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S学人说 | 邓江波:我曾是中国公益的观察者和记录者,现在是躬身其中的行动者
暮春时节,趁山花烂漫,盼与学人围炉夜话。
MPS公益慈善领军人才研修班自2013年起已培养学人近300名,秉承“得智识交换之功,养团体亲爱之习”理念,MPS学人会推出访谈栏目“MPS学人说”,邀请历届学人聊人生、话公益,为学人共同体搭建交流平台,亦为中国公益发展留下记录。
首期“学人说”嘉宾——2018级MPS学人邓江波曾是一名新闻编辑,目前担任广州市小鹏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01 可以聊聊您进入公益行业的故事吗?
我高中时想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偶像是法拉奇,因此高中和大学期间都曾在各类媒体实习,2008年,我从北大法学院毕业,没有像大部分同学那样去律所或法院,而是选择新闻行业,为南方都市报工作了六年,做过时政、教育和社区记者,但做得最久的是要闻编辑。
现在回看,我的第一段从业经历恰好“呼应”了中国公益的一段重要发展历史。一般认为,中国的民间公益从雪灾地震接连的2008年开始加速,到2011年因郭美美等一系列事件遭遇信用危机,再到2014年冰桶挑战等互联网事件标志着平民慈善的普及。从2010年初开始,我开始负责南方都市报新闻叠的重点版。这是每天读者打开报纸后看到的第一个新闻版面,呈现编辑部认为当天最重要的新闻。在这个版面上,我几乎经手过那些年所有重大的公益题材,除了前面提到的热点事件外,还有许多对行业发展影响深广的公共政策和文化现象。
需要反思的是,当时我还没有认识到,公益慈善乃至非营利是一个复杂深邃的领域;没有足够的认知、经验和阅历,仅靠热血去观察和记录很容易陷入迷惑,也很难扛得住外力的冲击。于是,2014年我离开报业去英国留学,学习用社会学的视角重新理解新闻传播、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留学期间,我也亲身感受了一个活跃而成熟的民间社会应有的样子。回国后,我就开始转向公益职业,此后的经历也不乏奇遇,但总归是自然而然的发生。
可能和很多同行不同,我不认为有一个所谓的“进入公益行业”的时间。在这条路上走得越久,我越是会产生一种“道路自信”——我一直都在从事公益事业,变化的只是职业身份——曾经是观察和记录者,现在是一个躬身其中的行动者;但是也许有天我还会再次成为观察和记录者,毕竟那是我坚持过很多年的一个理想。
02 介绍一下您目前所在机构的情况?
我现在广州市小鹏公益基金会(后称“小鹏基金会”)担任秘书长。这是一家非常年轻的基金会,去年10月刚刚在广州市民政局注册成立,由小鹏汽车公司发起设立,是中国造车新势力企业中的第一家公益基金会。目前,小鹏基金会已经确定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为核心使命,并把环境教育和倡导作为关键路径。
关于小鹏基金会的更多信息,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小鹏公益”了解。跳出具体项目,我想用两个“新”来概括小鹏基金会的特点:
一是“新趋势”,小鹏基金会诞生在新一轮能源革命和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历史背景之下,自然将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核心使命,关注领域主要是低碳环境教育和低碳环保科技创新等;
二是“新姿势”,小鹏基金会也可以说是小鹏汽车的品牌精神在公益慈善领域的延伸,发现、认识和处理社会问题的方式也带有企业及其创始人的基因,比如我们强调用“产品化”思维来设计和评估公益项目,探索智能科技和艺术设计等专业能力对公益事业的助力。
*左三为邓江波
03 您的工作希望从哪方面推动社会发展?
虽然小鹏基金会成立时间不长,但因为有理事会、公司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和员工志愿者的大力支持,基金会成长非常迅速。不到半年时间里,我们不仅明确了核心战略和发展路径,而且已经陆续在儿童环境教育、乡村环境教育、大学环境教育、职场环境教育等不同的维度探索了很多工作。
儿童环境教育是小鹏基金会现阶段的重中之重。目前正在推进中的公益项目形式包括:策划生态环境保护主题的儿童桌游、组织员工志愿者开展社区和乡村环境支教、设立专项基金选拔和资助公益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和志愿服务、联合专业儿童阅读机构研发和推广生态童书书单等。
小鹏基金会理解和实践的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是指借助教育手段以提高人们(尤其是儿童)对生态环境的了解、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从而提升其保护生态环境和践行低碳生活的意识与技能。根据国内外众多研究,环境教育可以从知识、情感、态度和技能等诸多层面促进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和关系重建,而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04 您期待聚合力量为行业带来怎样的改变?
