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计划 | 探寻撬动社区的力量实务工作者研习营云上粮仓工作坊纪实
探寻撬动社区的力量实务工作者研习营由正荣公益基金会、北京市近邻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联合主办,旨在通过对根植于在地文化的社区实务案例的深度探访,以及通过基于行动研究方法的实务案例研习和实务工作者的团体共学,实现实践知识的生产,为实践者赋能,提升本土性的实务工作品质。
2025年3月21日-27日,探寻“撬动社区的力量”实务工作者研习营前往贵州省黔东南从江县美德村云上粮仓,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
初识云上粮仓
云上粮仓,位于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美德村,是以吴凤英为核心的美德村妇女创业团队(贵州美德农业旅游服务中心)的创业成果。云上粮仓定位为社会企业,在商业发展的同时还履行社区公共服务的责任。云上粮仓的功能有大米深加工及储存、老种子收集展示、手工艺品开发、 非遗文化学习传承、餐饮住宿接待、村民能力建设等。云上粮仓在探索商业发展的过程中,结合了“乡村深度游+”的发展模式,用“以人为本、生态改善、文化自信”的发展理念去促进村民经济改善,村寨生态改善和文化传承发展。通过乡村深度游来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同时让村寨的手艺人、留守妇女、返乡青年有参与乡村深度游的机会,提高了收入并提升综合能力。此外也在做村庄的文化传承发展和生态可持续的工作。
从我们进入村寨的第一步,云上粮仓为大家准备了侗族人最高的欢迎礼——拦路酒,在侗族的歌声中,我们接受洗礼,正式进入学习,晚上在传辉老师的介绍下,对云上粮仓进行了初步的认识。
侗族拦路酒
次日早上,云上粮仓的金师和凤英的带领我们行走村寨,萨坛、鼓楼、牛棚、风水林、艺人家、寨门等让我们看到侗族独特的文化,发现侗族和美德村的传统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寨老”讲述侗族的传说,芦笙笛手艺人教我们学习制作芦笙笛,在优美又深邃的笛声中,侗族文化就具象化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寨老讲述侗族的传说
第二天,跟随美德村迁徙的脚步,我们跟随云上粮仓团队徒步前往高增村,探寻美德村建寨历史和侗族人的生活态度,无人(且无任何科技手段)菜市场最吸引我们的注意,什么样的民风和文化才能让“无人”成为现实?晚上云上粮仓团队的分享中,让侗族村寨文化变得更加立体和丰盈。村寨的每个人都以为村寨出力为荣,把村寨比喻成一棵树,每个人都为这棵树添枝加叶,大树的根就是侗族人的价值观幸福观和信仰。而云上粮仓团队的起步,就是为村寨添枝加叶,从建立音乐教室关爱留守儿童的初衷逐渐发展成乡村振兴的综合解决方案。以侗族文化为核心,盘活乡村资源,打造乡村旅游业态,促进文化传承和乡村就业,让村寨成为大家身心安顿的幸福家园。
无人菜市
他们建造种子博物馆打造文化传播窗口,土特产板块挖掘传统农产品价值,带动村民增收;在教育板块,通过“周末乡土课堂”“侗族大歌培训”等活动传承文化。在文化传承方面,通过节气童谣教学、芦笙制作工坊等活动连接代际传承;开展24节气情景教学、传统游戏冬令营,增强文化认同;搭建展示平台,组织影像节、音乐节等活动扩大影响力。
传辉老师从珠三角务工者转型为返乡公益人,其经历折射出团队核心理念——通过"生态-文化-人"三角平衡发展,实现"让土地健康、文化延续、村民有尊严"的愿景。团队坚持"真实乡村体验"原则,拒绝商业化表演,注重培育本地力量,现已形成返乡青年与村民共治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经验为乡村文化保育与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传辉老师分享
这样与乡村文化融合发展路径,也让大家为之钦佩,回观到自己,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思考:我们的社区文化是什么?如何挖掘和用好社区文化?怎样让社区文化在凝聚人心激发行动上发挥作用?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进入了自我的探究。
行动研究学习——个人反映对话
24日,研习营开启了对话教学。由杨静老师与美华老师、新疆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谢红梅老师、韩宇辉老师进行了个人反映对话,让我们通过案例教学形式,去直观地体验行动研究的反映对话。
个人反映对话
在杨静老师和黄美华的对话中,看到的是两位互相信任又具有很强能力的工作者进行的反映对话。若暂且将对话的双方称为“讲述者”和“协助者”,讲述者要把握对细节描述的度,而协助者要抓取有助于对话目的达成的“折叠部分”追问,实际操作起来十分讲求反映技术和对话艺术。对话保持了一条清晰的时间逻辑主线,在此基础上串联了美华老师的从打工妹到返乡青年的人生故事和工作经验,过程中不仅讲述者的形象饱满了,我们也看到了她对“凭什么”的坚持,杨老师反映美华的“凭什么”是依据什么在思考和行动,依据什么评判他人。从而指出美华的行研报告重点是讲清楚自己如何从抗争向柔性的转变。
新疆山水谢红梅老师对话的主题是多元生计开发实践如何回应湿地(草场)退化问题。红梅老师带我们看到了新疆山水所做的生计替代和草场调查等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杨静老师的提问更让我们一起去反思问题的实质,“生计产品与环境保护是什么关系”“有了生计产品牧民会减少放牧吗”“要基于社区文化开展工作,还是仅仅利用社区文化来实现某些目标”?乡村社区居民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是生计的主要部分,我们是不是应将传统的替代生计改为补充生计,帮助居民实现生计多元化?
