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S学人说 | 张晓英:43岁转行,公益让我变得坚定且从容
MPS公益慈善领军人才研修班已培养学人260余名,秉承“得智识交换之功,养团体亲爱之习”理念,MPS学人会推出访谈栏目“MPS学人说”,邀请历届学人聊人生、话公益,为学人共同体搭建交流平台,亦为中国公益发展留下记录。
第四期嘉宾故事如约而至,让我们走近2021级学人、湖南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张晓英。
可以聊聊您进入公益行业的故事吗?
加入公益好像是阴差阳错,又好像是冥冥中的注定。
加入公益之前,我是一位教师,工作27年。加入公益那一年,我43岁,对一位中年女性来说,这种跨界确实有点悬。如今48岁的我开始回归,借助公益的力量助力县域教育生态的发展,在教育公益路上越来越坚定,越来越从容。
2017年11月,我很荣幸地成为“弘慧第八期幸福园丁乡村校长培训班”学员,和100多位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校长一起汇集北京清华科技园学习幸福积极课程。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公益培训,那种参与式、沉浸式的培训模式颠覆了我对培训体系的认知。培训结束后,在清华科技园内弘慧基金会北京的办公室第一次见到张帆理事长。在我们围炉夜话时,张帆理事长询问我们学习收获,我和他就如何影响更多的本地老师畅谈起来,记得他当时语重心长地回应我:“是啊,只有本地力量起来了,我们的教育才真正有希望。”“我能否成为引领本地教育力量的一粒种子?”当时内心闪过那么一个念头,但不是很强烈。
2018年,弘慧基金会第六届乡村好校长论坛在沅陵举办,我邀约几位教师一起成为志愿者,论坛上张帆理事长做了主旨发言,他说:“弘慧基金会本质上是一家教育机构。教育就要以人为本,对乡村学校来说,就是要本地人行动起来,链接更多的人,影响更多的人,一起探索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不要盲目地跟随城市教育的脚步。”那颗种子再一次被唤醒,这次志愿者经历是我内心世界的一次大转变。
论坛结束后,我们5个志愿者协商成立“嫩芽组合”,初心就是通过专业阅读引导本校教师成长,后来这个社群有了200多人,60人为核心志愿者。这是我在县域组建的第一个本地力量自组织社群。在带领嫩芽组织开展活动时,弘慧给予我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我再一次认识到公益的杠杆效用。2018年7月5日,我以负责沅陵县所有公益项目的身份,正式成为公益人。
*张晓英(左一)曾是一名教师
介绍一下您目前所在机构的情况?
湖南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起源于2001年设立的“湖南省沅陵县第一中学赢帆奖学金”,正式成立于2008年8月29日,是湖南省第一家5A级非公募基金会。自2013年以来,已连续9年保持中国基金会透明指数(FTI)满分评级,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并获评为中国慈善信用榜T0P30的民间筹款慈善机构。
弘慧基金会以“弘道致远,慧智育人”为使命,以“让每一个乡村孩子有尊严有担当地融入社会”为愿景,致力于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授人以渔”的公益观,十余年来长期扎根于县域,坚持“以乡村孩子为中心”的原则,倡导乡村学校办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让乡村孩子在属于自己的环境中成长为具有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精神的人。同时,弘慧基金会选择了县域发展模式,通过感召和赋能,陪伴一批优秀的乡村校长和老师共同生长,从而提升本地教育生态的活力,推动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截至2021年底,弘慧基金会累计公益支出超过1.12亿元,合作县域/区34个,项目合作学校389所,长期陪伴5090名乡村学子,陪伴和赋能乡村教师与校长8989人次。累计有超过11000人次志愿者参与弘慧公益,贡献了约256万小时志愿服务。
您的工作希望从哪方面推动社会发展?
