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长都想自己孩子赢——中国教育的悲剧|LIFE感想


植根于大地之上吴圣良校长 

参加首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心得体会


朋友的儿子读高三,为了排解令人窒息的苦读氛围。他将篮球带到了学校,“抽空”去篮球场扔上几球。很不幸运的是在一节自习课上,刚买不久的篮球就被年级分管校长给没收了,并且没有归还的承诺日期。前几周,一个晚自习,小伙子在窗口看见了巡视的那位副校长,“秃龙来了!”同学们不约而同朝窗口看去。“秃龙!”他又补了一句,引来了副校长。“我又没有叫你,你就是‘秃龙’?”小伙子不依不饶……结果大家可想而之,“停课、叫家长、写检查”三部曲,折腾了一周。

上周,江苏仪征市一名六年级男孩因语文考试成绩不佳,被班主任老师批评教育后,从教学楼4楼,翻越有约1.3米高的护墙跳下,经抢救无效死亡。联想到前段时间网上有关衡水二中装护栏的热点新闻,教育似乎变得那样残酷,远离了“为了全人类幸福”的目标。

 

前两天,我和我老师在探讨目前的教育问题。他说:“道理大家都懂,但现实很是骨感。目前的农村初中课堂依然是30年前的老样子。课改抵不过家教,教育敌不过金钱。”

中国教育的悲剧就本质而言根源在于每个家长都想自己孩子赢,认同了教育功利化的目标,而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教育领域全面开放给资本和市场,教育产业化最终确立了教育作为一种商品的基本属性。教育本身变成了商品,教育等同于商业,教育活动嵌入于资本运作之中。教育成为了资本再生产和积累资本的场所和手段。教育资本化的后果就是教育成了一种可以购买的商品,成了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于是中国的教育就具有了双重特征:一面渴望“回归教育真道”——培养完善的人;一面探寻在应试教育中“出奇制胜”——最高效培养成功者。

智育至上、唯分数论的升学竞争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损害着民族的活力和创造力。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中国教育迫切需要改革。

两天、6个国家、100多位教育专家学者、12个教育话题、巨大的信息量,首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让作为高中生家长、小学语文老师、农村小学校长三重身份的我对教育、对教育创新的理解犹如醍醐灌顶。

 

感谢教办室给我这个机会,让我的收获及思考得以整理。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1家长:我们该引导孩子怎样学习?


沪江网CEO伏彩瑞在开幕演讲中,以一个反教育的形象出现,他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培养未来的人才,拥有走完一个闭环的能力。就是你做任何一件事,他可以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是你必须要把它做完,你必须要把它完整的做完。他认为品格塑造是未来人才最重要的一条,品格塑造要从人开始有自己的思想的那一刻开始。14年前,他从一名大三的学生开始创业走到现在,已经拥有八百名员工和八千万名用户,网站现在价值超过十亿美金,而且还在不断的疯长。他创业的基础动力是他母亲一直和他讲的一句话“要做一个好人,不能做坏事”。在这样一个互联网+的时代里边,怎样将教育和科技融合起来,因为未来世界的人才不是单科人才,文和理再也不能分,应该是凭着兴趣,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个世界80%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最大的才能出处。

泉源高中的创始人张良先生的教育实践的动力是他的女儿。他对学习的定义是三句话:问题驱动、专题研究、融合学习。

2012年,我有幸在镇江茅山的校长村里参加活动,看到了几个学生,在那儿生活着,学习着,很快乐。那是张良老师的第一批学生,两个是从职业高中转过来的,三个男生是来自贵州的山区,苗族的小孩儿,他们是由公益机构送过来的。这次峰会,他很自信的告诉大家,这五个学生现在在高三,一个月以后我们知道他们的高考成绩,高考对他们来讲已经是一个阶段性的记录而已,这五个人已经有充足的意愿和能力能够去规划自己的未来。一个已经开始创业,一个目标是人大的社会学系,两个贵州的男生应该会去意大利留学,还有一个目标是上海的一个非常特别的大学的新闻学院。这是三年前他们从来不会想象的目标,这三年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很多的事情。

