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荣专项救灾--为孩子的快乐成长加油

正荣专项救灾·芦山地震灾后心理援助项目纪实

 

文章节选自《芦山地震灾后心理援助项目终期报告》

背景介绍:2013年12月,正荣专项救灾基金资助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开展“芦山地震灾后心理援助”项目,针对芦山地震给灾区儿童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诸如麻木、恐惧、注意力下降、攻击性增加或行为退缩等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以阻止状况进一步恶化,旨在让更多灾区儿童在安全、稳定的课题氛围、家庭环境中重新建立安全感,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芦山地震发生6个月后,四川大学华西心理卫生中心与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医院共同筛查发现:宝兴县仍有80名儿童存在应激障碍症状。他们仍然生活在恐惧中,对余震过于敏感,情绪低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普遍睡眠不好,有的还有头疼、腿疼、胃疼等症状,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

红枫项目组确定主要采用孩子们容易接受的工作坊(体验式课程)方式进行干预。根据基线调查,红枫项目组对工作坊的课程进行了精心准备,并从实效出发,设定参加的孩子为30人左右。

2013年12月14日、15日,红枫项目组在宝兴县医院成功举办了名为“快乐成长加油站”的第1期儿童工作坊。2014年春节后,红枫项目组再次来到宝兴。2月22日、23日,成功举办了第2期儿童工作坊。

2014年3月29日、30日,红枫项目组成功举办了第3期儿童工作坊(由其他机构资助)。至此,地震灾后创伤后应激障碍高危儿童工作坊3阶课程圆满结束。

2013年12月15日和2014年2月23日,红枫项目组先后举办了两期家长工作坊,两次工作坊都受到家长们的欢迎。

红枫项目组在当地发展了多位志愿者,在工作坊中担任助教,并在工作坊之后利用周末带领孩子们开展小组活动,巩固工作坊学习成果。每次工作坊前后,红枫项目组都对这些志愿者进行了专业培训与督导。

工作坊期间,红枫项目组对有需求的家长、孩子等进行了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有效解决了求助者的情绪、认知等问题,满足了团体心理辅导之外的个性化需求。

 

01 基线调查与课程开发

本项目始于宝兴县医院负责高危儿童筛查工作的田玉莲医生多次提出的需求。田医生不仅为红枫项目组提供了前期调查、访谈的资料,还协助红枫项目组请43位孩子填写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这些基线调查资料为红枫项目组的课程开发提供了重要信息,为项目目标达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调查显示,这些孩子在地震发生半年后仍普遍存在恐惧、焦虑、愤怒、不敢独自入睡、入睡困难、做恶梦、情绪易激惹、学习成绩下降、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头痛、心慌、消化系统问题等心理和生理的反应。

地震后,大多数孩子都慢慢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为什么这些孩子仍处在应激障碍中?项目组在仔细研究基线调查资料后发现,很多孩子都缺少父母的关爱,父母不是在外打工,就是工作忙无暇照顾,或者为了求学送孩子在县城读书,长期由亲属照顾;而且,大多数孩子在地震前学习成绩不佳,是别人眼中的“问题孩子”。根据红枫长期积累的家庭教育经验(在后期工作中被证实),家长的教育方法也多简单、粗暴。这些孩子在地震之前,就已经历了“心灵地震”;现实的地震使孩子们的心灵又一次受创、心理功能又一次受损。这也是经历地震半年后,这些孩子还存在应激障碍的主要原因。

为此,项目组确定了心理援助的方针:不仅关注孩子应激障碍症状的缓解和消除,也关注孩子地震前的心理状态,对孩子们的心理功能进行恢复,从而帮助孩子回到正常、轻松、快乐的生活、学习状态中。

针对孩子们的心理现状、年龄特点、心理节奏,红枫项目组研发、设计了循序渐进、完善的心理援助课程及方案。心理援助工作坊课程分为三阶,每月一次,每次为期两天;每次工作坊后,开展配合工作坊内容的支持、巩固性的心理小组活动。同时,也根据家长的特点,精心开发了家长工作坊的课程。

 

02 志愿者培训


红枫项目组在当地发展的志愿者包括心理咨询师、医护人员及幼教老师。

志愿者主要担任助教工作,在工作坊上和工作坊之后带领孩子们开展小组活动。在两天的儿童工作坊中,助教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些体验和分享在小组内进行,助教按照导师的要求引导孩子们开展小组活动,实现课程目标。工作坊之后,助教在每个周末带领孩子们开展小组活动,巩固工作坊工作成果。

红枫项目组计划在当地志愿者参与项目工作的同时,促进其个人心理成长与专业能力提升,以持续为灾区孩子提供更好的心理援助。

对志愿者的培训以岗前培训、课后督导的方式进行;培训内容主要为团体辅导中助教的态度、工作要领、工作坊流程、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如何处理;小组活动课程开发的训练与指导。

在担任助教的过程中,志愿者们增加了实践经验,专业上得到学习与提升,在心理咨询师必需的个人成长上也有许多收获(详见附件)。

志愿者田玉莲原在宝兴县医院负责高危儿童筛查工作,与这些孩子的家长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作为项目的志愿者,她还承担了与医院、与家长的协调工作;在调离宝兴县之后,仍然积极参与项目工作,被项目组评为红枫“2013年度优秀志愿者”。