回望近现代乡村教育发展历程,民间公益一直作为政府行为的重要补充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弘慧基金会深耕乡村教育公益14年,用民间的眼光观察乡村教育,用朴素的文字刻画乡村教育,用理性的思维分析乡村教育,用公益项目助力乡村教育,在做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路上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
因为我27年的教育经历,弘慧给予我极大的空间和舞台,让我开展乡村教育探索。2019年我们成立乡村教育研究中心,2020-2021年我带领研究团队在湖南的9个县围绕“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这一主题展开了调研,撰写了《湖南乡村教育调研报告》。同时,我们还梳理了各级教育部门发布的乡村教育相关政策文件,邀请了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他们对“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这一议题的思考和观点;也收集了一些典型的县域、乡村学校的经验,一些优秀的乡村教育工作者、乡村孩子的成长案例。另外,我们对弘慧过去十多年的实践经验也进行了回头看。这些略显繁杂的内容组成了《做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弘慧报告2021》,因为我们想把当下乡村教育的基本面貌呈现出来,这个基本面貌不仅有乡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有身在乡村教育一线的工作者和乡村孩子们所获得的宝贵经验。
2022年,我们以“做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为理念倡导开展县域模式探索,主要以乡村学校为最小行动单位、以“三力陪伴”为小切口,助力学校发动校友、乡贤等多元本土社会力量,共同培养乡村孩子“生活力、学习力、社会力”,逐步形成由“公益人、教育家、新乡贤”组成的县域教育共同体,持续为本县教育生态发展注入活力。
在这些探索中,我们常常会觉得乡村教育这个话题似乎有些沉重。相比于城市,乡村的教育资源(不仅仅是资金,还有师资、平台、机会、教育环境等等)有些落后,这种落后很难说清道明。相比20年前,现在乡村学校教室宽敞明亮了,操场修整平坦了,在硬件上与城市并没有太多的差距。那么,乡村教育遇到困难的背后是不是有一种缺失,比如对乡村教育信心的缺失或方向的缺失?亦或是乡村教育家的缺失?
问过许多家长,如果条件允许,他们任何一个人都会选择拖家带口“逃离”乡村,让孩子进城接受教育,绝大多数的乡村学校都在经历着生源流失。当地中低收入水平的家庭被迫将孩子留在乡村,而“被留下”的孩子接受着“被否定”的乡村教育,努力“复制、追赶”城里的教育。显然,现实避不可避,改变、改进、改善,是我们应有的姿态!
事实上,在乡村办教育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乡村,有着广阔的天地,它能让教育深深地扎根在泥土里,汲取天地自然、历史人文的营养;乡村,有着自由的空间,没有北上广深“内卷”的困顿,也没有都市“鸡娃”的焦虑,它理应更能支持教师和校长创新教育方式,回归教育本真;乡村,还有着无边际的“课堂”,鲜花盛开的山野、绿色摇曳的田间......可以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可以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冲动。
那么,乡村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应该办什么样的教育?我想,乡村要办属于自己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基于乡村教育实际而又面向乡村孩子的未来,归根结底是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
2022年,在县域模式探索过程中,我们逐步梳理“做适合乡村孩子教育的三力指标体系”,包含“三力指标”“三力指标解读”“三力指标行动指南”。所谓“三力”,是生活力、学习力、社会力的总称,其下分别有身心健康、生活自理、劳动素养、安全防范;好奇与追问、学习习惯与方法、知识获取与掌握、生涯认知与追求、坚持学习与毅力;乡土认同、人际交往、社会服务、团队协作等13个基本要点。
*图为“做适合乡村孩子教育的三力模型”
您期待聚合力量为行业带来怎样的改变?
我们特别想集合力量构建在地化的本地执行团队,解决公益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通观当今整个公益行业的发展势头较好,通往现代公益路上,各家公益组织都非常注重公益项目设计的专业化、公益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公益组织内部治理的专业化。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发现大多公益项目真正的成效没有预期中的那么高,很多公益项目在轰轰烈烈开头后,几年下来草草结尾。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缺少中间的一个桥梁,公益项目设计者和本地执行者不一样的思维、不一样的理解、不一样的认知,势必会造成两种完全不相同的结果。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今年我们在县域模式探索中设计“县域专干”角色,支持、赋能县域专干在县域组建本地执行团队,联动本地教育力量,参与式加入到县域公益项目的设计、执行、管理中,逐步实现人力在地化、资源在地化、传播在地化。
*《做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弘慧报告》发布
可否谈谈您和MPS班的缘分?
