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计划 | 周山学习——坚定自己坚持的路
2024年6月,探寻“撬动社区的力量”实务工作者研习营第一期工作坊顺利开展,这一站,我们走进了河南省周山村。梁军团队在这里以性别文化为切入点,通过近二十年的社区教育与动员,周山村发生着悄然而深刻的变革。
学员们在深入学习后,结合所学及自身实践写下了不少感受。今天,我们要推出的是黄美华所写的《坚定自己坚持的路》。美华来自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她远离家乡,到后来返乡成为一名似乎是“特立独行”的村干部,中间有过障碍、苦楚,而现在也找到了自己要坚持的路,借由周山学习后的梳理,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一路她经历了什么,又有哪些思考。
黄美华在周山村已经是第三次来周山村,但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亮点和不一样的收获,记得第一次来是跟着杨静老师和夏林清老师带的第一批行研网络。当时看了村民一起唱红歌的场面,学习是在手工艺协会进行的,当时很羡慕可以在最基层的乡村做事情(当时就有在回头看自己有没有回家发展的基础,不管是地理条件还是自己觉得可以做的都没有具备条件……)第二次是2021年的夏天,变化更大,不仅仅只有手工艺协会,梦里老家第一期也已完工,窑洞、互助路、老年学堂等……村里已开启乡村振兴工作,把所谓上层人员的发展和集体经济注入进村庄……第三次为此次,也是对自己收获最大的一次,每天的学习都共振到自己的当下……特别是这次梁大妈团队像似剥洋葱一样,细细地、慢慢地、静静地给我们讲着故事。每次听起来是同样的事,但是听到的收获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亮点。此次我就用几个词汇来稍稍总结下……
周山村生态墙
感慨
感慨的是这里的人,这里做事的人,这里组织做事的人……感慨的是这里的坚持,感慨的是这里老人的坚持和幸福……
为什么这么感慨?我想是为这里的所有的一切,人、物及天地都是,人和睦了,物近了,天地合一啦!几次进周山村学习,此次最多时间待在周山村,由梁大妈团队慢慢地讲着周山村人和事的来龙去脉,让我们知过去、熟现在、清当下。也让我想着回村后怎么样去动用哪些人把我们村子的历史故事整清楚,比如我们村子为什么叫“八宋村”?曾经我也问了些人,都不是很清楚,几次都后悔早几年没有好好把握村子里的历史产物——老人。
当梁大妈团队放出村民们齐心协力修建互助路的壮观场景:烈日下,男女老少齐上阵,他们挥汗如雨,却毫无怨言;每当遇到难题,总有人站出来提出解决方案;每当有人疲惫不堪,总有人上前搀扶鼓励。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我意识到,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只有当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时,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也就在这时,我也想起我们村子,若我站出来和村民们一起去做些事情可以吗?我又如何可以做到梁大妈团队目前做到的哪怕一点点呢?心情复杂,既激动又难过,激动的是如今的当下还有这样一群人“为人民服务”着;难过的是自己的当下做了什么呢?反而是给我们自己找了好多看起来很合理的理由,A、B、C、D......也就这样逃避着。然而梁大妈团队却一直是遇到问题就去想法子,找不同的人解决问题,就如梁大妈们团队分享周山村的故事一样——一层层剥开,慢慢地、细物润无声地、循序渐进地让我们看中心点、核心点……
淡定与坚持
回看这一路返乡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事和人及难题和挫折。有时,为了做好某件事情,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或是找人;有时把自己搞得头晕脑胀也还是没用……还好,我坚持下来了,没有放弃,因为曾经的经历如今让自己学会了坚持,并选择了淡定地去面对,而不是逃避,同时也是没有后路,只能迎难而上(因为在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这就是自己的家,自己的根就在这里,能去哪儿?再重走曾经的漂流之路吗?)
