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计划 | 李义熙:周山村研学给我带来的反思
“探寻‘撬动社区的力量’实务工作者研习营是行知计划的重要部分。研习营旨在以文化为根,培养根植社区土壤且具有反映实践能力的行动者,探索中国式社区治理的实践路径,推动有效的社区治理。
2024年6月,研习营顺利开展第一期工作坊,这一站,我们走进了河南省周山村。梁军团队在这里以性别文化为切入点,通过近二十年的社区教育与动员,周山村发生着悄然而深刻的变革。
学员们在深入学习后,结合所学及自身实践写下了不少感受。本期要推出的是从事儿童工作多年的李义熙(喜子)的心得,喜子也算是行动研究学习的老朋友了,这次终于来到了始终以推动性别平等为目标的周山,喜子负责的麻利都来洗澡堂项目也始于性别,借由此次周山学习,喜子又重新回看这个案例,有不少思考与大家分享。
喜子在周山村工作坊中与伙伴合影(右一)
01
与周山村的缘
开始知道梁军老师团队是在2019年,是参加杨静老师带领的西北行动研究学习小组活动中了解到的,更是对梁老师团队在周山村深耕20多年发生的一系列的变革而充满向往。期间也购买了《民众戏剧》和《悄然而深刻的乡土变革》,当时读完后就感觉周山村一定要去看看,梁军老师团队在周山村20多年的乡村实践就是一本活生生的行动研究的教科书。原本2022年有机会和西北的伙伴有幸去周山村学习,但是因为疫情原因临出发前而被迫取消了。这次有幸参加杨静老师所带领的“探寻撬动社区的力量”研习营终于实现了来周山村的学习之旅,周山之行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意识和学习上的震荡。
我自己也有20多年的公益生涯,这几天给我都是满满的反思和视角的开放。在周山学习的几天里更多地听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看到了农村一线实践者的多种模式,这些故事的主人公们大多数不是幸运之子,都曾经甚至仍在挣扎中,经历过一次次自救或互救,看到了村民的戏剧表演、即兴顺口溜、性别视角的生活案例……尤其是梁军老师那些看似轻描淡写的小故事,“最坏的打算”,“坚持”,那些听到眼酸的时刻,感动的同时,我无比为自己去年开始产生的对当下社会工作者的环境和空间抱有颓废思想“这个世界会好吗?”而感到惭愧。回来后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打破这堵墙,不要成为一个只批判不创造不贡献的人。要相信持续的努力与坚持会产生质变,坚信,相信人的力量,相信学习的力量,相信村民的能动性,如果没成效那是我们没做好。
喜子在周山村
经常说到农村,很多人会觉得是没有希望的,有一种悲伤的情绪。这次梁军老师团队带来的实践经验,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看到了一束光,一束可以去学习去坚持自己公益之路的光明。虽然每个实践并非尽善尽美,当前面临着类似的或者不一样的问题,但是我想这些困难会推动着我们往前更进一步。这几天的学习深深地把我拉回到19年前我曾经在一个村庄做过的一个项目,整个过程感觉和周山村似曾相识但结果却不一样,经过我对应梁老师的实践者经验分享,深刻反思了整个过程和细节,让我醍醐灌顶,弥补不足,通过下面我的案例分析找出不足和思维与行动的方法。
02
“麻利都来洗澡堂“案例
毛家庄村位于陕西甘肃交界,陕西宝鸡市以西100公里的大山里,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环村而过,共有7个自然村小组,人口2025人,是当地凤阁镇的第二大村,河对岸就是甘肃天水麦积区的吴寨镇,周边有建河村、通关河村、阎西村、吴寨村、页岭山村相距2-5公里,人口大约10300余人。当地民风淳朴、爽朗,历史悠久。
