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国内案例03(下)】吉美坚赞:留住藏族文化的根
“LIFE教育创新”(Learners’Innovation Forum for Education)是正荣公益基金会资助的一个公益项目。项目将通过年度峰会和月度系列活动,反思教育哲学和真伪命题,发现、支持和汇聚创新型教育案例,帮助这些教育创新行动传播、反思和成长。
“LIFE教育创新”倡导“为生活重塑教育”(Reinventing Education for Life)。项目通过实地考察,在全国各地发掘有创造力的学校、公益机构或者老师、家长、学生,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们在如何践行“更好的教育”。#LIFE教育创新案例,我们将持续推送#
清晨五点的拉加乡,一弯黄河在群山怀抱中静静地流淌。倘若走近你便会看清,河边早已密密地坐着上百名手持书本的藏族学生,他们正沐浴着清晨的天光诵读。
这些藏族学生正是来自黄河岸边的青海省果洛州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就在几年前,他们和其他两千余名藏族学生从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地的藏区跋涉上千公里来到这里,在这黄河岸边扎起帐篷等待报名。而后经过平均三到四年的排队等待,他们才终于获得了来此求学的宝贵机会。这样的机会一年仅有两百个。
到底是什么原因吸引着这些藏族学生不惜远离家园、等待数年只为获得在此求学的机会?请跟随笔者的脚步走近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
【藏族文化是我们的根】
向巴是吉美坚赞学校基础部三年级的学生,16岁的他刚刚经过两年的排队等待从玉树老家转学过来。“我来这里是因为听说这里的藏语教育非常好,在玉树我们说话汉语藏语夹杂,感觉在汉藏夹缝中生存,这里让我更有归属感,对母语也更积极乐观。我很喜欢画画,将来打算在这里继续学习唐卡,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同样是面向藏族学生的教育,区别在哪里呢?
“我们使用的是自编藏语教材,和国家五省区统编教材最大的不同就是与生活联系更紧密。”一名藏语教师对我们说。“用国家统编教材,我们讲了半天长白山,最后问学生长白山美不美,学生说不知道。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了。”相反,在吉美坚赞学校,学生在了解布达拉宫如何修建、藏族节日的起源等过程中,自然而然又循序渐进地掌握了藏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培养了更深厚的文化素养。
培养面向未来、能力卓越的藏族学生是吉美坚赞学校课程设置的目标。学校(男校)分为基础部和职业部各三个年级,全部实行免费政策,学生入学后不是根据年龄、而是根据学业水平测试结果分别进入基础部的三个年级,一大一小做同桌的情况颇为常见。
基础部每个年级的课程设置中都包含藏语、汉语、英语、数学、讲故事、说话、辩论、因明学等课程;职业部分为五个专业,分别是高级藏文、藏式建筑、唐卡、藏医藏药和旅游英语。在基础部的学习中,通过大量的对话、演讲和辩论练习,不仅学生的语言水平卓越,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的自信、提问和思辨能力,更使得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而进入到职业部后,学生开始分专业进行藏族文化更加深入系统的学习。
职业部唐卡专业学生在认真临摹唐卡作品
不论基础部还是职业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都是学生每周热切期待的。每晚的集体背诵、每周一次的智力竞赛和电影放映、定期举行的诗歌大赛、篮球比赛,以及学生自发的评诗评画活动,都在助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十几岁的藏族学生正进行着激烈的篮球赛
学生毕业后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选择升学或就业。升入青海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藏语专业的学生,其入学测试时的藏语能力就已达到研究生水平;此外,学校还培养出百余位出色的寺庙工作人员,其他在藏式建筑、唐卡、藏医药等行业的优秀工作者更是不计其数。
建立适应藏族文化的教育体系是吉美坚赞校长几十年的追求。1965年,吉美坚赞生于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大武镇一个普通牧民家里,先后接受过系统的汉族基础教育、寺院教育和佛学院的高等教育。不同教育经历的对比让他强烈地意识到藏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无知,几年的教学经历更让他对寻找适合教授藏文化的教学法萌生了迫切的需求。
“为什么寺庙里很快学到的东西,用汉语要教很久?”
