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计划 | 探寻撬动社区的力量实务工作者研习营吾木工作坊纪实
探寻撬动社区的力量实务工作者研习营由正荣公益基金会、北京市近邻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联合主办,旨在通过对根植于在地文化的社区实务案例的深度探访,以及通过基于行动研究方法的实务案例研习和实务工作者的团体共学,实现实践知识的生产,为实践者赋能,提升本土性的实务工作品质。
2024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探寻撬动社区的力量实务工作者研习营来到玉龙雪山之下,深入金沙江河谷,探寻纳西族社区独特神秘的东巴文化,发现文化如何在一个既传统而又开放发展的纳西村庄生生不息,发挥着维系人们生活与信仰的恒久作用。
认识吾木,认识东巴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宝山乡吾木村,一个坐落在玉龙雪山脚下,金沙江畔,长江第二弯下游,仅仅一百五十户的小小纳西族村落。吾木村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临近的金沙江河谷地带重要的粮食丰产区,吾木在纳西语中就是粮仓。正因为此,吾木自古就是茶马古道其中一条由丽江进入藏区通道的重要驿站,位置十分重要。吾木村三多庙当年是所有进藏区的马帮必须要停留祭拜三多神,祈求行程平安的地方,而每年中秋节前后,平安归来的马帮又会祭祀还愿。往来的商贾,多元文化汇集,吾木村成为了一个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地方。
金沙江畔的吾木村
今天,吾木在公益圈,在农村发展工作领域非常出名,是因为这里出了一个年轻东巴,他把吾木村介绍给外面的世界,也以自己二十年的实践,在这个小小村寨,走出了独特的文化与发展道路,赢得了外面世界的瞩目。
和继先,纳西族,1978年出生于吾木村,他出身在东巴世家,今天已经是一位能够独立主持纳西族传统的祭天、祭自然神等仪式的东巴。2004年他返乡加入村里老人1999年组织成立的吾木村东巴文化传习院,开始致力于文化传承与村庄建设,也逐步走上自己的公益历程。先后在村庄建设种子文化图书馆,筹建村庄文化活态博物馆,推动村庄老年协会、妇女协会建设。2021年玉龙县耕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正式注册,致力于乡村发展与社区服务工作。今天的和继先社会身份很多,银杏伙伴、恒星伙伴、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玉龙县政协常委、丽江市政协委员。不过在我们这一批学习伙伴眼里,和继先就是吾木村的东巴,这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身份。而他自己始终觉得自己最重要的身份就是一个农民。
吾木东巴和继先分享中
来到吾木,就是要让我们的东巴,带领我们走进纳西族的东巴文化,走进吾木的历史,走进吾木人今天正在改变的生活。
“我们为什么要传承东巴文化?”
吾木工作坊的重头戏,和继先老师连续两天做专题讲座。他有两个重要主题:我们为什么要传承东巴文化?我们如何能够以文化为根建设发展好村庄?这样恰恰应和了他身上作为东巴,和作为一名在地乡村发展工作者的两重身份。
首先,继先老师带领我们认识和理解东巴文化,在我们一般看来,东巴文化是原始的象形文字,是神秘的东巴祭祀仪式,以及绚丽的东巴艺术。然而继先带领我们认识的东巴文化,是纳西人的历史、观念与生活,东巴文化究竟如何与纳西人的生存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今天这样古老的文化系统,是否已经无用,仅仅成为人们的情感记忆,以及供外来者猎奇或赞叹的文化符号。
东巴进行祭祀仪式中
在纳西族的创世神话中,纳西先祖前后迎娶了两位天神的女儿。第一位最美丽的天神女儿生下山川大河,自然万物;第二位最贤惠勤劳的天神女儿才生下人,世代繁衍成为金沙江流域纳西族、藏族、白族。在创世故事中包含了一个重要信息,人类和自然万物实际上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是亲人,是平等的。因此我们应该爱戴保护自然,自然也会护佑我们,当我们有需要时可以适当向自然索取,但取了应该归还,应该报以感恩。同时这里也蕴含了万物有灵的观念。正是这样的文化观念,塑造了纳西人崇敬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从而帮助纳西民族在生活环境脆弱的金沙江高原河谷地区世代得以生存繁衍。
在纳西文化中,敬老助老是重要的观念,也是实际行动。物质匮乏的时代,保障村里所有老人的生活,即便是孤寡无依的老人,也能被照顾。在文化习俗中,村中无论谁家娶亲、葬礼、建房等,办事情的时候必须给村里面来不了的老人送一份最好的餐食,以表敬意。这样一来,基本上生活困难的老人每年也能够从村庄获得生活支持。而对于真正无人照顾的老人,家族普遍会通过过继儿女、家族共济等方式,解决老人养老问题。
纳西族人死后有经由东巴的祈福祭祀仪式能够得以回归祖先的观念,而活着如何行事,如何走向死亡,都会影响自己能不能顺利安稳回到祖先之地,成为后辈崇拜的祖先。这样的观念对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行为约束都有着深刻影响。
继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传统纳西族民居的空间陈设,供奉神灵、老人长辈位置都排布有序,在一些特定节日有特定祭祀活动,家里每一个人都需要心存敬畏,决不能随意行事。
