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互动05】当我们在谈论教育创新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LIFE教育创新首届峰会与国际教育前沿接轨——AndreasSchleicher(PISA 之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技能司司长)和Stavros N. Yiannouka(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 CEO)将在LIFE教育创新峰会分享国际前沿的教育创新改革及教育如何被评价,芬兰、以色列等国代表亦将分享各国教育实践。

 

汇聚国内优秀教育创新案例的平台——峰会将分享LIFE教育创新专家团队实地考察并推选出近50个教育创新案例,包括公立学校、公益机构、自组织、民间机构、个人等;与近40位知名嘉宾共同反思当下教育问题、探讨并推广先进的教育创新案例、畅谈未来教育发展方向。

 

为了每个分论坛,LIFE教育创新将推出3-4个教育创新案例,下文是本次峰会各分论坛详细介绍。

 

学校改革如何从现实中突围?
教育改革不仅要有理想目标,也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是“知易行难”的事。理论上势在必行的教育改革,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寸步难行,是最突出的改革困境。这需要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改革的新机制。对政府而言,改革最重要的启动机制,是允许改革,鼓励试点,在一些制度难以整体改变的情况下形成新的生长点。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需要改变观望等待、企图自上而下一揽子整体解决的思维,重视自下而上、力所难及的的微改革,向教学改革要质量、要效益。很多学校已经取得实效的改革实践,说明校长、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是教育改革最活跃、最积极的动力;说明我们并非别无选择,只能走拼时间、拼命的应试教育死路。因此,真正重要的是弘扬教育家精神,走向教育家办学。


课程改革走向何方?
一切教育改革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愈十年,“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国家课程科目过多、难度偏深、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在国家课程之外,许多学校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尚付阙如;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选修课五花八门,陷入了比“多”的竞争。课程改革正在出现的新理念、新模式,包括将国家课程分为学科大类,推动课程形态、课程内容、课程与人的全面整合;小学低年级实行包班制、进行主题学习的跨学科课程;引入国外前沿课程改革模式,并进行本土化;以阅读和艺术教育为主轴,重构课程体系等多种模式,从而走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目标。


无处不在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也不是少数特长生的特权,而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高尚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达成培养全人的目标。在全球化和高科技时代,一个卓越的人除了生存技能、职业技能之外,必须有更深厚的一面,如理想追求、人文精神、历史眼光、道德素养、良知体系、审美能力、生活态度、人格水平等等。美学家刘再复说:教育的第一目的不是培养“生存技能”,而是提供“生命质量”。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优秀人性的生成,培养“有生命质量”的人,那么美育和艺术教育正是帮助人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也是自然形成和提高生命质量的最好方式。


零零后零距离:倾听讲台下的声音
每一代人都会抱怨世风日下,感叹“一代不如一代”。今天,我们面对的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物质富裕、没有匮乏和恐惧阴影的一代,他们的生长环境也包括应试教育、雾霾、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我们对他们有许多期望和担忧,有许多了解和不了解。无论如何,他们就是中国的未来。教育必须改变的重要原因是教育对象已经改变。我们需要倾听——倾听是教育的开始,倾听就是一种教育。请听这样的声音:“总觉得是时候了,我们应当引领世界,而不是被它改变。谁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


教室里的革命2.0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正在迅速改变教育。“学校会消亡吗”这样的提问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叛逆和荒诞不经。互联网技术、大数据、MOOC、翻转课堂大幅改变了知识生产、储备和传递的方式,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增进教育公平的利器,也可以有效地弥合城乡之间的教育鸿沟。互联网时代可以摆脱时间、地域、老师的限制,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社会化学习成为现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颠覆着“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金科玉律。技术带给教育最核心的是改变的精神。我们需要关注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限度何在、技术真的能够取代人吗、教师的用处是什么之类新的重大问题。


多样化的办学方式
多年来,“钱学森之问”对创造性人才和成果的呼唤不绝于耳。在普及教育之后,如何改变千校一面、学校缺乏特色的局面,满足公众多样化、选择性的教育需求,也成为重要的议题。无论人才辈出的局面、还是具有丰富性、多样化的教育供给,都是一种制度文明的产物,是靠多样化的教育体制、办学模式和竞争性的机制来实现的。只有通过教育思想的多元化、办学体制的多样化,造就产生教育家的环境和土壤,才能产生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产生创造性的人才和成果。中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任务,要通过简政放权、实行管办评分离、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第三方评价等促进社会力量举办教育,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正是这一问题的破解之道。


