀本土经验,要去找到一条自己能走的,走得好的,适合自己的道路;第二、尊重多元的创新,因为没有多元就没有生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第三、要培养本土的公益力量的兴起,因为只有扎根在地的公益力量的成长,才能够使社会问题可以持续得到关注和解决;第四要重视公益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因为没有人就没有办法成事情。她认为一个好的基金会资助官员需要培养利他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培养提问的习惯。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项目运营与拓展高级经理龚悦认为,作为一家成立15年的资助型基金会,有效资助仍然是重点关注并且需要努力探索的议题。SEE基金会从成立到现在支持了超过一千家合作伙伴,在各个环保的领域都有相关的资助项目。作为环保公益机构,我们需要的是解决一个明确的社会问题,除了在项目策略设计上面需要设立清晰的主线和明确的目标以外,更多的是跟合作伙伴共同的联动,通过资助的形式促进目标达成,用量化的指标来反映项目取得实际效果。在资助项目的管理上,从项目本身目标与活动的设计,到资金的合理的使用,再到项目成效的监测和评估,形成一个项目管理的闭环,也是有效资助的重点。

深圳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徐宇珊认为有效资助,第一看是否真正有助于解决社会的问题,第二看是否有助于让执行方成长,否则基金会可以直接落地执行,有效资助与传统资助都可以解决社会问题,二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让执行方成长。在三一公益基金会的案例里,科学公益的理念和实操的方法就成为基金会实现有效资助的良好路径;另外基金会将与被资助机构的关系定位于陪伴长成的伙伴们,而非甲乙方这一点也是值得尊敬的。她认为有效资助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很高:既要能仰望星空又要能脚踏实地,建议刚毕业的年轻人多积累经验,抱着开放的态度去学习,哪怕做各种杂事。因为优秀的资助官员实际上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有效资助项目顾问诸昳,结合自己以往资助工作实际经验,认为有效资助是基于合适的定位,拿出合适的资源,选择合适的对象,通过合适的流程,获得合适的结果,缺一不可。资助不仅仅关注被资助方和解决社会问题,资助方自己的成长和改变也很重要,只有资助方可持续,才能把资助做下去。

中国人民大学讲师王筱昀认为,有效资助实际上反映了资助理性化的趋势。这种理性化未必有好结果。对于有效来说,一定要留出足够的试错成本。近些年,包括《中国本土基金会有效资助实践案例集》里各个案例,更多是针对特定问题制订战略进行资助。但另一方面,行业内部实际上在减少对赋能型项目的资助。同时,基金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有更多的筹款需求,越来越多的捐赠者会参与到资助过程中,需要让资助效果被资助者感知。她现场抛出问题:基金会资助对整个公益行业生态的重要性是否在这十年中实际上是降低的?我们基金会的资助是否越来越多被政府购买所取代?而且她发现一些刚入行的基金会的程序性要求并不少于政府购买的流程。所以我们亟待反思,为什么近年基金会资助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在降低。虽然环境越来越复杂,但我们公益的战场未来可能不再是正式的社会组织,而是在无数的公益的社群,这是未来的刚需。

dm_20231204224604_014_zrgy_660.jpg

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陈一梅理事做了点评。她认为资助应该是什么的理解,以区别组织化的现代公益和传统慈善:1)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讲,强调用更加注重效率的方式去实现更大的公平;2)强调契约精神,大家在接受资助或者做资助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协议;3)从社会学意义上讲,资助的行为本身不只是资金的流动,还涉及到关系网络的建立和能力的发展等等。

关于资助者的道与术,她提到两个关键词:信任和能力。作为资助机构,基金会和公益伙伴或科研机构、资助机构与其资金捐赠者之间的应该是一种信任关系。能否通过资助的过程生产更多的信任是有效资助考虑的重要维度。有效资助需要的第一个能力是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第二个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议题及解决方案的理解、分析能力、项目执行能力。作为一个公益机构,要开展一个项目,不光要了解整个这个议题,还要了解整个的社会的情况;作为一个资助人,不管是资助官员、资助总监还是基金会的秘书长,都要对这些社会问题有深刻的洞察,而洞察是一个时刻进行的修炼,而不是一个阶段性的尝试。有一位行业前辈分享过资助者要具备“三P品质”,专业化(Professional),有热情(Passionate)和有耐心(Patient),后两者尤为艰难。

