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计划 | 李林:反观内省,做自己的改变

“探寻‘撬动社区的力量’实务工作者研习营是行知计划的重要部分。研习营旨在以文化为根,培养根植社区土壤且具有反映实践能力的行动者,探索中国式社区治理的实践路径,推动有效的社区治理。

2024年9月,研习营的伙伴们一起走进了山东青州大福地——一个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将传统文化融进社区方方面面建设的和谐社区。在这里,我们共同寻找传统文化撬动社区内在力量的实践密码!

学员们在深入学习后,结合所学及自身实践写下了不少感受。本期要推出的学习心得由大鱼公益妈妈农场的李林所写,认真学习、用心感受、及时整理思绪是她的真实写照。从学习思考到再付诸以行动,不光是在工作中,在家庭和个人成长方面也是如此。让我们一起来见证她的反观内省和改变!

学习背景 

山东大福地是一个以传统文化教育打造和谐社区为根本目标而建立的城市社区,成立于2011年3月,青州大福地和谐社区从项目启动到现在共有1300多户,4000余人。来到大福地,会被惊艳、被感动、被深深地震撼!

首先,生活在这个社区的人们,他们那种淳朴善良、宽厚包容以及由内而外自然迸发的幸福喜悦令人感动。其次,像马总、段校长一样的老师们,为了实现和谐社区的大同梦想,弘扬传统文化,默默耕耘、无私坚守近十年而令人震撼!

它秉承“和谐社区,教学为先”的基本宗旨,以“社区助老、国学育幼、亲情物业、和睦邻里”为四大文化特色,推进社区“人心工程”,探索出了一条基层社区治理的特色化之路,大福地社区已经形成了生命周期全龄化覆盖的社区教育基础体系。

我所看见的

1. 人的文化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都是保持着微笑,相互之间很有礼貌,见面招呼、离别再见、鞠躬行礼等,无论是清晨出门散步的老人,还是匆匆赶往学校的孩子,或是忙碌于工作的年轻人,他们的脸上总是挂着温暖的笑容。这种笑容,不仅仅是对生活的热爱,更是对周围人的友好与尊重。礼貌,在这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见面时,总是会热情地打招呼,问候声此起彼伏,让人感受到一种亲切与温暖,而鞠躬行礼,更是这里人们的一种习惯,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对对方的尊重与敬意。

生活在这里,我仿佛回到了村子里的集体生活,那种人情味,那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氛围,让我倍感温馨。在这里,人们不仅仅是邻居,更是朋友、是家人。他们谦逊有礼,互相考虑,总是在为对方着想。

2. 环境的文化

大福地小区的宣传与许多其他地方不同,这里并没有那些随处可见的横幅标语,取而代之的是墙面和室内精心布置的传统文化宣传内容,这些宣传以“了凡四训”、“孟子”“论语”等经典语句为主,不仅美化了环境,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大福地小区里的宣传

3. 学习氛围

它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期间,而是弥漫在整个小区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沉浸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并且用实际行动践行,让人深受感染。这种学习氛围,并非外在的强制,而是出自于每个人内心的自觉。他们被这些经典文化所吸引,被其中的智慧所折服,因此愿意去学习、去领悟。这种自觉的学习,让小区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也让每个人的生活更加充实与有意义。

当然,这样的学习氛围离不开社区中那些厉害的老师们的贡献。他们用自己的知识与热情,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就是通过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打造一个幸福和谐的社区。

在本次的学习氛围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老师们真实真诚的教学态度。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以自己的生命故事作为教材,毫无保留地与我们分享。这些故事,充满了真实与力量,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巨大影响,这种震撼,不仅仅来自于知识的积累,更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

4. 学习的仪式感

在大福地的几天时间里,我处处感受到了仪式的存在。无论是鞠躬礼、上课礼,还是餐前感恩词,这些仪式都充满了庄重与尊重。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与敬畏。在这些仪式中,我感受到了自己的被重视与被尊重,也提升了学习的庄重性。这种仪式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化的魅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牧老师的最后一堂课,老师的衣着打扮、请师入场等细节,都充满了仪式感,这种仪式感,不仅仅是对老师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尊重。

DM_20241017221425_003_结果.jpg

领读经典的王牧老师

我所想到的启发

1. 助人先助己

社工理念中讲助人自助,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助人者自身也需要不断成长和提升,通过自我完善来更好地服务于他人。我觉得助人者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有所改变,帮助他人成长是建立在自己的成长基础之上,根据我自身的体会,自从从事工作以来,改变最大,受益最多还是自己。首先我改变了自身的能力,个人处事上更为理性,其次不管是在夫妻关系、婆媳关系,还是在家庭关系上,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决定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为他人带来积极的改变。