新父母,新教育
在学校教育出现之前,家庭教育就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了。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之一,是重新确认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权利。在这个意义上,“好家长胜过好老师”,孩子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可以在家长身上找到确定的原因。由于被应试教育所绑架,我国的家庭教育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起跑线上的竞争”造就了一大批焦虑的“虎爸狼妈”,把家庭变成风烟滚滚的“第二战场”。保护儿童,使儿童免于恐惧的教育这样良好教育目标的实现,首先必须改变家长。从批判抱怨、到“用脚投票”出国留学,再到教育自救,用行动改变生存,是家长觉醒的三部曲。今天,越来越多的父母从名校攀比的超前竞争中退出,转为真正关心孩子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幸福,是教育的福音。


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学习
工业化时代形成的大规模集体教学,强调的是统一的标准、进度、规格和学习效率,人的价值和个性的色彩逐渐暗淡了。在现代教育的视野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有自己独特的天赋秉性、偏好和优势。所谓个性化学习,就是把学生置于教育的中心,关注每一个学生,认识和发掘每一个学生独特的禀赋。互联网时代提供了这一契机,使得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和学校,学生可以不再削足适履去服从统一计划和标准,而可以按照自身的特点和需求,采取独特的学习途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从而有效地促进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这是互联网时代正在出现的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真实图景。


为职业做准备的教育
狭义的职业教育是指让学生获得与就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的教育。在广泛的意义上,每个学生都将离开学校走上社会,进入某种职业,教育最终是以进入职业生活为目标的。因此,职业教育不应游离于普通教育之外,每个学生都应在学校中学习和认识各种社会职业,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进入职业生活做准备。黄炎培提出的大职业教育主义,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以及“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要通过“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而“造就新型知识分子”, 摒弃旧时代培养少爷、小姐、书呆子的教育。为此,需要重建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天然联系。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也应具有连续的、正式的地位,既非低于和附属于升学教育,也不是面向升学失败者的教育。


教育如何培养思辨能力?
不会提问、不会思考作为中国学生的一个负面标签,是教育深层问题的突出表现。深受苏联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学校教育不重视关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停滞在“真理-谬误”的简单思维方式,将学习视为知识传授和掌握“科学真理”的过程,损害了学生的好奇心、质疑和批判的精神。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是通过研究型学习,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非记忆或拷贝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思辨能力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校准等基本能力,其核心精神是求真、公正、开放、反思。这是一种反思性思维,其目的在于找到更好的观念,做出合理的行动。
教师如何创新?
在大致相同的制度环境中,总有一些学校和教师能够做出不同凡响的业绩。各种教育创新都取决于一个具有创新思维、勇于改革现状的个人。在现实的体制、资源的制约下,有理想、有能力的校长、教师仍然能够有所作为,说明了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意义。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解决问题的答案主要不在上面,而在基层,在校长和教师,在学校和教室。在社会化学习的大环境中,社会组织为教师的自主创新提供服务、激励和支持,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新变化。我们弘扬“学在民间”的传统,光大这一力量,也就是相信我们自己的力量。
教育公平3.0
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和基本国策。1949年之后,国家在“教育为工农子弟开门”的语境中普及和扩大教育,强调工农大众的教育权,同时否定和剥夺“剥削阶级”子女的教育权,实行的是一种“阶级内的平等”,即“教育公平1.0”。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主张“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取消了在阶级斗争年代在教育权利上的歧视,是巨大的历史进步,为“教育公平2.0”。今天的中国教育,需要超越分数面前的形式平等,追求在教育机会上实质性的平等。这意味着要突破各种体制性、利益性的障碍,有效地缩小教育机会上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性别差距、阶层差距、民族差距,重视社会弱势群体和新的“边缘化群体”——城市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这就是“教育公平3.0”的意味。


预知更多LIFE教育创新峰会信息,请关注“教育思想网(eduthought)”微信公众号。LIFE教育创新首届峰会报名LIFE教育创新是一个平台,它与国际教育前沿接轨,亦将汇聚国内优秀教育创新案例,它旨在聚集先进的教育实践,展现自下而上教育变革的力量,反思教育的问题并寻求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主办方: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新教育基金会 
资助方:福建省正荣公益基金会、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
协办方:搜狐教育、教育家、中国教育在线、中小学管理、中国青年报、中国发展简报、北京源创教育研究院、21世纪经济报道、Aha社会创新学院、爱聚公益创新机构、我们的教育、单向空间、沪江网、文津读书沙龙
时间:2015年4月25日至26日(星期六、星期天)
地点: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