公益都追求美好社会,资助只是实现美好社会很多方式中的一种。胡小军老师在主旨演讲中提到资助的基本条件,条件具备的时候,我们有资助;资金不够的时候,我们可能就要其他的工具和方法,比如影响力投资等很多新慈善的方式。光有钱也远远不够,还要有人,比如志愿者。在一个美好社会中,公益发挥着灯塔一样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一起先从营造社区开始营造社会。资助型的机构是应当在我们整个的社会大愿景当中发挥引领作用,而且专业程度相当高。

《中国本土基金会有效资助实践案例集》发布与现场互动

dm_20231204224604_015_zrgy_660.jpg

在这个环节中,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庄爱玲首先介绍了一财基金会的“双资战略”:“慈善资产管理+有效资助+倡导传播” 以及新公益战略中的核心项目之一:有效资助倡导研究与倡导的背景、策略和目标。紧接着作了该项目核心之一的《中国基金会有效资助案例集》的分享和发布。

庄老师与与会者分享了案例研究的背景、目的和逻辑框架以及资助有效性的维度:基金会战略和价值观的有效性、资助过程的有效性和资助结果的有效性。尽管七家基金会的业务范围不同、社会议题不同、资助模式不同、资助理念不同、产生的效益和变化不同,但它们资助的目标是一致的:用有限的公益资源,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在促进生态建设的同时,促进基金会自身的发展。

dm_20231204224604_016_zrgy_660.jpg

总结致辞

dm_20231204224604_017_zrgy_660.jpg

资助者圆桌论坛秘书长李志艳为论坛做总结发言。

他表示中国基金会目前注册登记的近一万家中只有20%是不需要筹款的。相当一部分资源方没有成立基金会,只通过企业公益部门或者信托来开展资助,其规模大约是不需要筹款基金会数量的四倍。所以研究资助不能只看基金会。

资助对于大多数资源方来说,可能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很多资源方,他们并不具备长期扎根一线直接服务最终受益人的条件,必须和其它社会主体合作。而合作就必须考虑对方的主动性和拥有感,只有对方也愿意干,充满责任感的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事情才能做得好。我们可以更加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多数资源方,资助是他的必然选择。

即使是操作型基金会,也需要考虑学习资助思维。操作型基金会,面向乡村、学校、医院开展项目时,如果项目是自己的,自己提供资源、开展工作,而忽略了对方的主动性,项目就很难有效。如果当地的人、当地的组织站出来,有主人翁精神,基金会只是起到外部的资源和支持作用,项目更可能有效,也更可能有可持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实操型基金会,把“发现和培养内生动力”作为核心策略之一。这就是实操型基金会应用资助思维的典型案例。

所以,我们要更加坚定地倡导更多的资源方、更多的基金会来理解资助、应用资助、提升资助能力,让自己的公益工作更加有效。

dm_20231204224604_019_zrgy_660.jpg

随着中国基金会的数量持续增长,有数据显示基金会在年检报告中披露的资助式运作的项目也越来越多。我们希望针对基金会资助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以便呈现中国本土基金会探索资助的发展模式和特点。本次问卷邀请已注册成立的基金会工作团队的人员来填写,不同角度都设计了问题,可能需要花费您一些时间填写。问卷收集的信息仅用于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特与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于2022年联合发起中国基金会有效资助研究与倡导项目,不会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相关结果将通过公众号和行业论坛等渠道与大家分享。

欢迎您保存图片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填写问卷,问卷填写结束后可获得《中国本土基金会有效资助实践案例集》。真诚地感谢您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