我曾在2005年-2009年做事实孤儿项目期间认识了一个荷兰朋友,雷玛利女士,她是我发小一位北京的艺术家窦豆的朋友。2004年10月,有一次雷玛利和我下乡走访,在毛家庄村家访过程中发现我们资助的几个孤儿中一半都是母亲因不同原因的琐事而自杀,雷玛利回北京后就给我们介绍了在香港工作的几个外国人看看能给哪些帮助。当时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性别视角,只是觉得孩子没有母亲的家庭在卫生、习惯、精神面貌等方面都很差,当时她们提出了让我们在村子里针对80%的适龄女性做个调研,找出她们的最大的问题(需求)。
因此我和艺术家窦豆、雷玛利组建了一个小团队开始在毛家庄村对妇女做了一次初步访谈式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有2名本村的女医生(卫校毕业后在村里开诊所)协助我们,调研结果发现大部分女性体力劳动比较大,家务繁重,男人晚上喝酒打牌,妇女娱乐活动很少,情绪压抑,因没有洗澡条件、个人卫生习惯、内衣材质差、丈夫生理卫生习惯差等致使很多妇女妇科病比较多,也影响了妇女的精神健康。随后请专业妇科医生对全村妇女进行了一次免费检查,发现95%的妇女(18-65岁)都有妇科疾病(大都是卫生引起的)。
颇具当地特色的麻利都来洗澡澡堂
根据初步的调研结果,我们准备从妇女健康意识提升、培育乡村女医生提升针对妇科的培训,提升村诊所基础医疗设备(生化验血、妇科B超等)开始,通过西安交大一附院的任豫教授帮忙,将2位女村医送到西安雁塔医院生化科、放射科、妇科实习一年。同时艺术家窦豆开始带动当地妇女做鞋垫(当地妇女都会绣鞋垫,非常传统好看,当地习俗中,女人出嫁前会做好几双好看的鞋垫送给男方)。各种形式的鞋垫和手工艺品,也带来一些音乐人来村庄一起开春节晚会,捐赠人发起了妇女卫生培训并分发纯棉质的内衣内裤。
第二年我们开始帮助她们在村庄建一个公共澡堂提升卫生条件,当地人洗澡要去7公里外的镇子上才有一个简易的大众淋浴。当时我们的捐款人请来了著名的旅美建筑设计师马青运先生,他的上海运营团队简称MADA,马老师的设计理念也是很先进和接地气的,也是经过和村民商量当地建筑传承,材料在地化考量等,终于建成了麻利都来洗澡堂。澡堂的名称是当地妇女起的,“麻利仓仓”是当地方言,意为赶紧的、快点,即赶紧都来洗澡。澡堂可持续运营的大讨论带来了一个新的概念——社会企业,我们希望澡堂盈利的部分拿出来给下一个农村建澡堂基金用,2005年当地外出打工人不多,大多数村民都在家务农种果树,所以需求是有的。当时也考虑了很多方案来解决澡堂的可持续性,麻利都来洗澡堂交给村委会?肯定不行!交给妇女骨干?能力和精力不够。
我当时已经从事NGO工作有6年了,从志愿者到地区项目的负责人,主要是在陕西、甘肃的农村开展救助事实孤儿的活动,在去过的很多村子里,人们都是从开始的迷惑--猜疑--理解--信任--参与,再到支持的这一过程。不同的村子由于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不同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比如我们的澡堂项目如果在甘肃一些非常贫困的村子建立的话,困难和挑战就非常大,因为当地的文盲比较多,尤其是中老年人,沟通很困难,需要用更多的时间一起交流、劳动、生活,他们的经济条件也很差,人均年收入不到800元,按每人5元钱的澡票来算,估计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分析调研,建成和当地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相符合的澡堂。
在村里工作的喜子
毛家庄澡堂的合作人老朱是毛家庄村的会计,他是我6年前第一次来时认识的村民之一,为人精明、能干,下乡时我们也经常留宿他家,在一次聊天中我们提出澡堂计划的时候,他就非常感兴趣,告诉我们原本他就想在毛家庄盖一个简易的澡堂,因为当地人现在随着生活的改善,卫生需求也渐渐增加,加上村里大部分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在外地也渐渐养成了洗澡的习惯,回来后很不方便,洗澡要到7公里远的地方洗澡,而且条件比较差。老朱当时提出了投资10000元合资建澡堂的愿望,这正好符合了我们项目当地人积极主动一起参与的初衷。