纳西民居厨房供奉神的陈设
这让我们看到文化的内在价值是什么,文化与族群的生存生活有怎样的关系。文化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族群之间的关系,族群内部关系,构建互助维系生存,建立教化延续生存。文化更给人带领精神的安定,由生到死。今天在吾木这样的传统社区,文化并没有消失,依然活化在人们生活中发挥作用,支持人们的生存,支持人们的信仰。这就是和继先老师说的,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传承东巴文化的原因。
立基在社区文化根基之上,面对新时代快速发展变迁的大潮,和继先和他的团队也在探索回应村庄新的问题,带领社区走出新的发展之路,建立东巴文化传习院,在学校教授东巴文化,建立种子图书馆,社区活态文化博物馆,动员社区成立老年协会,妇女协会,举行乡土文化夏令营等等,外部资源与新的理念方法也大胆引入村庄,推动村庄发展。
在和继先老师的课程及与他的私下交流中,他身上实时展现的文化自信,令所有聆听者折服。这种自信来自对文化内在力量和价值的真正了解,同时这种自信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累积文化能够凝聚人改变事的经验,这种自信也是个人的信念信仰,无所怀疑。一旦拥有这种自信,文化将给予我们真正的行动力量。
工作坊第一天和第二天,和继先老师、老年协会会长带领我们走村。我们先后探访祭天场,了解如何通过恢复祭天文化,凝聚宗族力量,重新构建村庄和家族协商议事机制;探访三多庙,了解吾木村如何将非遗民俗恢复与社区文旅开发相结合,在其中通过信仰系统恢复,社区公共活动恢复,重新凝聚社区,聚合社区发展资源;我们探访了多个村民家庭,这里既是居民的家,也是活态文化博物馆,多种传统民族技艺,在生活中被继续传承,纳西的文化是活的。同时村庄也在积极探索以文化带动发展,让村民拥有更好的生活。
走村之祭天场
申顶芳老师分享
——让社区自身找回文化的内在力量!
申顶芳老师来自昆明梦南舍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心,作为自身农村发展工作者,申老师曾先后任职于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国际小母牛、社区伙伴。从2016年开始发起梦南舍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心,在西双版纳布朗族、傣族、纳西族社区,以生态文化为基础开展农村发展工作,工作内容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社区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等。
此次工作坊,申老师从如何设计好一个农村社区服务项目入手,带领伙伴逐步讨论深入,如何看待乡村发展,如何面对一个传统社区的发展议题,特别是文化在社区发展工作中的作用和价值究竟是什么?申老师介绍了布朗村寨的生计发展项目,哈尼族村寨文化项目的具体经验。他提出改变社区的核心力量是内在的,发展工作的根本应该放在内部人、内部力量的发掘和陪伴上。在这个过程中,选择社区真正关切的议题,选择社区关键力量,形成核心小组,同时培养建立社区人自信心,责任心是工作中的关键方法。
申顶芳老师分享
对于文化的理解,申老师提出,文化有三个特点——文化是不断变化的;文化包含内在核心理念价值;文化有内在约束性;从这三个特点我们可以看成,文化会变化,特别是文化的外在形式样貌会不断变化,但文化绝不仅仅是各种花哨的仪式艺术。在其背后一定蕴含着对族群价值体系、认知理念的规定,并且会形成内在约束,规范族群中个体的行为,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申老师提出,我们进入社区开展工作,最关键是“理解他们(社区)的文化是什么,用他们(社区)的文化与之对话。”也就是真正进入社区的认识和行为的内在逻辑,通过对话激发出新的思考,而绝不是植入我们的认识和理念。
在此基础上,申老师还分享了对扎根工作的理解;对社区发展经济诉求的审慎态度;推动跨文化交流互动的作用等。现场学习伙伴与申老师积极互动,围绕民族地区社区发展,文化工作等内容充分进行了讨论对话。
申顶芳老师参与小组讨论
深入行研,深入反映对话
工作坊的最后两天,我们进入行动研究学习,在前两期工作坊对行动研究已经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这一期学习我们开始进入行动研究协同探究的核心技术——反映对话。
首先杨静老师在回顾了行动研究所对应的理论范式之后,我们看到行动研究是——行动者对自我、自我所处的社会位置、情境、关系脉络、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下的行动及所产生的影响变化进行的“自主研究”。行动者是研究的主体,研究的目的是促进、改进行动。而围绕行动者,我们认识到行动者应该是:脉络中的行动者,脉络要梳理;处境中的行动者,处境要清晰;文化中的行动者,文化要敏感;关系中的行动者,关系要对待;过程中的行动者,过程要持续;结果中的行动者,结果要负责。
杨静老师分享行动研究与反映对话
然而要达成上述的行动改进目标并非易事,每一个行动者都不仅被特定的实践情境和脉络所限定,更是受限于自身的行动视框,有着自身独特的行动逻辑。这正是行动研究根本要探究并推动改变的。在这个认识与改变的过程中,反映对话是最核心的方法。
杨静老师从什么是对话?什么是反映?对话什么?反映对话的层次?如何进行反映对话?对话的结果是什么?循序渐进逐步梳理清晰概念,让我们初步建立对反映对话方法的认知。然而要真正深入理解,并能够应用实践,唯有透过实际操作与研习。
