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计划 | 魏儆麟:顺道而行
“探寻‘撬动社区的力量’实务工作者研习营是行知计划的重要部分。研习营旨在以文化为根,培养根植社区土壤且具有反映实践能力的行动者,探索中国式社区治理的实践路径,推动有效的社区治理。
2024年9月,研习营的伙伴们一起走进了山东青州大福地——一个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将传统文化融进社区方方面面建设的和谐社区。在这里,我们共同寻找传统文化撬动社区内在力量的实践密码!
学员们在深入学习后,结合所学及自身实践写下了不少感受。本期要推出的学习心得由北京近邻的魏儆麟所写。儆麟本身就是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在一次又一次与文化的结缘中,在一个个学习并推动传统文化的实践场中,他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认识,对自己对团队对家庭以及对如何以此撬动社区的力量也有了更多思考和感悟。
我与传统文化的因缘
可能是天生的缘由,我对传统文化相关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可以说是“爱好广泛”。书法、国画、篆刻、评书、古文、诗词格律,瓷木石玉各种文玩,各种传统文化书籍(虽然也不看),甚至还对古琴产生过浓厚的兴趣,有点玩物丧志,看上去很厉害但都没什么用。仔细想想好像什么都没有很深入的学习,我自己用句话说叫“不求甚解”,但是有时候也有点“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感觉。
我真正认识传统文化,是从去年3月份,在杨静老师的“强迫”(现在要特别感恩这种强迫)下,参加了小草自愈法学习班。我们一开始通常可以简单地将它理解成健康调理班,通过刮痧、拉筋、拍打、原始点这样的自然的方式激发身体的能量达到自愈的目的。我到广东龙川参加了这个9天的学习班,才看到传统文化并不是程序复杂的茶道,也不是笔走龙蛇的书法,它是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自然而然的东西,小草说这是中国人的基因。这几天里我对接了自己在社区里的长辈,他们的一言一行如何体现出朴素的传统文化,小草也很直白地告诉了我五伦关系中的传统文化,让我很清楚地看到了“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小草还有我一个特别重要的学习,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传承从未中断,从往圣先贤到现代的雷锋精神,当时我甚至感受到一种传承的“气”在天地中运行。
近邻在京旺家园引入小草
然后很快就开始接触三亲教育的学习。三亲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特别的认同,当去到了关头,看到了关头村孩子和家长的状态,尤其是孩子们健康活泼中带着的一种深深的“定”的力量,让我觉得很震撼。浅浅地看了张孝德老师的文章和书,听鲍校长讲课等(以及我们团队农耕文化的工作经历),我又看到了乡土的根基作用,“乡村是民族文化生发之根”,农耕文明中对天地自然人的思考才长出了农耕文化且给了它传承的土壤。这些内容让我对土地的隐约的感觉坚定下来,乡村的土地、人、文化,能解决我们当下诸多的问题。今天恰好一位培训老师讲当下国家面临的问题,人口减少、养老问题、就业问题、心理健康等等,我心里说,乡村能解决这些问题。当时还感受到了自己的一些坚定感。
今年元旦,杨静老师带我们第一次来到大福地。一下子又打开了我的世界,让我看到了一个真的幸福社区。居住在这里的人的幸福感,整个社区是一个安定祥和的气场。让我对口号中的幸福、和谐社区有了现实的参照,有一个传统文化的社区就在这里。
也是元旦,去大福地的前一天,我们近邻团队启动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学习,大家每天读书打卡,发视频、照片,每天分享诵读的学习感受,有的结合到自己每天的生活,有的想到身边的家庭关系问题,有的是更深入的知行合一的思考……大家每天的诵读和分享都能给我带来欢喜,我看到人的变化,关系的变化,我甚至说“集体的经典诵读就是最好的团建”。当然后面出现一些情况,还没有认真地考虑和面对。
团队伙伴在诵读学习经典中
说这些经历,我觉得是这一年多来,我所遇到的、学习的东西,让我从对传统文化的单纯感性的兴趣,逐渐转到了带着一定理性思考的认同。相信传统文化可以改变人塑造人,传统文化的力量真实不虚。
因此,第一天老师讲来学要保持空杯状态听话照做。我也完全认同。完全的放下知见,听话照做,沉浸式地投入进去才能用心感受到大福地的好。
社区应该建设成什么样子?