村庄一景
记得刚做村干部时,就有一个关于修建消防池的事(曾经一次火灾烧了好几栋房子,就是因为没有水,因此看着着火点周围的房子全烧光……)有村民提出来说把某处的污水泥塘清理掉,既整洁了,又可以作为某团寨的消防水池……问了与此污水泥塘相关的村民,个个答应,但是当真正开工时,却有很多的理由出来,如“凭什么我们家的地给集体享用……我可以给,但是村里得集体出资买我的……又有人说这样搞了水塘,对我们家风水不好……要不然就找哪儿的地方换给我……”若是村里有集体经济,这些事情都不是事,但是对一个山咔咔里的村庄怎么会有此预算呢?我们书记看到想要做一点集体的事情那么难,觉得本来是好事,但是村民有这么多的阻碍,想着村民实在不同意,就把钱退回政府……我总觉得不心甘,于是就找不同的人和以前的记录去理清楚此地到底是谁的?或者是从公共空间的角度去和村民们辨析这样的公共空间对我们及子孙们的意义……同时也请出了村子里德高望重、并相对明事理的人出来调节此事,最后建好了,正好去年干旱时,消防池里的水还是给大部分水稻提供了及时水……
蓄水池照片
通过几次类似的事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会了我要冷静思考,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决的思路。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进步。也几次经历类似这样的事情,让我更加坚信,只要保持淡定的心态和坚持的精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同时要积极与村民们交流、学习他们的生活智慧。我更加坚信坚持与淡定的重要性。
我踏实了
第三天听到梁大妈团队每个人的报告,如秀芳姐、丽娜、以及各位骨干们的出场报告,看到团队每个人的成长,及在团队中和社区中发生的变化,不管是对自己、家庭、村庄都是有着慢慢的、细微的变化。这不是梁大妈她们一年、两年、三年就有的变化,也是经历了十几二十年,润物细无声的慢慢影响着,再创造平台实践着,才看到了成长和对周边所有人、事的作用后,骨干就多了,真的是“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便有了路……”
逐渐成长起来的居民
回想一下自己返乡这七八年里,因家里的一些变故,不得不离开繁华的北京及团队,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家乡,是一次重大的人生抉择。回想那段经历充满了起伏和波折,从最初的迷茫,到随之而来的焦虑,再到最终的踏实,每一个阶段都让我深刻地反思和成长。
陌生而又熟悉的人和物都让人感觉有了一层无形的隔阂,总感觉自己格格不入,心里的落差和现实都让我感到无所适从,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也不太愿意与外界接触,一方面是让自己能安心地返乡,不要被外面的繁华世界再次吸走;同时也是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小的世界里,生怕自己在家被别人认为是一个“失败者”,被城市抛弃后不得不返乡的……想想当时,拒绝了所有再次抛出橄榄枝的朋友和机构,我都没有接是在想我再出去又会面临未来要返乡的问题,因为在北京近邻那么紧密的一个团队,都有一种漂浮在空中的感觉,其它的我又能适应吗?
于是就想,那时的当下,自己手中有什么?只有地,还有爸爸一辈子种地的经验,再加上妈妈癌症去世,姨妈癌症做了手术,就和表弟把曾经尝试过的生态种植水稻再捡拾起来,这样既照顾了爸爸,也让自己有事做,同时还发挥了爸爸的长处。这样两三年后,爸爸的身体变化很大,现在可以自己去坡上干活,血压也不用药物控制了,自己曾经的失眠也好转,特别是一觉可以到天亮,从不会说半夜又睡不着,身心平和也都平静了。每天白天都在脚踏实地种地,晚上仰望着星空数星星,并听着大自然的乐章入睡(虫鸣)……
种植生态水稻
村庄晚霞
后来又意外进了村委,一个曾经的公益实践者,一下子进入到一个“芝麻官”的身份圈子,是极其不适应的,更不用说好多的不理解。原本就是一个对行政、权力架构恐惧的人,却在不知情中“加入”了,而且更加应证了曾经的讨厌和逃避,恐慌和焦虑急速加升。现在回想那种状态,很多是因为自我对架构体系的东西不满(大部分用脑袋造出来的数字……如曾经打疫苗,因是按人口数字被安排要完成多少,但没有这么多人怎么办?为了完成指标,躺卧在床上的人都得去打,若真是不传染,天天在床上的会吗……)和嫌弃(觉得就只是坐着玩手机,真的很多人都不如自己……)当时很容易把这样的情况作为对立面,也让村支两委认为我是一个格格不入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主义者。而自己又不能很好地、清析地讲清楚自己为什么这样。