吉美坚赞校长
“原来用汉语根本没法教藏文化!”带着对藏文化教育的反思,吉美坚赞校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连结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藏文化教育与汉文化教育。“藏族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先帮学生打好传统藏文化的基础,把根扎深;然后当他们走出去面对现代文化的时候,才是一个自信的、能独立判断的人。”
【辩论改变了学习的过程】
下午第三节课结束后,明措曲丁和其他同学一样提着垫子匆匆走出教室,来到操场上坐下。一天中他最期待的辩论开始了。今天他和他的同学分两排,他所在的一排提问,对面坐着的同学回答。一对一的辩论很快开始了,明措曲丁时而沉思慢语,时而顿挫激烈,辩到兴奋之处不禁甩动起手中的念珠,有时甚至跳了起来。
这正是吉美坚赞学校的重要特色:将寺院中辩经的学习方式引入学校,促进学生在每天两次(各半小时)的辩论中,在“提问—回应—质疑—辩驳”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分析、理解和再认识。
基础部学生在激烈地辩论着当天的学习内容
辩经是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方法。吉美坚赞校长非常重视和尊重传统寺院教育的菁华,创造性地将辩经的方法用于学生辩论课程内容的环节。学生每天11:40-12:10、17:40-18:10都准时出现在操场上辩论当天学习到的知识,在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辩论中,不仅充分消化了当天的知识,更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提问、质疑、反思、表达等重要的能力。
“辩论对我的帮助远远不只是复习知识。”职业部一年级的学生丹增加参对辩论有着自己的理解:“辩论改变了学习的过程,在因明学和辩论中学习和练习的思维方式,对我在课堂上接受新知识的方式都有很大的改变。这种对知识的反思和讨论让我的学习效率非常高,进步也很快。”他一说出自己对辩论的理解,班里的其他同学都纷纷表示赞同。
丹增加参不仅成绩好,他写的诗也常被争相传阅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善的人】
值得一提是,吉美坚赞学校的毕业生很多选择进入西部公益机构和基金会工作,涉及环保、教育、妇女保护等多个领域,更有数位学生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将优质的教育带到藏区的其它角落。他们本可以从事翻译、导游、唐卡画师等高薪的工作,但他们却选择尽其所能回报社会。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在雅安地震时做志愿者的经历。我和加措活佛慈爱基金的志愿者一起把棉被送到雅安灾区。”职业部二年级的学生元丁欧珠兴奋地回忆着2013年做志愿者的经历。
选择了旅游英语专业的元丁欧珠并没有成为导游的打算。“我从小家境不好,能够一直上学,尤其是来到这里读书真的很幸运。但是我看到一些亲戚的孩子却早早辍学在家里帮忙放羊,有的是因为没钱,有的是觉得上学没用。我很珍惜学习的机会,希望将来能帮助他们。”元丁欧珠的理想是进入国际基金会工作,在改善藏族同胞的经济生活条件和教育理念方面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不满20岁的元丁欧珠已有多次志愿服务经历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远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在于日常教育的细节。
吉美坚赞学校的藏族教师们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学校的藏族教师个个精通藏汉双语,有的甚至远赴印度和菲律宾进修过英语,渊博的学识让他们在日常教学中时常旁征博引诗学、天文学、历史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对学校高质量的教学功不可没。然而这些藏族教师因为没有正式的公办教师编制,每月只领取微薄的薪资。教师们坚韧、克己的品行,对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事业不懈的坚持,自然而然地唤醒着学生内心对理想的省察和追求。
藏族女教师阿姆在上一堂生动的汉语说话课
除了提供免费优质的教育之外,吉美坚赞学校也在其他领域践行着对藏区和社会的责任。青藏高原的畜牧业以养牦牛为主,而由于知识的缺乏,营养极高的牦牛奶往往因藏民没有意识到经济价值而浪费掉。吉美坚赞校长因此不惜重金建立牦牛奶酪工厂、聘请技术人员、成立牧业发展协会,将全州的牦牛奶从牧民手中回收,加工成高品质的牦牛奶酪,以这种形式改善牧民的经济条件。
在吉美坚赞学校的学习为学生打下了深深的根基,毕业后的学生奔向四面八方,继续他们的生活。吉美坚赞校长相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善的人,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不论在哪里,都会过着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
注:本文图2、图4来自新浪图片《看见》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