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志愿者参与的国际经验 | CNC-COVID19专题30
导读
社会学家早已提出目前人类处于“风险社会”中,公共风险增大、风险具有更大的不可预测性并且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个具体体现,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面对新冠肺炎成为“全球大流行病”这样一个事实,各个国家都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志愿者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志愿服务比较完善的美国、志愿者救灾活动历史悠久的日本以及慈善组织发达的新加坡为例,简要介绍三国在此次疫情中志愿者参与的经验,从中对比、总结、归纳。
*本期文章是“社会组织抗击新冠疫情协作网络”(CNC-COVID19)专题的第30期,由正荣公益基金会组织采写。
撰文 | Nancy
排版 | 右右
1.
风险社会下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球大流行病”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学家贝克等人就提出了“风险社会”(risk society)的概念。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推动,社会公众切身感受到现代性问题带来的风险。与传统的风险相比,风险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公共风险的增大,具有更大的不可预测性,并且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风险”的关注点的转变意味着风险不再是发生在局部领域的问题,它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带来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
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尽管中国国内疫情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但全球疫情呈蔓延之势。日内瓦当地时间3月11日下午,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表示,新冠肺炎(COVID-19)已在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蔓延,预计未来病例数目、死亡数目和受影响国家数目将继续上升,因此,WHO认为COVID-19现在可以被表述为“大流行病”(pandemic)。
新冠肺炎疫情实时动态图
(统计时间截止4月9日下午,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疫情的不断蔓延,各个国家/地区纷纷采取措施进行响应,这是全球共同面对的一次大考。面对突如其来又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验各国/地区的是应对风险的举措、社会治理能力、基层治理体系、公民参与程度等诸多问题。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差异,各国/地区的应对举措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公民都进行了积极参与,作为志愿者活跃在各个角落,为抗击疫情默默奉献,成为战胜这次“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力量。从各国/地区志愿者的不同经验中能够看到志愿者参与的特色,志愿者管理的经验等内容,对我国志愿行动纵深发展能够有不少启发。
2.
新冠肺炎疫情中志愿者参与的国际经验概览
美国:以慈善组织为提托的多元志愿服务
自疫情爆发以来,尽管美国政府的应对措施受到了批评,但是作为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美国慈善组织抗击疫情目前进入了响应的第二阶段——慈善组织共建地方性抗疫共同体。美国志愿者组织是美国的第三大“独立部门”,志愿者队伍遍布全国,有自身的社会资本、财源、社会资源和相当的影响力。志愿服务精神深入人心,志愿者人数队伍庞大,而且民众参与志愿服务的自觉性、自愿性很高,与慈善组织关系密切,灵活度高。到3月初,各类机构主动或被动参与抗击疫情的行动当中,1周左右新设立的新冠肺炎基金就超过100家。
美国NGO、NPO等组织发展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化、经验丰富,慈善组织分工精细,多是在某一领域“深耕”的组织,专门从事某一领域的救助,比如专门帮助癌症患者的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专门致力于饥饿和粮食救援的消除美国饥饿组织(Feeding America)等,美国的慈善组织发达,在处理大型社会危机时有其自身的行动方式。
美国部分慈善组织名录