我们虽然是政府的传达者,更是村民与政府间的桥梁和一个合格的“代言者”,然而我们这个层级的人往往只是做到了代替者或是“强迫者、命令者”。开始时也怀疑自己真的不适合做村委的工作,也想着离职,但不知道是因为自己在外面多年的公益经验,还是说看到我这样的一个“奇葩”人物应该是要好好培养的,所以我也被很多次叫写入党申请书,多次拒绝,但最后面还是写了,因为在这过程中,找了不同的人聊,也在这过程中打开自己,杨静老师也是创造机会让我走出去且时常被我“骚扰”要求和我对话。慢慢地,在这样的架构里,我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也体会到要怎么样在夹缝中生存,也更能理解如何去撬动社区,做点力所能及和真正为民,且是村民真正觉得应该做的事情。也真正体会到梁大妈团队说的,我们做的事情是不是村民真正所需,只有村民真正觉得要做的事才是个事儿……另外,只有把自己放进此事当中,让自己真的成为其中一份子时,才能真的知民所需、知民所求、知民所意、知民所难……
再听梁大妈团队做性别教育时,把不同的人,不同影响力的人都邀请来参加培训,同时也抓住一切可以能进行“教育”的机会,如女娶男婚礼、丧礼等,反复和村民们一起辨析讨论。讲到这里时,自己突然通了,曾经还在想,若我真的想按自己的理想去做点事情,自己没有团队怎么办呢?但此次后,我没有那么害怕和担忧了,因为什么样的才是团队?真正的留在村子里做些事情,团队不仅仅只是村支两委的,其实还有组织完整架构(村委系统下组长、村民代表;支委系统下:党员小组长、片长、邻长……)里的人,包括要求各个村子常开屋场会(一个很好的通识教育机会平台……)、党员的组织生活会等等都是很好的平台和机会。虽然很多时候行政架构下有些事儿不得为之,但这个平台机会还是可以有些空间的……我如何能和这里的人一起发挥作用呢?这不就是我的长处吗?这不就是真正的让村子动起来吗?因此,把握住每个机会平台,好好的与村民们一起辨析,让我们一起有所变,所以说教育贵无痕,“润物细无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会是“一种颠覆性的力量”。
出现自己——坦诚与律己
自古以来,村民从不信任村干部及以上的,但只要这个角色身份没有了,就不会存在不信任,因为很多时候也是我们自己把这层隔阂加深的,如村民问我们某个事情要怎么办?或者是某个事情要村支两委处理等……很多时候怕担责而不正面、清晰地回答,更不会及时讨论回复;或者有时又推给另外的村支两委的人,就这样,有的分分钟可以处理的事儿成了半天或是几天才能办好,也有的就忘记了,睁只眼闭只眼过了,不到村民再追问时,就想这样不了了之……还有些时候政策传达不清楚或是误传,导致误解更深。像这种情况我们要把完整的架构好好用起来,这样不就是快了吗?不就准了吗?当然前期这得花很多时间和力气,这也就对应了,“慢就是快”,慢一点有助于后面的快……
因此,这几年村委工作中,我把自己负责的事儿真当回事去对待,不会的我先去学或是找不同方式问清楚,再回复,若是老人有些时候不方便,我便去到村民家里。刚开始,一个未婚女性被选出来做村干部时,部分村民不满意,多次在公开场合和会议中拿我说事,但是现在绝大部分村民都是正面评价。如一个村民的报销,本不是我负责的事情,问到我后,第一时间回应不是自己负责的工作,不过我会帮问清楚再告诉他;有时真的是村干部没有考虑清楚的,被村民们骂,当下接受,过后再和村民去辨析是骂村干部彼此受气好还是自己也要清楚表达促进理解好,同时,该是自己的错,就当面认错,而不要觉得丢面子,往往很多时候为了面子,彼此间的隔阂却越来越深……也因这样,让我更轻松地找到了多重身份在村子里如何开展工作……
黄美华工作照片
如何践行
接下来的时间里,让自己正式成为“组织”里的人(正式党员),争取在明年底换届成为村书记(前提条件就得是党员),更进一步把自己卡进里面,而不是现在一个副职的角色在谈理想,或许真正把自己卡在里面时,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当然也是正反面的,但我认为,我们只要做到信任彼此、坦诚出现自己、严格要求自己,那就算真的做不了或是失败了,我想也心安啦!更不让自己后悔了!
最后以梁大妈总结的二十四字方针结束:
胸怀理想,立足草根
低调做人,高效做事
想大问题,做小事情
研习营合照
END
说明与致谢:本文经研习营伙伴黄美华确认后发出,以上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确认,并注明出处。
项目发起方
正荣公益基金会
北京市近邻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项目支持方
德国米苏尔社会发展基金会 北京境外非政府组织发展中心
深圳市质兰公益基金会
行知计划由正荣公益基金会联合多方发起,并得到德国米苏尔社会发展基金会的资助,项目旨在通过开展小额项目资助、工作坊互助学习、研究与出版计划等,推动行动研究方法在一线社会工作者及工作团队间学习应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本土实务社会工作团队能力提升,助力公益生态良性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