 

03 儿童工作坊

儿童工作坊的活动形式包括心理游戏、体验活动、绘画、手工、冥想等,每个活动后引导孩子分享感受。

2013年12月14日、15日,在宝兴县医院举办了第一次儿童工作坊。这次工作坊的重点:营造安全、接纳、温暖、鼓励、支持的心理氛围,促进孩子们自我的表达,以对其灾后负性情绪进行梳理、宣泄及处理,学习负性情绪的管理,并进行专注力、记忆力的训练。

开始时,孩子们都很拘谨、胆怯,随着体验式课程的进行,孩子们被轻松、好玩儿的上课方式和鼓励的氛围所吸引,渐渐投入到工作坊中来,慢慢地敞开了心扉。在相互支持、鼓励中,多数孩子都能站到前面,勇敢地跟大家分享课程每一环节中的感受,建立了自信,增进了彼此的信任。



随着课程的进行,孩子们感受到了接纳、安全的氛围,将地震后一直压抑在心中分辨不清、又不知如何表达的负性情绪用绘画的方式呈现,又逐一将说不清的负性情绪用贴纸命名,梳理、宣泄了孤独、害怕、担心、焦虑、愤怒、难过、悲伤等负性情绪,并联结了支持、陪伴、安慰的过渡客体,使孩子们课后再感受到负性情绪时也能有宣泄的出口,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缓解应激障碍的情绪及身体症状。

针对应激障碍的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的情形,随着体验难度及时间的增进,训练并提升了专注力和记忆力。孩子们在第一次工作坊结束时,都开朗、轻松、活泼许多,能自信而清楚地表达自己感受和想法。

课后每周有一次巩固、支持性的小组活动,通过各种同类型的活动,巩固第一次工作坊的成果,为第二次的工作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4年2月22日、23日,寒假开学后的首个周末,举办了第二次儿童工作坊。这次课程的重点:针对孩子灾后对世界及自我的无力感和失控感进行调适和恢复,从心理上重拾自我掌控感,提升自信;逐渐梳理、清晰自我在现阶段的心理需求,并建立与家长的心理联结,让家长知道自己在现阶段的感受和心理需要,以获得家长的支持。

工作坊开始时,孩子们反应睡眠状态好转了,感觉也比以前轻松、自信了。在这次工作坊上,孩子们更加积极、自信,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工作坊上,通过头顶沙包穿越障碍等游戏,孩子们的平衡力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坚持不懈,就能不断进步。

随后,引导孩子们梳理自己对父母的期望:不发脾气,不打骂自己,能多些时间和自己在一起,一起散步、游玩、过个生日……;当自己害怕、恐惧时,爸妈能陪在自己身边,安慰自己;在自己做错事时,爸妈能心平气和地告诉自己错在那里,怎么改正。当自己成绩不好时,爸妈能鼓励自己,允许自己一点一点的进步;当自己遇到问题不知怎么办时,爸妈能陪伴、鼓励自己,跟自己一起想办法;当自己难过、生气的时候,爸妈能安慰、理解自己;爸妈能支持自己的兴趣、爱好;能相信自己,并允许自己去尝试……

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梳理并相互交流自己能为父母做什么家务,当爸妈不开心时自己能做什么。

当孩子们在工作坊上把这些愿望告诉家长时,有的孩子泣不成声,一些过往的心结在这一刻化解,孩子和父母的心贴得更近了。

为保护孩子,安排父母没能来参加活动的孩子,在工作坊中任观察员,这是一位孩子的观察记录


此次工作坊结束后每周继续进行巩固、支持性的小组活动,不仅对课上的内容进行了巩固,并针对孩子们日常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进行了培养和训练。

 

04 家长工作坊

活动形式:心理游戏、体验活动、知识讲授、冥想、观看视频、分享感受等。除家长单独活动外,还安排了一些亲子互动活动。

    第1次工作坊的重点,是帮助家长释放地震带来的压力,了解地震对孩子的影响,增强家长帮助孩子康复的信心。

在这次工作坊上,首先安排家长们和孩子一起做了一个活动:用眼罩蒙上家长的双眼,让只有10来岁的孩子带领各自的家长穿越各种障碍,上下几十层台阶,最后安全回到教室。


盲行活动让家长们很有感触。回到教室分享感受时,许多家长发言说,在盲行中重新了解、认识了自己的孩子,发觉孩子原来比自己印象中要更懂事、更聪明,更有责任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家长发现、归纳地震后孩子的变化,讲解产生这些现象的生理和心理原因,讨论与归纳家长能为孩子做什么,怎样帮助孩子康复。

第2次家长工作坊的重点,是密切亲子关系,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需求,及时给孩子以支持。

在这次工作坊上,培训师在孩子与家长一对一交流的基础上,又把收集整理的孩子们的需求在“倾听孩子们心声”的活动中传达给家长。许多家长在听到孩子的渴求时落泪了,发现自己平时对孩子关心得不够。家长们也欣喜地感受到了孩子的变化、成长,体会到不能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关心、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从而支持孩子走出地震带来的心理阴影,陪伴孩子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