我总说我是外星人,和MPS班的缘分也如“外星探险”般的奇妙。好不容易经过材料审核、实地考察进入最后的面试答辩阶段,记得那天我排在下午的2点30分,上午就开始准备,电脑桌面上准备了若干资料文档。2点28分,面试官呼叫,我进入腾讯会议答辩室,刚说上一句话,电脑突然从书桌上莫名其妙“跳下”,屏幕摔得粉碎。怎么办?面试老师提醒我可以更换手机重新上线。就这样,认真准备的材料都作废,只得靠自己灵活应对。
我记得当时8位面试老师从我的经历聊到乡村教育再到公益的探索,因为突发情况,我以为自己肯定会被淘汰,却没想到收到了录取通知,还获得了“丹姿公益奖学金”的支持。开班仪式上,书院老师解答了我的疑惑——“正因为摔坏电脑,你才会被录取,没有了那些所谓的资料束缚,你才能展示出你的本色,让我们看到你的本真。”原来,MPS班寻找的是这样一群本真的公益人。
来之不易的幸福,格外珍惜。在2021级MPS班学员中,除了退休警察叔叔“老万”,我的年纪排老二,但是我仍坚持不落下每一次作业。“运动乐活”“读善会”每个社群活动我都尽力参加,跟随年轻人的脚步,一起在公益路上上下探索。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我用心地向周围的朋友安利书院优质的公益陪伴学习,相信他们会和我一样把幸运传递给更多的公益人。
*张晓英(中)获丹姿公益奖学金
您在MPS班有什么收获?
MPS班仿佛打通我的公益“任督二脉”,让我从一个公益小白能够拥有“触类旁通”的公益悟性。
在体系化的陪伴学习中我了解到公益更多的知识,公益匠人课程、人文慈善课程、社会科学课程系统的培训,让我对公益慈善有了整体的理解,对公益项目设计有了整体的思考,公益执行力也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在过往一年的学习中,我的产出颇丰——2021年开展乡村教育行动研究,主编《做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弘慧报告》;2022年带领团队开展“为一县注入活力”县域模式筹款,有8万多人次参与,3天时间共筹集善款222万。
在MPS班的学习,我犹如穿越一个圆形的拱门,随着边界的不断延伸,我的认知也在不断提升。经验主义不再是我公益资源库里的武器,岁月经历也不再是我的壁垒,我学会一层一层冲破几十年养成的固有思维,不断反思和突破,会用批判性思维不断迭代优化曾经设计的公益项目。我不再是单打独斗冲锋陷阵的孤勇者,我学会最大效能整合资源、搭建团队、赋能授权团队,我明白公益不是一个人做于社会有意义的事,而是链接、激发更多的人一起推动社会的美好发展。MPS班将我一步一步引入公益的最深处,感受到公益带给我人生的无穷魅力。
得智识交换之功,养团体亲爱之习。MPS班最大的收获还是认识了那群最值得“嘚瑟”的人。即将完成一年半的学习,在这里接触到的每一位授课导师都是公益圈的“牛人”,每一位学员都有了不起的公益传奇故事。记得某晚围炉夜话,听麦田计划、远山计划发起人莫凡在分享“老莫的故事”时,我内心油然而生的一句话:一直知道他很了不起,但是没有想到如此了不起。是的,MPS研修班里遇见的每个人,他们皆为师友,成为我公益成长路上生生不息的力量。
最后,真诚感谢一路以来支持我在MPS班全身心学习的每一位伙伴,尤其是“丹姿公益奖学金”的支持,让我这位“外星人”的地球探索之旅再多了一份铠甲。
*MPS,永不停止
“MPS公益慈善领军人才支持计划”旨在为各界具有公益慈善理想和志趣的伙伴研发公益慈善领军人才研修班课程(MPS),以书院式全人教育、在地实践的行动学习的课程特色,培养既具国际视野又扎根社区,兼具人文关怀与战略思维的新时代公益慈善领军人才。
2022年,正荣公益基金会联合千禾学人基金,支持2022级MPS项目开展(项目周期为2022年4月-2025年3月,MPS实际班级学制为18个月,每年招生一个班,每个班级20-30人),助力培养新时代公益慈善领军人才。项目2023年2月动态如下:
▍2022级MPS班课程 · 公益慈善伦理课
2023年2月16日至19日,2022级MPS班公益慈善伦理课程在顺德青田村开展。四天时间里,在充满艺术气息的古村落中,广州公益慈善书院副院长、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王意迦副教授通过伦理剧场工作坊带领学员们具身在场、思辨体悟、沉浸式参与共创等深度体验公益慈善伦理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