在杨静老师与与韩宇辉老师的对话中,系统的梳理了2014年前的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也可以听到在描述不同事件时表现出的感受。对话中,杨老师通过提问引导韩老师反思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内心矛盾,而韩老师则分享了自己从乡村到城市、从公益到政府再到公益的复杂经历,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理念冲突和困惑。从对话技术出发,似乎可以看到更多的回溯和当场验证;从反映内容出发,杨静老师作为协助者多次介入要求补充的除了背景信息,还多了要求宇辉老师对其所选择使用的词汇进行进一步解释,挖掘其背后的含义和认知,通过这样的解释协助讲述者梳理自己逻辑。
行动研究学习——团队反映对话
25日,针对团体反映对话,杨老师与北京近邻团队围绕以文化撬动社区的研究展开对话。这一场对话从一开始希望探讨的“文化”主题,滑向了“自修还是共修”、“谁能拍板活动方案”等的讨论“团队”主题。整个快速的过程中出现了个人、团队、期待、情绪、辩解、维护……我们看到北京近邻一个真实团队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呈现了行动研究在团队中的应用,略显激烈的对话过程很快让伙伴们进入状态,对照自身团队中的互动或个人的处境。问题并不能在这样一场对话中马上解决,但它给纠结的团队开启解锁的第一步。
团体反映对话及反馈交流
3月25日下午和26日上午,杨静老师以近邻团队对话为案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对话过程,并分析了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对话中各自不同反应分别代表了什么,梳理反映对话的理论,还强调了反映对话的要求:
当对方讲述事件时,我们不仅要回溯或反映事件本身,用简洁、具体的语言提炼总结对方的话,确认 “你刚才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还要反映对方的感受和情绪。比如对方讲述了一件事情,我们可以说 “我理解你说的事情是这样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你在说这件事时有些难过(根据对方情绪表述)”。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进一步探寻对方背后的认知,即对方基于什么观点和认识说出这些话。这是第一层的第一步,先做到听懂。
小组学习及反馈
第二步不是简单地重复对方的话,而是要简洁、具体地提炼总结重点,并根据事件和对方的感受提出下一个问题,要避免直接回应问题,避免在没有确认和反映对方话语的情况下就直接发表意见的情况。如果我们能掌握得更好,就需要辨析问题的层次,找到问题中隐含的多种情绪、观点和身份,同时辨析自己的行动位置和立场。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相应的应对方式,这种应对方式背后有感受、观点,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深入探究在希望和渴望背后个人对事物的认知,一层一层地深入探索。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对话辨析这些层次,这就是反应对话的第二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是听清是哪层系统在发挥作用,辨识防卫机制。人都有防卫机制,这是人生存的本能。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形成了一套自我保护的方式,没有防卫机制我们很难生存。但如果防卫机制过于僵化,我们就会故步自封,难以改变。
以一场文化晚会启动下一次学习
26日晚上,本期学习营即将结束,在金师、凤英、传辉团队精心准备下,我们在山间进行了侗族特色的烧烤晚宴,有烛火、有美酒、有烤肉、有音乐、有广阔的田地,在歌声、虫鸣声、星空下享受学习带来的美好体验,最后,回到云上粮仓,每个小组准备了节目进行展示演出,更有侗族小歌队的孩子们,为我们展示了天籁之音,《月亮山下唱歌》清泉音色漫过梯田,《我在贵州等你》悠扬调子化作山风,拂动满天星斗,《布谷歌》韵律惊醒了沉睡的稻穗,每一首都是听觉的洗礼,歌声萦绕,孩子们的歌声不是表演,而是打开侗寨时光隧道的密钥,让我们触摸到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
学员讨论
早上离开的时候,凤英和金师为我们准备了送客礼,来时迎接,去时欢送,我们也带着美好的祝福结束了本次学习。
本次学习如侗族大歌般余音绕梁,既触摸到乡村发展的痛点,也听见了文化觉醒的脉搏。期待下一程能以更轻盈的姿态,将“行动研究”化作田间地头的星火,在乡村振兴的长路上,照见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