 

他认为现在的学生爱贪玩,不爱学习,这确实是,但是我们知道每个学生的心中还有另外一种人类的天性,是什么?好奇心。当学习和真实的世界更紧密的关联的时候,学生所谓的好奇心和内心的力量,能足够的被激发出来,我们认为学习靠这样的发动,学生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我们要做的事情是要创造各种各样的学习的情景,这个情景是能够激发出学生对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的。在茅山的时候需要大家轮职自己做饭的,贵州的学生对微波炉非常害怕,他们从来没有用过这个东西,微波炉一转他们就躲得远远的。张良老师在网上找到一篇文章说微波炉很可怕,微波炉主要是把癌细胞养得大大的,这是科学还是谣言,这是一个问题,不解决的话就不敢去使用这个微波炉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高中的很多的电磁学的知识,电场的特征,还要化学里面的相关知识,这是生活中产生的另外一个问题前面的这样一个案例。学习以专题的方式展开学习,确实可以培养人搜索信息、深度思考和互动讨论的能力。但是这样的学习是不是太零散,头脑里面只有碎片化的知识。如何整合?微波炉专题做完之后,电磁学的知识也学了一遍,他带着学生追根溯源,了解电磁学当初创造地时候,经典的物理试验是怎么样进行的,在做经典物理试验的专题的时候,也有同学发现了,他们再一个集中的时期出现了,继续深挖,发现的欧洲科学大发现的时期,然后再深挖,就进入了欧洲的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看起来非常的零散,从学科的角度来讲确实是支离破碎的,但是在学生学习者的心目中,所有的内容是高度关联,内在的逻辑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是同一个知识群。

 

现在的高中生没有哪个会说喜欢政治的,因为政治课实在是太枯燥了,但是学生真的对政治不感兴趣吗?在去年,乌鲁木齐有一次恐怖袭击报告的时候,所有学生都在谈论这个话题,他们非常关注。这之前张良老师已经储备了一些有关宗教和民族方面的文章,包括包括族群的边界、中国宗教等,很深奥,可能学生不愿意读,现在学生对这个话题开始产生兴趣,这个学习就可以启动了,学生们读得非常认真,他们在教材里边非常枯燥的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有更深的了解。

 

泉源高中希望打造一个对教学是重新设计、低控制力下的学习。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仅把教材的内容拆分,我们还要把教学要素的所有的东西重新模块化拆分进行重组,包括时间、空间、学生、教学法所有的东西都要全部重组。

 

未来是教育系统的对决,应告别手工时代的教育,自己购买原料,自己加工和销售。他们要建立一个中央厨房一样的学习支持系统,给一线老师提供更多的支持,把很多的和教学相关的核心的资源统一的集成在这个上边,为大规模的教育下提供个性化的教学的服务。

 

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用陈鹤琴的话来表达,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一个有根的现代中国人,同时也是世界公民。他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创造的能力,服务的精神,合作的态度和世界的眼光。”我们要发挥教师身份的优势,告诉孩子知识在哪?应该怎么用?怎么样去学会?而不是告知。

 

面对资本的幽灵与教育的恐慌,只要家长愿意放弃自私自利,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孩子的一份好前途”, 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全人类的幸福”,中国的教育才会出现新的方向。

 

2教师:课堂上我们该和孩子怎样相处?


全球化、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教育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走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创造力为中心的教育,走向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

PISA之父、OECD教育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谢尔在多国演讲中,传递了这样的信息:美国有50%的工作都有可能会被机械代替,对于人工工作的需求在不断的减少,因为在机械可以做得更好。那么在上升的是什么?就是分析能力、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并不是说已经没有工作了,事实上还有很多的职位需求,但是这是留给有高水平的解决问题的技能的人的。过去我们把这个世界分开,分成了全才和专才。全才可能知道很多,专才知道的很少,但是知道的很专。现在已经不存在这样的区分了,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很全的专才”。

 

