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连接邻里关系的桥梁丨社区里的生活

 “冷漠。”正荣公益基金会“你好社区”项目官员周秋华如此形容城市社区。

2014年7月,拿到大学毕业证的第三天,她拖着一个超大的行李箱来到了上海。这是她第一次居住在一座如此现代的城市社区,和大学同学租住在上海郊区一栋旧别墅里,这栋房子同时分租给了好几户人家。


她每天早上7点起床,坐1个多小时的地铁到办公室,在办公室门口的包子店吃个早饭,9点上班。住了许久,在那栋旧别墅了,周秋华认识的人仍然仅限于自己的大学同学和房东。

后来她搬到了上海联洋社区附近的老小区里。在一个下雨天,她看到一位阿姨冒雨倒垃圾,赶紧过去给她打伞。“她跑得跟兔子一样快!”时至今日想起那一幕,周秋华还是感到不可理喻。还有一次,楼上的居民在搬东西下楼,她两位室友过去搭把手时,却遭到了拒绝。“他们觉得你很奇怪,很严厉地叫你不要动,你都不知道为什么!”


这和她在台湾城市社区的所见所闻截然不同。

2014年10月,正荣基金会组织了以社区营造为主题的台湾游学,当地的永和社区大学给周秋华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永和社区大学位于台湾新北市,有200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都是附近的居民,年龄多在45-65岁之间。只要年满18岁,不限学历,都可以报名上课。而且,永和社区大学学费低廉,修满128学分即可获得结业文凭。社区居民踊跃参加,对社区公共事务十分热情。

很显然,大陆的社区营造和台湾相比,仍属于“初级阶段”。

人物简介


周秋华,25岁,一个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却从事社区营造的公益人。2014年7月正式加入正荣公益基金会,2015年在苏州正荣•国领社区从事社区营造,目前担任“你好社区”项目官员。


行动宣言

“我们和邻居没有共同的话题,没有公共的事情让我们发生连接,可能这才是我们居住在对面却不相识的原因。”


行动故事

不管是生活经验还是别人口中的描述,城市社区似乎只是一个钢筋水泥铸就的建筑森林,冷冰冰没有人情味儿。这让刚开始涉足社区营造的周秋华感到疑惑:城市社区为何如此冷漠?难道是因为人性冷漠?因为社区信任危机?还是因为城市社区的人们已经不需要熟人社会那种热络的社区关系?


慢慢她发觉,社区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我们和邻居没有共同的话题,没有公共的事情让我们发生连接,可能这才是我们居住在对面却不相识的原因。”

社区营造探索至今,其实早就有了一些经验可循。第一步便是将社区居民“引”出家门,建设一个社区公共空间,发起吸引居民的社区活动。接下来,才能走向居民自治,由居民自己发现社区、热爱社区、联结社区。用周秋华的话说,社区营造者要让事情发生,事情发生才有关系联结的可能,否则所有都是空谈。“要可劲儿地造一些事,让社区居民意识到,原来隔壁邻居可以跟我一起去春游,种菜,学木工……”

受到台湾永和社区大学的启发,正荣公益基金会在2014年10月开始,在上海联洋社区开展社区微公益项目。为了发掘社区活力,基金会以比赛的形式,为脱颖而出的合唱队、妈妈团等社区团队提供1000-8000元不等的小额资助。同时,基金会还组织了社区项目评审会,也发起了社区沙龙。


在联洋社区,有一位老大爷是部队退休的记者,他热爱摄影,在正荣基金会支持下开设了社区摄影小课堂。后来基金会退出了这个社区,他的摄影课堂却持续开了下去。



联洋社区摄影大赛-1

联洋社区摄影大赛-2


这也让周秋华感到小有成就:“我们要做社区公共空间的原因,不是为了让社区居民不冷漠,而是去挖掘和引导他们原本就有的热情和能力,我们是一个引导的角色,而不是改造别人的角色。”

随后,正荣公益基金会正式发起“你好社区”项目。现有的社区营造项目大多是先有成熟社区,后来才引入社区营造的公益项目。你好社区则试着在楼盘销售早期,就与地产商、物业、业主合作,尝试在新开发的楼盘中嵌入社区营造项目。目前你好社区在苏州、长沙建设了社区农园和社区书院,两者将作为社区公共空间承载多种多样的社区活动。

社区书院/活动


近来,作为苏州“你好,社区”项目的负责人,周秋华感到自己越发像一个“公益招商者”:一方面,她的团队在不断挖掘苏州当地的社区达人,另一方面,她也在与多个社区公益项目协商,将优秀的社区公益项目引入正荣•国领社区。


社区自然教育活动


社区亲子活动


周秋华认为,台湾的城市社区几十年前也和目前的大陆一样刚刚起步,或许20年后,大陆的城市社区将不再如此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