2. 向内看,反观自己

向内看、反观自己是个人成长的关键,当我们过于关注外界,而忽视对自身的审视时,容易迷失方向,停滞不前。像了凡先生前几十年按照孔先生的卜算,浑浑噩噩过着没有追求的日子,被云谷禅师称为凡夫俗子,“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只有真正意识到了,才能做出相应的改变。本次学习传统文化也是一样,学习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践行其中的智慧,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需要我们不傲慢、不指责,以谦逊的态度去学习和领悟。

同时,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理念融入日常生活,通过一点一滴的实践,逐渐培养出智慧和德行。要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这需要有反省自己的能力,只有正确地看待自己,接受自己的错误,并勇于反省和改正,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和进步,自我反省和改变的过程,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他人的负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的成长和改变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和环境。

3. 知行合一

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动。我们大多数能做到知,很少人能做到知行合一,能自知但不行动,只能是空谈,甚至是不思悔改。

教育先行,教育是改变的重要途径,所有的行为都与教育不分割,我们往往会犯的一个通病,为了活动而活动,弱化了教育的部分,在大福地的学习中,感受到社区的活动,以教育为先,无论哪个场景下,活动的目的不是完成活动,而是达到一种教育目的,知在前,行在后,两者不可分割。

DM_20241017221425_004_结果.jpg

上老年大学不仅收获快乐,还有人生态度、处事智慧

4. 中国式特色的文化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够这样一以贯之、连续不断地推动改革,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够在改革进程中取得这样的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我认为,中国式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归根来源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根源。

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式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归根来源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思想基础。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与文化——中国式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而形成的。

我所计划的行动

1. 给足仪式感

妈妈农场目前生活了25个孩子,在孩子的教育上,仪式感很重要。仪式感能增强孩子们兴趣,引起重视,更好进入到学习情境中。目前想到的能做到仪式感,营造充足的仪式感,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1)晨读仪式,每天早晨,在诵读《弟子规》或其他经典之前,可以先进行一个简单的开场仪式,如点燃香薰、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孩子们在宁静的氛围中静下心来。诵读结束后,可以有一个简短的分享环节,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悟或收获,增强诵读的互动性和实效性。

(2)节日仪式,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可以组织孩子们参与节日习俗的体验活动,如包粽子、做月饼、写春联等,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结合节日主题,进行相关的文化教育,如讲述节日的历史由来、传说故事等,增加孩子们的知识储备。

(3)成就仪式,当孩子们在学习或生活中取得显著进步或成就时,可以举行一个小型的庆祝仪式,如颁发奖状、奖杯或小红花等,以表彰他们的努力和成果,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还能激励他们继续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

(4)换季仪式,随着季节的变换,可以组织孩子们参与一些与季节相关的活动,如春游、秋收体验、冬游等,让孩子们在季节变化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韵律。在这些活动中,可以融入一些仪式化的元素,如开营仪式、结营仪式、丰收仪式,也可以结合羌族的丰收节等,增强活动的庄重感和纪念意义。

(5)日常小仪式,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创造一些小而美的仪式,如每天餐前的感恩分享、睡前的生命故事等,让孩子们在温馨的氛围中结束一天的生活。睡前故事在上个月推行了一段时间,男孩子们在图书室打地铺,睡觉前大家讲述了自己的家庭故事,有一场故事分享之后,一些孩子落泪,随后我们在家人会议上邀请三个孩子讲述自己的家庭故事,孩子们勇于面对自己不完整的家庭,以前不愿提起,如今也敢勇敢讲出来,其它小孩写下回应,这个事情后来没有持续延续,我觉得可以打造更好的场景,做一些仪式,让孩子们敢于表达和分享。

 2. 教育先行

 我们坚持诵读《弟子规》,孩子们回到农场时,每天早上诵读,诵读的方式分为齐声朗读,小组朗读,释意解释,但是没有将《弟子规》当中的具体内容付诸行动,会感觉缺少了教育实践。诵读《弟子规》等经典文献是传承文化、培养品德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诵读层面,而不将其中的道理付诸实践,就难以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结合学习,能目前想到的一些方法:

DM_20241017221425_005_结果.jpg

妈妈农场的孩子们在诵读经典

(1)结合生活情境讲解:在诵读之后,可以选取《弟子规》中的某些章节,结合孩子们在农场或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进行讲解。比如,讲解“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时,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快速响应长辈的呼唤,积极完成长辈交代的任务。“兄道友,弟道恭”这一节时,让孩子们讨论在农场,我们兄弟姐妹之间如何相处的。

(2)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弟子规》中的道德规范。比如,设置一些简单的场景,如与朋友相处时的礼貌用语、帮助他人等,让孩子们在扮演中学习和实践。

(3)设立实践任务:根据《弟子规》的内容,为孩子们设立一些具体的实践任务。比如,可以让他们每天为家人做一件小事,每周参与一次农场的劳动,以此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勤劳精神。

(4)定期反思与分享:鼓励孩子们定期回顾自己在践行《弟子规》过程中的表现,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同时,可以组织分享会,让孩子们交流彼此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和激励。

