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来听听TA们的分享
在秋意渐浓的杭州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第16届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平行论坛——“以有效资助,促有效公益”于11月23日晚正式拉开帷幕。本次论坛由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现场汇聚了200多位公益行业的工作者、同仁和专家们,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有效资助推动公益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会场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每一位到场的嘉宾都带着对公益事业的热忱和对有效资助的深刻思考而来,为行业伙伴呈现了一场实践知识的盛宴。
// 开幕致辞
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张琳现场主持
论坛在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张琳女士的热情主持中拉开序幕。
在开场致辞环节,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原二级巡视员刘宁宁女士强调了有效资助与有效公益之间深刻的因果逻辑,她比喻说:“每笔资助都像是一个莫大拼图中的小小的一块,在有效的投放下完美嵌入公益事业这副宏伟的画卷中,让善意的种子播撒。”她的发言为整个论坛奠定了基调,即通过精心策划和有的放矢的资助,实现公益行动的精准导向。
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庄爱玲致辞
随后,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庄爱玲女士分享了自己作为主办方之一,连续三年组织有效资助论坛的背景。庄爱玲女士指出,有效资助是基金会的基本功,也是基金会的先天使命和功能。她强调,公益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基金会必须用有限的资源解决无限的社会问题,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资助工作很难,是一条少数人走的路,但是特别重要。
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林红致辞
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林红女士则从公益行业老兵的视角分享了她的观点。公益资助已经不是一个资助方只提供资金,被资助方执行去解决社会问题的线性逻辑。为了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率,资助方和被资助方需要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站位相互嵌套在一起。而在各种繁杂的议题当中,大家的站位和分工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 案例解析与专家点评
如何通过资助促进具体议题的解决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高级项目经理郑晓雯进行项目分享
在案例分享环节,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高级项目经理郑晓雯女士带来了“卫蓝侠”项目的资助视角。她详细介绍了该资助项目如何通过联合行动并逐步搭建起生态网络来促进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11年来,卫蓝侠伙伴之间形成了在不同工作手法之间相互支撑的机制,在污染防治领域的工作手法从摸索走向成熟。比如,支持典型案例的公益诉讼,来促进政策和制度的完善;通过一线调研与信息公开申请,支撑环境数据库的建立,进而为绿色供应链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
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高级项目总监汪黎黎进行项目分享
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高级项目总监汪黎黎分享了以“社区守望者”计划为例的“催化式资助”行动,强调在资助的过程中,不仅要与一线社会组织合作,同时要联动政府、学界还有企业等多个主体。资助资金应当以更灵活的方式来修补原有社会系统中的断点,构建让主体能够有效联接、顺畅运行的支持体系,而不是重新建立和开辟一个新的空间。在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公益道路上,需要有不同的方式来回应。我们可以“致广大而尽精微”,从对每一个微小个体的帮扶,或是切入精微的系统断点开始行动。
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主任卢玮静进行项目分享
论坛还邀请了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主任卢玮静女士,她分享了0-3岁儿童早期教育开展共建式慈善的实践观察。卢玮静女士强调,共建式资助是多方协同和共同发展,不仅仅是出钱去成就他人做事,也有彼此的陪伴和深度参与,进入到议题的纵深地带。所以参与共建需要共同思考、协同行动和共创价值。在参与上,大家摒弃了客套和拘谨后,既能有效沟通,也能够深入做好根因分析和行动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陶传进教授进行案例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陶传进教授认为,这三个从事特定议题资助的案例均存在五点共性:1)行善之道;2)追求温暖、平等和尊重;3)让每个人成为行动主体;4)自下而上建立通道;5)促进与政策的融合。
如何通过资助促进社区发展
招商局慈善基金会高级项目经理李文荟进行项目分享
招商局慈善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李文荟女士分享了城乡社区发展与治理项目的实践。她提到,招商局在社区开展工作的方式是通过资助社会组织,以社区自组织培育为抓手,回应社区公共需求,推动社区内外的多方协作和资源整合,优化社区治理。过程中,基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趋势的判断,招商局持续调整和优化资助策略,并将社区参与理念及工作方法以“组织基因”的形式内化到基金会更多业务之中。
正荣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婧进行项目分享
正荣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婧女士则介绍了禾平台项目。她介绍,禾平台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支持民间公益”和“关注社区视角”这两个核心点始终贯穿其中,践行“投资于人,信任合作,在地发展”的资助理念。现阶段,禾平台聚焦联结、赋能和倡导社区公益,推动构建一个在地资源可持续投入,在地居民可持续参与,持续响应在地多元问题的社区公益生态。当社区和个人面对挑战的时候,由社区能人主导的韧性网络基于地域、兴趣或者身份认同,能够发挥个人领导力,提供新的问题解决方案。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宇珊老师进行案例点评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宇珊老师为两家从事社区资助的基金会案例做了点评,她将这两家基金会在社区资助上的关键价值提炼为“互相成就,共同成长”。被资助方在成长的同时,资助方自己也得到成长。而资助的具体法则包括:地位平等、关系信任与全面陪伴。
如何通过资助促进课题研究和文化传承
北京用友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振进行项目分享
北京用友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振先生分享了基金会商业文化遗产资助项目的定位和规划从无到有探索的整个过程。他提到,用友基金会连续八年开展商业遗产的研究资助,覆盖了全国超过半数经济史研究的老师。作为企业基金会来探索有效资助,首先需要发起人明确要做的具体议题,其次需要在制度上规划好稳定的资金,第三是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有兴趣的空白领域。
资助者圆桌论坛秘书长李志艳进行案例点评
资助者圆桌论坛秘书长李志艳作为点评嘉宾分享了他站在行动者角度看到的思维转变。行动者与资助方开展合作,要从筹款的关系变成伙伴的关系。伙伴则意味着大家有自己的目标,也有共同的目标,能够找到交集,互相理解。同时,双方需要建立自己的行动策略组合,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 有效资助指南发布
论坛结尾,庄爱玲女士作为《基金会有效资助研究报告暨指南》的主编,详细介绍了该指南的内容和意义。她指出,该指南旨在为想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捐赠者、实务工作者提供系统的方法论框架、方法和工具,以助力基金会行业更专业地开展资助,实现有效公益。
随后她与其他五位参会嘉宾共同为《基金会有效资助研究报告暨指南》的发布进行开启仪式。
《基金会有效资助研究报告暨指南》正式发布
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发言分享
作为本次论坛的联合主办方之一,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应邀分享了她的心路历程。她认为基金会的资助定位需要经历一个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关于有效资助的讨论今天都只是一个开始。不管是资助型基金会、运作型基金会还是混合型基金会,大家都能以此为基础开展更多的交流和讨论。关于资助,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周旭峰进行总结发言
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周旭峰为论坛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表示,今天的平行论坛设在青玉案会场,而这一词牌中最有名的句子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公益资助作为基金会无法规避的基本功能也是如此。我们需要不停驻足,不断看到和发掘有效资助的价值,从而一起探索有效公益的前行之路。
在这场充满活力的论坛上,我们见证了公益领域的智慧火花和创新理念的精彩碰撞。本次论坛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分享和经验的交流,更是一次关于如何实现有效资助的深入探讨。与会者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论坛,他们对有效资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有了很多新的想法和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