随后现场进行了两场反映对话实训演练。首先,杨静老师作为协同者,与谭光丽老师进行了对话。主题是谭光丽老师二十年实务工作的历程经验梳理,在对话过程中,二十年的实务工作历程徐徐呈现,每一个阶段所累积的经验和实践中思考逐步呈现。在杨老师逐步反映和探究中,对话聚焦在实践者几个关键的实践选择节点,其中影响实践者选择的内在生命动能究竟是什么?对话引发现场所有学习伙伴的思考,同时也协助对话中的当事人,重新回观自己的生命选择,甚至发现自身可能都不易察觉的行动逻辑。
杨静老师与谭光丽老师对话现场
第二场,黄美华老师与青年工作者李红宾、龙集文就返乡实践的议题展开对话。对话进入工作者返乡面对的复杂工作情境和问题脉络中,厘清工作者所面对的困难。在和集文的对话中,通过对话拉开了看待问题的空间视野,我们看到发生在工作中的具体困难,看似是工作者能力不足,看似是一线工作者之间的矛盾,其背后实际是更大的组织结构、社会结构所影响的,工作者本身在其中是无力决定,却要直接承担后果,甚至承担责任。实际上如果不透过有效的对话反映,通过对实践情境和脉络的厘清,工作者没有机会看清自身面临问题的真正原因,反而形成自我否定困顿,更无从发展出有效的问题解决之道。在对话的现场,无论是对话参与者,及外部两层观察者,都感受到了反映对话的作用和力道,当然也感觉到真正能够应用反映对话方法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经过对话练习,参与学习伙伴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包括反映对话与访谈的区别,与心理咨询的差别,如何把握协作的方向,如何反映和怎样问问题。所有的问题,及现场的讨论都帮忙伙伴们更深入认识行动研究,激发了更多思考,成为我们进入更深入行动研究学习的良好开端。
杨静老师分享
——探索构建中国式社会工作
作为一批在基层社区一线探索的实务工作者,我们很多人身上传承延续老一辈工作者的实务经验方法。近四十年来,发展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社会性别等等实务工作理论方法,指导着我们在基层的实践。这样的一套方法体系,帮助我们构建起现代性的理念和价值观,并以一套系统方法协助我们有效回应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问题。但同时我们也逐渐感觉到,这样一套舶来的理念方法,在实践中势必会与中国社会、社区、民众的观念习俗和文化系统产生不协调,甚至是内在冲突。很多真正落地生根,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经验,是实践者结合在地文化系统,甚至是使用在地社会关系系统,在地智慧所推动的实践。因此关于本土化和本土性的讨论始终在进行。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的“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阐述了“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其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路径;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与思想指导。
杨静老师从如何理解“两个结合”入手,回到我们在基层社会治理、社会服务和发展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如何结合中国实际,如何真正发现接续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解决当下问题,发展出真正中国式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体系。
杨静老师分享中国式社会工作
杨静老师认为,今天我们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强大与复兴。我们也需要看到高度资本化、消费主义,也在为今天的社会带来巨大伤害,对社会公平的挑战,越来越紧张内卷的社会氛围,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带来的急速快感的同时,也面临精神心理层面的巨大困惑和损害。今天我们依然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我们依然面临资本对我们的威胁和损害。
与此同时,今天的社会在高速变迁和发展之下,社会个体原子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步疏离、失序、缺乏信任;而作为个人,则越来越呈现精神空虚、意义感缺失、道德价值弱化。人在越来越注重个人个性、价值和权利,却越来越迷糊社会的价值、规范、公共意识。在这个共同情感、共同规约逐步失去的过程中,个人逐步失去了来自集体、乡土、家族、甚至家庭的呵护、温暖和支持。因此我们才会在今天面临越来越多的个人心理精神困境,面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面临越来越多的极端事件。而这恰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给予我们的最重要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重德的文化,是重情的文化,是重礼的文化,围绕仁、义、礼、智、信的观念,塑造着中国人诚意正心,修身为本的内在精神世界,也规范处理着社会人伦关系,延续千年稳定支持维系着中国社会生活,具有强大的社会维系力度。