在美国,新冠肺炎疫情中志愿者参与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以慈善组织为依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其二是志愿服务形式多样而灵活。特点一是由于美国慈善组织发达,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响应并且项目覆盖人群范围广,以慈善组织为依托行动迅速并且能够及时有效帮助到特殊群体,回应他们的需求。特点二是由于志愿者数量众多且志愿服务热情高,捐钱、出力等志愿形式取决于民众自身的意愿和考量。
以消除美国饥饿组织(Feeding America)为例,该组织通过遍布全美的食物银行网络为有需要的人们提供食物,以应对美国的饥饿危机。作为美国最大的国内消除饥饿组织,它拥有强大而高效的网络,是一个由200个食品银行和60,000个食品储藏室和膳食计划组成的全国性网络,每年为4000万面临饥饿风险的人提供食物和服务,其中包括1200万儿童和700万老年人。他们基于自身的网络从捐助到提供食物致力于消除美国饥饿的问题。
消除美国饥饿组织网络
消除美国饥饿组织所有食品银行的重要共同点,在于它们依靠捐助者和志愿者开展日常业务。在所有汤厨房、食品储藏室和用餐计划中,有超过一半完全依赖志愿者。疫情期间,消除美国饥饿组织立即响应,在官网页面设置了专门的捐助页面,尽其所能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食物。该组织以社区为单位开展救助活动,志愿者只需要在网站上填写姓氏、名字、邮箱、区号这些简单的个人信息,就可以申请参与志愿服务付出自己的时间和技能,与数百万其他食物银行的志愿者一起改变挣扎于饥饿中的邻居的生活。在这里,志愿者可以选择附近的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包括食物分类包装、社区教育等志愿服务内容。
消除美国饥饿组织应对新冠疫情肺炎的捐助页面
日本:公开、透明、规范
日本的志愿者救灾活动有很长的历史,无论是志愿者的组织协调还是管理层面都有丰富的经验。1995年日本发生的“阪神大地震”由于灾害严重,政府无法及时响应展开救援活动,民众自发形成的自助、互助组织成为援助的核心力量,整个社会意识到了志愿者的重要作用,2005年也成为日本的“志愿者元年”。此后,日本逐渐构建起了灾害志愿者服务体系。目前日本应急志愿者的组织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原有社会组织为单位参与灾害救助的;另一类是以个人为单位参与救助的,不属于任何社会组织。
在日本,有统合性的町内会、地缘型组织、志愿型组织以及提供专业服务的公益组织秉持不同的价值观在特定范围内组织成员开展活动,参与公共事件并发挥积极作用。
日本不同类型组织图(图片基于日本学者中田実的《地域社会とNPO》(2001) 一文,来源文献《日本地域社会治理及社区志愿者组织发展的启示——以名古屋市“南生协”的社区参与为例》)
这次疫情在日本政府对公共危机的划分中属于“其他危机”的范围,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此次疫情中日本的志愿者呈现“低迷”的态势。原因之一是由于疫情具有传染性且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治愈手段,日本政府限制了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日本政府要求民众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自我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外出阻断病毒的传播。原因之二是专业性限制了志愿者行动。人类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知还不全面,提供志愿服务需要具有相关知识的专业型或者专家型志愿者的参与,在专业志愿者的数量上和安全保障上都无法提供相应的志愿服务。
但是,志愿者以及公益组织采取了其他灵活变通的方式参与到疫情救援的过程中。日本医师学会(Japan Medical Association,JMA)等科技社团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与国家合作,通过都、道、府区等医师会,向会员和国民提供疫情的实时信息,给公众以警示,提高公民的防护意识;不少志愿者采取无接触的方式向路人、当地政府等免费发放口罩;一些公益财团法人以项目的形式向弱势群体提供送餐等服务。由此可见,尽管由于疫情的特殊性限制了志愿者的参与,但是志愿活动并不是销声匿迹了。以日本红十字会为例,在疫情期间进行了相关的救援活动。
日本红十字会成立于1952年,是日本唯一开展红十字活动的组织,主要发动民众的力量参与慈善事业,以及和企业合作开展慈善活动等,其基本精神是人道、公平、中立、独立、奉献、单一、世界性。日本红十字会在全国47个都道府县设有支部,组织形式采用“社员制”,每个人都可以加入。日本红十字会从成立以来,一直得到民众的信任,这与其在善款用途、员工酬劳、社会监督等方面严格的规范密切相关。根据日本红十字会的最新监察报告显示,其收到的捐款用于三个方面:直接向灾民发放现金;向灾区当地救灾组织发放资金;向灾区当地政府发放资金用于灾后重建。捐款用于灾区的比率是100%。
日本红十字会官网图片