20世纪的时候,如果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也许查一下字典就找到答案了,而且你可以相信这个答案。但是今天的社会,比如说你上百度、微博搜索,你会发现几千万个答案,你不知道哪一个是真的,你不知道应该相信哪一个,这时如何自己找到适应的答案是非常重要的。

在技术和教育之间有一个比赛,在过去,技术和教育在人类的生活中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所以就出现了工业革命,技术有非常大的变化,但是这个过程中,教育却被丢在了后边。这并不是第一次出现的情况,因为人类被落在后面了,教育发展没有跟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去实现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实际的参与比例是非常低的。

 

今天的老师该怎样在不同的课堂上,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清华附小的常务副校长,同时也是一年级八班的副班主任,同时兼任数学、美术、科学课老师。自然课上,这位老师从感性到理性,用小棒、三角形这些工具来教孩子们认识这些数,还要讲数字文化的起源。在美术课上,他拿着不同颜色的彩纸让孩子们选择,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所喜欢颜色的原因,这实际上也是在锻炼语文的表达能力。同时,孩子在这节课上拿起画笔,通过大胆想象,完成一幅画作。

 

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小的老师是包班工作的。除了个别专业课程,其它所有的一切都由两位教师来负责。

 

亦小的全课程是全人教育,全人教育由全人实施。人是一切课程的核心。人好了,课程才好,孩子才好,世界才好。“全课程”教育实验的关键就是把传统教学单一枯燥的学科学习,转化为丰富多彩充满智力挑战的游戏化的生活。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全课程让药片回归到苹果。

 

亦小每周有一节“长时段课”。学生用长达半天的时间只做一件事情,这样时间就不会被一节节课切碎,孩子们可以深入地学习和体验一件事情。

 

每月一个“非传统课程日”。这一天不能教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也不能让孩子写作业,而是要让孩子“玩”一个非传统课程。至于具体内容,牛奶日、沙子日、科学实验都有,学校放权给各个级部,由老师们自己创造。

 

每学期有一个“主题周”。在这一周里,上午上课,下午围绕主题展开活动。

 

比如:竹叶青课程,它的主要脉络是这样展开的:开启课,到户外让孩子不仅用眼,还用各种感官感受竹子;科学课,从科学领域了解竹子的内部构造;地理课,孩子们知道了竹子来自哪里;历史课,要穿越到古代了解竹子的用处;生活课,孩子们走进超市,发现竹子今天的用处;还有体育课、音乐课……孩子们对竹子的看法就这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知道这一个平常的小物件其实包容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时,语文课到来了,整整一周时间,让孩子们从语文角度去感受中国的竹子。就是这样,当孩子和竹子亲密接触的时候,他体会到竹子带给他的精神品格。万物简史在多科交融的全过程中成就了“全人”。

所以,“全课程”的全也包含这样的理解:让寻常的校园生活充满惊喜和期盼。

 

作为教育者,我们经常抱怨,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如此冷漠,为什么他不会惜物,为什么吃东西随地乱扔?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有了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人和物之间天然隔着巨大的屏障,他感受不到万物与自己的关联。试想,如果孩子对周边的一棵树都不爱惜,他会爱惜你吗?会与周围的人好好相处吗?

 

再如“一堂植树课”

 

教学目标:在大自然中体会生命(植物)成长 的含义,在劳动中感受耕耘与收获的关系,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 纪律、条理、协作、勤劳、卫生、 环保

 

数学—— 四年级课程: 1、乘法(三位乘两位) 2、容积(升、毫升) 3、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4、解决问题的策略(示意图、线段图的使用)二年级课程: 1、长度(米、分米、厘米、毫米) 2、方向(东南西北)

 

语文: 认字、写作 有关季节、天气、动物、植 物、心情的句子和词语,写一篇植树的日记,培养感悟能力总结能力 表达能力。

手工: 挖掘工具的使用、告示板制作。

 

科学: 植物知识、常规饮料瓶、油壶等品牌、厂家、饮料成分、 场地、保质期、价格、含量,培养生活常识。方位概念及表示方、磁场、磁铁、季风、冷空气的概念。

 

音乐、美术:“四季”之春天,从音乐、美术中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考试至上、智育至上的应试教育,其价值基础是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而以人为本、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是生活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是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

 

我们的课堂该如何展开?我认为教师要做学习情景创造师,让好奇心,而不是命令成为老师最可靠的盟友,让知识回到生活。

 

3校长:未来的学校该什么样子?