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是否还具有同样的维护和建设性意义,还是向很多人认为的已经成为了封建糟粕。杨老师通过对今天诸多社会问题的分析,分享在不同的社区实践经验中,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继续发挥着其滋养人心,维护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强大作用。虽然社会生活的样貌变化,文化的外在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文化所具有的维系人关系,支撑人的精神情感,支撑人的生存的内在功能始终不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深深根植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今天我们重新学习传统文化,重新认识文化的作用,接续文化根脉,才能发展探索出真正适合我们的生活情境,解决我们面临问题的“中国式”实践方法。
不一样的工作坊——读经、夜话、徒步
读 经
大福地工作坊之后,更多的学习伙伴开始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能够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修身、养德、做事的精神指引和实践之法。伙伴们开始启动自身传统文化学习,诵读经典,分享学习心得。传统文化学习,接续文化根脉,成为社群的重要修习内容。
集体诵读经典中
本期吾木工作坊,我们延续了诵读经典的内容,延续了工作坊中的礼敬仪式。每日课前,全体学员诵读传统经典《礼记·大学》《礼记·学记》;全体学员向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行三鞠躬礼;餐前念诵《感恩词》。
在学习过程中加入礼敬的仪式感,让每位学员的内心恭敬、谦卑之心执行油然升起,连接起圣先贤智慧与德行,学习不只是知识的累计拓展,更是修身修心,是每个人心理和智慧的成长!
夜 话
金沙江边的夜晚星空璀璨,却也寒意逼人,每一晚学习伙伴们全部围在篝火边,吾木夜话,话头一起就是几个小时。大家热烈分享学习感受,分享由学习引发的自身工作中的思考和困惑,也会“跑了题”讲起自己的故事。围火夜话让每一位伙伴更放松、开放分享自己,在交流中,学习伙伴增加了彼此了解,彼此的感情也更加深厚。大团体散去后,还有三五成群继续交流,最后再次围坐火边,一杯包谷酒,几个烧洋芋,工作中的分享,生活中的感悟,话可以一直讲到深夜!
在篝火中围炉夜话
徒 步
来到吾木,绝对不能错过徒步金沙江。雪山,峡谷,奔腾的大江,组合成壮美绝伦的风景。千年的茶马古道,讲述着幽怨的历史故事。用双脚丈量金沙江河谷的这片山川土地,同样是在感受理解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文化根基。
金沙江畔合影
就在我们的工作坊举行的几天,吾木客栈和老板,正带领他的修路团队,一锹一镐修复古道,打通沿江徒步路线。而我们幸运成为了这条徒步线路的第一批体验者。在和老板的规划里,未来这条徒步线路可能继续延伸上百公里,连结虎跳峡,甚至更远的地方。和老板说,路虽然是他修的,但他绝不会向走这条路的人收一分钱,路永远是属于大家的。他希望来自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来这条路徒步,欣赏金沙江的美景,领略纳西族文化,也为吾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用和继先的话讲:“吾木将是世界的吾木”。
时代发展,人们已经走出大山,村庄已经打开大门,只要坚守住文化的根基,让悠远的东巴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如玉龙雪山一般常在,如金沙江水一般长流,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将永享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美好幸福生活!
吾木工作坊结束了,每一位参与者收获满满,感谢福建省正荣公益基金会、德国米苏尔基金会、北京市近邻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耕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对此次工作坊的全力支持与辛苦工作!
工作坊合影
| 往期回顾 |
行知计划 | 魏儆麟:顺道而行
行知计划 | 撬动社区的力量实务工作者研习营——青州大福地研习纪实
行知计划 | 小额资助项目征集
项目发起方
北京市近邻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正荣公益基金会
项目支持方
德国米苏尔社会发展基金会
北京境外非政府组织发展服务中心
深圳市质兰公益基金会
行知计划
旨在通过开展小额项目资助、工作坊互助学习、研究与出版计划等,推动行动研究方法在一线社会工作者及工作团队间学习应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本土实务社会工作团队能力提升,助力公益生态良性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