因为我们多年下乡以来和当地群众和干部已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在澡堂的建设中首先是选择好合作人,双方要有良好的信任基础,签定合资合营合同;再一个要有村干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在解决土地的问题上,村干部和当地的政府官员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无偿提供该土地用于澡堂项目,签定土地使用合同,并且在宣传和协调上也做了很多工作。再一个是妇女的积极参与,在建设澡堂过程中我们也提供一些简单的劳动,雇佣部分妇女来干,比如和沙浆、绑钢筋等。
前来澡堂洗澡的村民
整个澡堂从MADA设计开始,不断的修改方案和预算将近10个月的时间,由于MADA是免费帮我们设计,所以要根据他们的时间来协商。2007年9月28工程开工,到2007年12月28日完工,中间有大约20天的雨季处于停工状态,实际施工天数70天。和村民讨论后澡堂的价格是成人3元/次,学生半价1.5元,免费人群(老人65岁以上、儿童6岁以下),妇女持卡2元/次。澡堂从2007年12月30日开始试营业,截止2008年2月24日共接待1185人次,其中:男性491人,女性 694人,免费(老人65岁以上、儿童6岁以下)154人。
由于中国春节的传统中年前要洗澡,加上外出打工的人回家过年,在春节前几天曾日接待超过130人。春节后估计会减少,按照当地农村的习惯和节约能源,老朱决定将澡堂的开放时间集中到周末开放。我们也建议他天气转暖后,也可以采用预约的方式随时来洗,因为我们的太阳能每天能提供25人的热水量,所以只要有太阳就能开放。麻利都来澡堂不仅仅是一个地标性的建筑,而且已经逐步成为当地文化娱乐的中心,不仅仅是妇女的活动中心,也是当地秦腔自乐班、社火、妇女秧歌队、儿童嬉戏的活动中心。
互动的公共空间
麻利都来洗澡堂设计有互动的公共空间,澡堂接下来希望通过促进更有效和高效的解决方案,继续努力开发澡堂的可持续性。这个澡堂有很大的潜力,我们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经常)洗澡。澡堂也举办更多有关艺术及卫生设施的研讨会和展览。这是一个持续的对话,分享经验,为项目的进一步有机发展创造空间。
澡堂运营2年共有13094人次使用澡堂,除去运营成本即煤电、水、10%维护基金,管理人工资(400),每月开12天,利润6988元。2年内我们分别进行了2次全村妇女健康普查,由培训后的女村医进行妇科检查和聊天访谈,通过普查,全村妇科疾病率降到15%,大部分妇女都有经常洗澡的卫生习惯,习惯使用棉质内衣内裤。通过参加妇女活动,毛家庄7个组成立了7个秧歌队、村庄的周末小舞会也开始,都是妇女自己组织的。
妇女秧歌队在表演
2008年春节的正月十五,毛家庄的7支妇女秧歌队到河对面甘肃天水三岔乡闹花灯,非常震撼,在当地引起了轰动,晚上的村上晚会黑社火(当地晚上的社火)、西山酒歌等民间文化节引来了陕师大中文系的研究生团队来村上采风收集民间酒歌。随后2009、2010、2012年分别由资方按照毛家庄的模式在西山的西冯村、三泉村、孙家村建了3个麻利都来洗澡堂。但随着国内经济高速发展,2010年后西山地区的村民开始灾后重建和新农村的建设,很多家庭有了太阳能浴室,澡堂的经营逐渐下滑,人也越来越少,2012年我们小团队解散,并将麻利都来洗澡堂捐赠给当地经营管理者了。
三泉村澡堂
孙家村澡堂
讲完这段故事对应这次周山村的学习,从梁老师的思维和行动产生的实践者的生产知识让我重新梳理了一下当时在毛家庄村做项目的不足和反思。
03
周山学习后的反思总结
首先是学习
理论的学习,我们当时在毛家庄的工作,现在回看好像也是从社会性别角度开始来撬动社区的力量,其实我自己当时没有这个概念,只是认为我们在关注妇女问题,解决当时的问题。并没有像梁军老师团队为了挖掘深层的背后根源问题,不断地再学习,先学习同时也在处理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知识和理论相对应。