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两个问题在大福地的雨花餐厅里有一幅书法作品就是答案。这幅字有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下半部分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我想目标就是“是谓大同”,方法就是“教学为先”。睦邻和美的大同社区,老人是幸福的,孩子是健康快乐的,邻里是友善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小到一个社区一样是教学为先,而且,传统文化中的“义”和“和”一直在人们的文化基因里,不需要灌输、洗脑,只要激发它。就像老师们说的,人无时无刻不在被塑造着。之前和一位大学老师聊青年人的思想动态,说,人的思想就像一个阵地,“你不占领它,敌人就会占领它”。当下的现状,我们就是要积极主动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地用优秀传统文化占领思想阵地。
我们常常碰到一些同行问你们是做什么的,有时候很尴尬,因为他非要问出一个你到底是服务什么群体的,好像做一个群体、推一种方法或者关注一个领域才是社工该干的事。有时候自己也有点说不明白,社区里的什么都做,说是我们要建设大同社会大同社区好像太大了,大同在人们眼里好像是有点无法实现的理想。后来,听到吕明晰老师讲,大同社会能不能实现,把自己搞好了,你就是一个大同的人,把家庭搞好了就是一个大同的家庭,把社区搞好了就是一个大同的社区。大同社会不只是一个理想,它是在每个人身上去实现的行动指南。加之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升起的信心,我想大同是可以谈出来、可以践行和实现的。
传统文化是潜移默化的,
也是要有各种行动去进行激发的
去大福地前,这个问题我们近邻几个工作者还讨论过,传统文化的推广到底要不要新鲜的形式去不断地刺激居民。来到大福地我们就看到了相关的经验。传统文化是个人的学习,是需要个人慢慢地深入地消化,这是个人的学习。但是对于做社区工作来讲,做机构文化来讲,就是需要丰富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支持群众的参与。大福地的文化例会、共修班、实修课,腊八粥、重阳节、给老人洗脚的仪式,甚至是给孔子鞠躬、恭礼亭,每一个活动中都有传统文化的设计,每一个细节都有传统文化的身影。像段校长说传统文化生活化、立体化。当人们时刻被传统文化围绕着,他的接纳和改变是不是来更快一些呢。
没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如何影响一个社区呢。大福地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从开始的10%到现在的60%。我算了一下我们北京的京旺家园,往高了算,现在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是0.5%,差距竟然如此的巨大。在此之前,我好像还有点沾沾自喜,100人都跟我们一起读《弟子规》,七八十人来参加我们的学习活动,社区的反响也很好。好像这样我们就做的很好了,传统文化撬动社区就要成功啦。对于两万多人的社区,这些人差的太多太多了,再细看这一百人,能够坚持参加的有多少人呢,能够带动影响其他人的有几个呢,100人是否有能量带动社区呢。事实证明我们非但没有撬动社区,100人还在不断地流失。
近邻在京旺家园推动经典学习的活动场景之一
怎么打好社区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大福地给了清楚的示范。生活化、立体化,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群众能够长期持续全方位地收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我们做了一些讨论,比如继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加强宣传和动员,让更多的居民持续地参与进来;开展传统文化学习小组,将深入学习的一批人组织起来;开展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家风家教分享活动;动员志愿者参与传统文化学习和推广的组织工作;动员居民进行传统文化文艺创作;开展大量的视频、文稿宣传,扩大影响力。我想这样应该是比较接近“生活化、立体化”了,争取用读经典的方式把社区撬动起来。
当然,除了经典诵读还有健康、三亲教育、红歌等各种的紧密融合传统文化的方式要在社区里面探索。
不是带着老人玩,
而是带着老人长智慧
这是关于老年大学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的一句话。大福地社区的养老以居家为依托,老年大学为平台,也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社区养老。社区的集体养老需要外部的大力支持,物业、邻居、餐饮等等各种问题的支持,大福地的社区环境、邻里环境都特别好。但是我更感觉到老人自身的能量和智慧足以支持他们的居家养老、集体养老。看看我们现在大多数的老人工作,从老人的需求出发,衣食住行被照顾得无微不至,老人的心理健康也特别关注。可照顾得越好,老人反而越老越弱,越来越依赖别人的照顾。一片好心却给老人营造了养老院里暮气沉沉的压力。在大福地我发现了养老工作缺少的是什么东西,就是激发老人的生命能量。四位集体生活的老人家,老年大学的老人们,社区里碰见的老人们,你就能看到这些人身上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那天明明老师带我们做游戏好快乐,快乐对老人而言特别重要,但是我相信他们的课程一定不是简单的让老人快乐。让老人长生命的智慧,他们才有由内而生的面对生活的能量和热情。“长智慧”我想就是让老人有生活中的快乐,有家庭、社会、历史的价值。我看过一个叫《让夕阳红起来》的书里面就讲到,老人是有历史使命的任务的,重树老年人积善传家的养老志向,建立健康充满活力的精神世界,生发清静平淡慈悲积极的长久之乐。如何带着老人长智慧,激发生命能量。我看到大家在学习《弟子规》《了凡四训》等等经典,在做分享,但是人的变化到底是如何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好像还没有体会到。希望再从大福地的经验的细微之处去找答案。