在疫情期间,日本红十字会官网页面有明显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知识手册以图片漫画的形式用于向民众普及相关知识,进行相关倡导。在红十字会官网上,点击“成为志愿者”一栏就可以了解到志愿者参与活动的内容、形式、在册志愿者、志愿者心声等相关内容。日本的红十字会组织架构完善,志愿者可以根据自己意愿选择为社区服务、与青年和学生一起做志愿或者用自己的资质和技能提供专业服务等。在疫情期间,日本红十字会的活动主要以宣传科普为主,到目前开展了新型冠状病毒科普指南行动、维护新冠状病毒感染者的心理健康活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保持精神健康”系列活动、洗手习惯培养活动等。
日本红十字会官网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科普界面
在防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方面,红十字会主要做的活动分为意识提高活动、预防感染蔓延活动以及防止社会偏见活动三方面。其中意识提高活动主要通过社区志愿者传播正确的感染预防知识,并正在为预防感染做准备;预防感染蔓延活动主要是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积极帮助消毒手指并提供预防感染蔓延的用品,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处于最前沿,例如运送救护车中的患者,在医院进行医疗活动以及为受感染和隔离的人提供心理咨询;防止社会偏见活动中,IFRC与WHO和UNICEF合作,制定了关于社会偏见的指南防止与COVID-19相关的社会污名。在所有开展的活动中,整个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都有责任保护志愿者与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此外,日本设有志愿者活动保险,将伤害事故与赔偿事故等作了详细的规定,“青年海外协力队”在志愿者福利保险方面作了完备的制度安排。
在防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方面所做的活动
新加坡:“佛系”防疫与全民慈善
作为全世界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国家,扼守印度洋和太平洋航运“生命线”的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是全球最繁忙的国家之一。人口密度高、流动人口庞大等诸多因素叠加,使得外界开始担心如果新加坡的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展,甚至出现失控局面,可能将对亚太地区甚至全球造成严重后果。2月4日,新加坡卫生部报告称出现首例新冠肺炎聚集性传播的病例。2月7日,新加坡政府将疫情的警戒级别从“黄色”提高为“橙色”。中国在疫情期间采取的强制居家隔离、社区封闭管理、封锁道路等强制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相比而言新加坡的防疫措施被称之为“佛系”防疫,但是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让新加坡政府力挽狂澜,把疫情控住在发展阶段,没有造成大范围的扩散,新加坡的防疫措施被称为“黄金标准”。
新加坡疾病爆发等级示意图
新加坡的慈善组织采用政府主导型的组织管理模式,慈善组织经过曲折发展大部分都与政府建立了非正式但友好合作的关系,几乎所有的慈善组织都隶属于社会服务全国委员会(NCSS),这一委员会既是慈善组织的代言人,同时也对他们行使监管的权力。新加坡的慈善活动众多,覆盖范围广,义工几乎无所不在,新加坡的慈善团体已经深入社区和居民生活,成为推动社会公平公正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加坡慈善组织是亚洲信息公开做的最好的国家之一,新加坡慈善官网(www.charities.gov.sg)作为统一的信息公开平台提供慈善组织的基本信息、财务状况和治理信息等内容。
新加坡慈善官网(www.charities.gov.sg)界面
在本次疫情防控中,许多民众包括各界有影响力的社会精英加入各基层组织在社区内自愿承担一定的职务和责任,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无偿协助组织开展基层工作并协助政府各项政策的实施以及分配资源和社区补贴。社区内的志愿者和辅助警察会制作疫情防控的海报、登门家访,开展破除谣言的宣传活动以及举办如何正确佩戴口罩的教育活动。
4.
结语
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没有一个国家是一座孤岛,中国在输出自身经验的同时,也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在本土化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促进志愿者行动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需要同国际组织展开合作,打破语言、文化的障碍,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柔性力量(soft power),让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打破边界,提高社会包容度,真正实现人类互助,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