如果当时能从社会性别理论的概念、制度、观念、结构上好好学习一下,更能让我们抓住事务的本质,也能提高自我的知识范围,更好地对应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短板,充分理解和现实应用什么是适合当地的社会企业。如果在在地文化上多学习和研究,当地黑社火(晚上的社火)、西山酒歌都是可以挖掘的文化宝藏。学习各地的经验方面,应该多去看和学习不同形式的社会企业类性,从中找出适合本土的方式。
在行动中研究
回观我们当时也是有很多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成果可以作为实践过程中的产出和知识,但是我们并没有做梳理和总结。而是完成资助方的需求就可以了,每次解决一个问题应该做一个经验的梳理和知识的产出,包括详尽的数据采集分析、访谈及记录的前因后果等。就像梁老师说的,“每一个行动都要不断地梳理,不断地思考,然后把它说出来,最好写出来,说和写是实践者的核心能力,能够帮我们站在另一个高度去审视和发现自己行动的意义。”
创造实践者知识的表达平台
周山案例里看到很多由周山村实践产出的图书,其中大多数都是和村民一起经过大家的创作和讨论出来的知识平台,民众戏剧、老年课堂(都已升级几版)、顺口溜等等,这都是实践者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底蕴。
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是整个周山村变革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不断的社区教育培训来提升观念和思维的转变。参与式的社区教育达到意识的启蒙,才能逐步推进村民的能力提升和意识转变。结合我们之前的工作,感觉在社区教育上是短板,我们习惯于请专家来解决问题,而忽视自身能力以及在地文化或习惯没有充分融入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其实在做社区教育时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次教育学习过程。
技术支持团队
梁军老师团队的成功也离不开外部技术团队的支持,比如杨静老师的社工行动研究团队,在不同的阶段,专业的技术团队总会从另一个角度帮助和总结实践者产出的知识在学术上对应的理论支持,相互学习不断进步。
慢工出细活
周山案例更多的是看到了梁老师团队扎根周山、深耕周山,和周山合为一体,甚至我感受到她们对周山的感情更高于有些村民,坚持和耐心才产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周山。如果我们能够像梁老师团队那样坚持扎根在毛家庄哪怕10年,而不是一味地想去复制,可能也会产出不一样的结果。
以上就是我结合周山学习后对自己当年在做麻利都来洗澡堂项目的反思和总结。
分享者简介
作者丨李义熙(喜子,陕西普辉青年社会发展中心发起人)
坐标丨陕西宝鸡人,工作在甘肃天水
职业丨社会工作者
最有成就的一件事丨把儿童救助这件事儿干了24年
喜子在周山村体验“挑花担”
END
说明与致谢:本文经研习营伙伴李义熙确认后发出,以上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确认,并注明出处。
项目发起方
北京市近邻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正荣公益基金会
项目支持方
德国米苏尔社会发展基金会
北京境外非政府组织发展服务中心
深圳市质兰公益基金会
行知计划旨在通过开展小额项目资助、工作坊互助学习、研究与出版计划等,推动行动研究方法在一线社会工作者及工作团队间学习应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本土实务社会工作团队能力提升,助力公益生态良性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