京旺家园居民在诵读《弟子规》中
将大的倡导变得具体化,
传统文化才能在生活中落实下来
传统文化好,好的是什么。有的认识为阴阳协调,自然规律;有的认为是天地立心生民立命往圣继绝学;有的觉得是书画茶道的艺术;在社区里,我们的叔叔阿姨们直接将传统文化理解为传统生活中的规范,礼节礼貌,家庭和睦、邻里谦让互助、勤俭节约等等。大福地给我们推广传统文化的指导也是这样的:将大的倡导变得具体化。比如孝道的问题,程老师和焦老师给的孝的六种方法,细心照顾、用心陪伴、耐心倾听、真心赞美、暖心呼唤、慧心体验,孝,就用这些方法实修,你只要去做就可以了。还有一声问候、一个微笑的七个一,等等。大家要学习传统文化,大福地还告诉大家学什么,怎么做。带领大家实修,实修的过程中人的改变会发生(哪怕是装的,装着装着也就内化了)。
培本固元:传统文化的自我修养
去大福地之前,身体和心态上恰好是我自己能量较弱的一段,对工作没什么热情,动力不足(但是基本的职业素养还是有的)。在大福地这几天也借着传统文化的学习思考自己的状态。
自己能量丰盈,才能承接其他。我这个人看上去很平和,但是也经常被各种人事物搅动的心神不宁。谁说一句不好听的话我是真往心里去,翻来覆去的演绎,后来虽然刻意练习控制好了很多,多少也受一些影响。尤其在团队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那种难受带来巨大的消耗。后来我自己想一想,我这个人在情感和关系上太沉重,深沉,这种“重感情”有时候也挺累的,大福地前后吧,这时候有一个“我”终于冒出来说我不想承受了。心里放下这种深沉,给正气留下空间,量力而行,才能包容其他的事物。这种心态的调整确实让我轻松了一些。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说了以前不说的话,做了以前不做的事,别想那么多,能干什么赶紧干。心里腾出空间、行动上别犹豫,让我的能量再增长了一些。在我参加的三天培训里,时长冒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群众不觉得传统文化好,怎么让他接受呢”,这个问题老师们从各个角度回答了我。提高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让自己成为一个光环,在生活的细节中,你越来越有光彩,别人才能跟随着你去走。传统文化推不出去是我们自己的认识没有提高。
任重道远的责任感。去年小草自愈法中讲到中华文脉的传承,说中华文脉从未中断,我就感觉到文脉的气流在时空中穿梭。开头讲到的我所感兴趣的书画等等,好像都携带着这样历史的能量,就像书法审美中从不需要在技术中流连,而是在笔墨摩挲中与古人的连接。中华文脉这么宏大的东西,我居然觉得好像还接的住,因为小草告诉我的很简单,就是尽孝道、尽夫妻之道 ,尽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道,学习、践行和传承传统文化就是融入中华文明的磁场中,将自己放入中华文明的同频共振。张孝德老师的书中讲,“100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有一次处在需要觉醒的时代。乡村振兴不是关于术的事,而是一件让中华文明归道、让中国人觉醒悟道的大事。”我说的又有点夸张,虽然自己的能量不大,能力不够,但是我真的觉得可以和文脉传承、文明归道这件事情对接的上,也天然地觉得这就是我应该去干的事,是“道”上的事。在这样的一件事情上做一朵奔腾江河里的浪花也不错。
自修,追求内心的和谐。内心和谐才能安定。将眼睛放到传统文化方面后,看到了很多学习传统文化的人。看到有一些人学的很深入,投入很多,但却有深深的执着,接触起来有点不太舒服。还有的人就是带着一种温柔又有力量的气场,像小草说的“和”,一个人很“和”。老师说有的人学传统文化只是增长了傲慢,很容易形成了“我认为……”,我们要警惕执着,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出来。那么,我的自修应该做的是什么:一是深入地学习,“不求甚解”恐怕是不行了,细细了悟经典中的智慧。二是日常践行,以改过为要,在工作中的在家庭中的个人思想行为上的等等。不要想做、该做,而是马上就做,奋然振作。三是培养真正的爱心,追求无我利他,从爱的心出发为人处世。
“没有爱就会在烦恼中缠缚着”。
笔者有话说
魏儆麟,北京市近邻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工作者。2011年从事社会工作,2013年扎根社区与团队一起寻找发动社区的方法。
END
说明与致谢:本文经研习营伙伴魏儆麟确认后发出,以上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确认,并注明出处。
| 往期回顾 |
行知计划 | 撬动社区的力量实务工作者研习营——青州大福地研习纪实 行知计划 | 小额资助项目征集
项目发起方
北京市近邻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正荣公益基金会
项目支持方
德国米苏尔社会发展基金会
北京境外非政府组织发展服务中心
深圳市质兰公益基金会
行知计划旨在通过开展小额项目资助、工作坊互助学习、研究与出版计划等,推动行动研究方法在一线社会工作者及工作团队间学习应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本土实务社会工作团队能力提升,助力公益生态良性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