聚合力量能给行业带来众多积极变化,比如,通过对公益慈善资源的集约化使用提升效率、提升信息流通效率和质量并增强整个行业透明度、促进公益慈善行业共同体的形成,等等。
就小鹏基金会从事的环境教育而言,我特别期待聚合力量能够带来的一个改变是:少谈点概念,多做点实事。关于运用教育手段介入生态环境保护这一议题,各色概念层出不穷,包括环境教育、自然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气候教育、低碳教育、生态教育等等。研讨概念固然有益,但我感到有一种标新立异而非求同存异的危险趋势,客观上造成一些在我看来的行动误区,比如:为概念而概念、迷信甲概念而踩踏乙概念、甚至用概念来决定实践等。
基于此,我们是否有可能探索出一条求同存异但更有实效性的操作路径,聚合力量共筑环境教育。
05 可否谈谈您和MPS班的缘分?
准确来说,我和MPS的缘分开始于廖雪红师姐的一条短信。当时是2018年,我正处在焦灼的职业转型期,一方面带领团队为平安等企业提供CSR方面的咨询和公关服务;另一方面以理事身份参与一家乡村教育公益组织的日常工作。
雪红是2016级MPS院友,也是我在南方都市报的前同事。我入职第一年在佛山新闻部做记者时,雪红担任佛山新闻部的编辑。我们还有过很多次合作,比如新年圆梦的策划、广佛地区自闭儿家长群体的连续报道等,也都与公益有关。雪红的邀请我哪敢拒绝?之后就是与朱健刚老师、聂铂老师、连权师兄等的见面,慢慢走进了MPS这个学人群体。
现在回看,从媒体公关到公益项目的职业转型并不容易,不仅需要自身完成思维、知识、方法和资源等全方面的脱胎换骨,而且需要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完成身份的转换。前者通过天才或勤奋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实现,但后者却需要等待一个机缘。这个机缘可能在很久前就埋下伏笔,就像我申报MPS的这个故事,如果不是雪红师姐邀请,可能就是另一种写法了。
06 您在MPS班有什么收获?
关于我在MPS的学习收获,两年前写过一个版本:MPS帮助我在从媒体到公益转型的过程中,对公益慈善领域相关的知识和传统,快速形成了相当真实、全面和深度的理解。这段文字不长,但当时写得非常郑重和克制。非常荣幸,这个版本也被用在今年MPS招新推文中。
经过两年沉淀,我也再次换了工作,从MPS班和书院获得的东西已经超越知识和经验。对我来说,MPS不仅是一个培训项目——当然它作为培训项目也是国内顶尖——而更是一个精神花园。烦闷了,可以来享受平静;受伤了,可以来舔舐伤口;困惑了,可以来寻找智慧;无力了,可以来获得力量。好像这次用词不够克制,但我说得并不夸张。在一个变动不居、虚实相间、冷暖自知的世界中,每个人都需要有也可以有这样一个具体、清晰和温暖的地方。
*本文图源广州市小鹏公益基金会
“MPS公益慈善领军人才支持计划”旨在为各界具有公益慈善理想和志趣的伙伴研发公益慈善领军人才研修班课程(MPS),以书院式全人教育、在地实践的行动学习的课程特色,培养既具国际视野又扎根社区,兼具人文关怀与战略思维的新时代公益慈善领军人才。
2022年,正荣公益基金会联合千禾学人基金支持MPS项目,助力培养新时代公益慈善领军人才。目前,项目已开展动态(9月-10月)如下:
▍2022级MPS正式开班
9月,2022级MPS班正式启航。开学仪式上,学人师友送上真诚祝愿,期冀新一届学员在书院学有所成。温馨的开学仪式之后,“公益慈善概论”主题学习开启。课程从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法学等视角,结合案例开展教学,让学员多维度了解公益慈善内核。课程之外,班会、慢跑、社区厨房等多元活动体现了书院式全人教育理念。
▍2022级MPS班广佛研学 · 华人慈善:历史与文化
10月,2022级MPS班在广佛两地开展“华人慈善:历史与文化”主题研学。本次课程讲授与游学相结合,通过“国民慈善”“华人华侨慈善”等主题授课搭建学员对本土慈善文化作用原理的认知框架,再到广州海珠区及佛山顺德区开展在地研习,感受公益慈善在当地发展的历程与传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