(5)社工和家长的示范作用: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应该率先垂范,践行《弟子规》中的道德规范,社工陪伴孩子们成长,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引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6)融入农场特色活动:结合农场的特色,可以开展一些与《弟子规》教育相契合的活动。比如举办一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中更深入地理解《弟子规》的内涵。

3. 理家谱

这是对自己的一个行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是一个大家族,李姓,百家姓中的大姓氏,从传承上来看,家族文化应该不浅。另外,对于祖辈的认识,我们渐渐地忘记了,还记得在某位老师授课的时候,有一张祖宗十八代图的呈现,当时我脑子中闪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想要将自己家的家族图理清楚。几个主要原因如下:

(1)家族文化的传承,作为李姓这个百家姓中的大姓氏,家族应该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对祖辈的怀念与敬仰,后辈们对祖辈的事迹渐渐忘记,理家谱可以让后代人更全面地了解祖辈的生平事迹和家族历史。

(2)个人身份与家族联系的认同,我觉得自己现在的样子与骨子里的传承和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理家谱可以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家族根源和身份认同,回观自己,找到那些做出决定背后的真正原因,同时也能增强与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

(3)继承字辈传承的需要,弟弟马上要当爸爸了,我们俩在改名字的事情上,经过协商想要继承字辈的传承,理家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家族的字辈传承规律,为新生儿起一个符合家族传统的名字。

怎么去做,目前能想到的行动内容:

(1)收集资料,首先,需要收集家族成员的相关资料,包括姓名、出生日期、婚姻状况、子女情况等。从现有长辈中去访谈,首先要跟长辈商讨,征求大家同意,在家族群中倡导和召集家人一起做。最长者是89岁的奶奶,其次是60多岁的大姨和大伯,还可以从远房亲戚中入手去询问。

(2)整理资料,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按照家族成员的关系和辈分进行排序,可以用社工家系图来梳理。

(3)编写家谱,在整理好资料的基础上,开始编写家谱。家谱的内容可以包括家族成员的基本信息、家族历史、家族文化、家族传统等。

(4)更新与维护,随着家族成员的变化和新增,需要及时将相关信息更新到家谱。

(5)分享与传承,完成家谱后,将家谱分享给家族成员,让大家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和传统文化,鼓励家族成员将家谱传承给下一代,让家族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

4. 丰富自己知识

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是从内在散发出来的,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其内在素养和知识储备的外在体现,当我们的内心充满知识和智慧时,我们的行为和表现自然会显得更加从容、自信和优雅。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永远无法掌握所有的知识,但我们可以不断地学习、积累和提升自己,对于自己也是一样的,我自知自己的学习和知识储备不够,更是要自己充实。

对自己的一些学习计划:

(1)制定学习计划,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坚持执行。

(2)阅读书籍,多读书是提升知识储备的有效途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阅读,找人监督或者一起学习,形成坚持的阅读习惯。

(3)组织培训,学习专业知识,组织同事们定期学习专业知识,先以社工专业为基础,召集团队中社工专业同事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和内容,与同事一起共学。

(4)保持好奇心和上进心,好奇心和上进心是推动不断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内在动力启动了,才能克服一切困难主动学习,哪一方面弱就从哪一方面突破。

  以上内容是对大福地学习之后的感受与总结。感谢杨静老师及研习营伙伴们给我的学习机会,受益匪浅,希望与大家共勉共进。

笔者介绍

DM_20241017221425_006_结果.jpg

李林,北川羌族自治县大鱼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社工,2008年汶川地震亲身经历者,因为当年的经历,2016年加入大鱼公益,专注于困境儿童服务支持,致力于为困境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持。

END

说明与致谢:本文经研习营伙伴李林确认后发出,以上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确认,并注明出处。

| 往期回顾 |

行知计划 | 谭光丽:立身行道,做一个有文化之人

行知计划 | 撬动社区的力量实务工作者研习营——青州大福地研习纪实

行知计划 | 刘春来:我从周山收获了什么

行知计划 | 小额资助项目征集

行知计划 | 撬动社区力量实务工作者研习营——周山研习纪实

行知计划 | 王雪梅:周山之行,不虚此行

行知计划 | 许志上:从周山经验审视我的来龙去脉

行知计划 | 庄礼凤:周山行对物种保护与社区工作结合的启发

行知计划 | 李义熙:周山村研学给我带来的反思

行知计划 | 刘乐彬:周山行学习感性和理性的收获

行知计划 | 张杨:周山研习营收获与思考

行知计划 | 周山学习——坚定自己坚持的路

行知计划 | 支持社会工作的实践,先行而后知

项目发起方

北京市近邻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正荣公益基金会

项目支持方

德国米苏尔社会发展基金会  

北京境外非政府组织发展服务中心

深圳市质兰公益基金会

行知计划旨在通过开展小额项目资助、工作坊互助学习、研究与出版计划等,推动行动研究方法在一线社会工作者及工作团队间学习应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本土实务社会工作团队能力提升,助力公益生态良性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