中国的教育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同一性,所谓的横向的“千校一面”,各个学校都是一样的。今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真正的困惑是教育真的能够改变吗?我们除了批判、抱怨和出国留学之外,真的别无选择吗?

植根于大地之上、在学校和教室之中已经在“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革命凝聚着整体性变革的基础性力量。

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认为:儿童应该站在学校正中央。教育的目的应该指向学生的素养。教育不是光拍脑袋,光是议论和批判,我们是学校的小小的教育细胞,一个校长该思考的,是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这必须成为我们思考的话题,这个话题的战略思维必须要整合,不能把国家的方针和要求都拿过来,需要寻找最大的公约数。这个最大公约数就是要把一个学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梳理到适合学校的方式,比如说清华附小。他们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我们必须有这种家国情怀。在小学阶段里的教育需要不断的延伸一个人一生的培养。于是国家的课程就不能满足了,我们需要优化和改造国家的课程,添加我们自己的课程,就有了清华附小的1+X的素养的目标,把国家课程,十一门优化整合为五大领域,同时在中间加上清华附小和儿童的个性课程,我们不是简单的做加法,是一种结构。1就是被优化的结构,占70%左右,X占30%左右,加在一起还是回到基础。目前清华附小为儿童设置了60多门学校个性课程,和儿童自己个性化课程加在一起,就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课程。

  

这样一来两者之间还要整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为儿童提供核心素养的原动力。这个原动力就是要靠我们的行动。

 

儿童中心的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教育,是亲切与具体的。要摒弃空洞、抽象的说教,重视情感、活动和经验。要从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手脑结合、教学做合一;要用合作取代竞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发展“最多样化的个性”(洪堡语)。

 

北大附中让行政班级从教室里边走出来。成立了七个书院,书院实行学长制:高年级的学生带低年级的学生,在一个班级里边,高年级的学生会想到不同的年龄有什么样的责任与身份和低年级学生的学生进行交往,同伴的交往更融合。这样的书院需要自治,就是没有班主任这样有职位、有权力的人的控制,他们自己要做什么,这么多学生在一起,是一个学生的社区,怎么样能够达成一致,怎么样形成共识,怎么样能够共同生活和管理?这是学生自治的内容。

 

他们的书院看上去有些凌乱,但是乱中有序,到处是学生的作品,角角落落里都由学生自己装饰和安排,各种学习和生活用品触手可及,老师的办公桌椅就在教室的一角——这样,老师可以随时观察孩子的学习情况。

 

在这里强调兴趣与快乐,强调尊重个性,学校就变得温暖、变得舒适、变得丰富,变得让学生流连忘返。

 

在大教育的新视野中,教育不再只是学校的事,教学不应局限于教室之内。学校应当扎根于社区,促进教育的社区化、生活化,按照青少年生长的实际需要、按照生活重塑教育。家庭是孩子人格养成和个性发展最重要的场所。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一个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在世界范围内,创新正在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在信息化和互联网的时代,通过新技术改变学校教育和学习方式,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需要认识,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文化。我们固然需要互联网、MOOC、智能手机和ipad;更需要汲取自主性、开放性、个性化、互动性、非行政化、去中心化、去权威化、服务至上、公众参与、信息公开、资源共享等互联网思维,使它们融入现行学校和教学,从而产生革命性的反应。

 

今天,我国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行列,学生人数逐渐减少,教育经费逐渐增多,各级教育的供求关系已经极大地改善,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通过教育创新,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

 

一位印度记者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而他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中也有阅读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或者在穿梭购物,或者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今天在座的各位,教育之路才开始不久,或刚刚起步,未来的教育生涯该如何走下去?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带给你们一点想法,如果行动起来则更好,路,在你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