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国内案例06】改变群体的力量来自群体本身
文章来源:红网长沙县站
文章作者:李文婧
关于工之友:
长沙市工之友服务中心是由工友自发创建的民间公益机构,机构的核心理念是“自助互助、自强不息”,工之友家园采用的是志愿者参与机构项目运作的方式。
机构建立工友图书室,并以图书室为活动中心,定期为工友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同时还开展儿童社区教育项目,给随着父母一起流动的小朋友们更广阔的视野和空间,从小树立对自身群体关注的意识。
有这样一个人,17岁从常德农村老家远赴广东打工,埋头工作十年后,开始思考和自已一样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命运,于是他辞掉工作,踏上公益之路。他通过自身行动改善工友群体的生存状态,促进工友群体更好融入城市。又一个十年过去了,他扎根泉塘街道泉塘社区,将“长沙工之友家园”农民工自发组织发展成为了一个提供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这个人叫刘明,“长沙工之友家园”创始人。
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汇总“家有儿女 周五有约”交流会51期以来的内容,过两天还要去云南学习一个社会组织的运行管理经验,他还要负责机构的外联,在外的时间比较多,他感慨,“我还是喜欢做实业。”但同时他却强调,“千万不要认为只有自己才能做这些事,要号召更多的力量来参与进来。”
初心
帮农民工朋友建一个休闲的空间
和很多农村的贫困孩子一样,1994年刘明中专毕业后远赴广东打工。“呆过流水线、做过酒店服务业。”一直到2004年左右,十年时间。“那时候没别的可想,上班赚钱、加班赚钱。”他最终成为了一家三星级酒店的总经理。
此时,他却渐渐发现,有钱人可以进咖啡厅、剧院,工友进不去,因为消费不起。除了上班,大家都没有自己的生活,难道外出务工人员的命运就该这样?“农民工也应该有自己的休闲空间。”为此,刘明辞掉酒店的工作开了一家名叫“心灵之约”的农民工俱乐部,“其实就是工友花一点点钱就可以进去喝茶、休闲的那种俱乐部。”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接触网络,想在网络上找到一个属于我们外来务工人员自己的小窝。”后来,他找到了“草根之家”,从此他便带着妻子来到杭州,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跟另一位农民工将农民工的网上家园发展成为现实,创办了杭州“草根之家”—一个纯工友组织,因为做得很出色,他获评“湖南省十大杰出农民工”。
刘明的本名叫刘志祥,在杭州的时候改了名字。做草根之家的时候,“突然明白了理想是什么,自己要做什么,就是建工友自己的家”,“突然明白”的他改名为“明”。明这个词很好,对不对?明白、明天都是充满希望和美好的词。
发展
建成一个更多人参与公益的平台
2011年,刘明决定回到家乡的农民工兄弟身边。带着“十大杰出农民工”荣誉获得的2万元奖金,他在泉塘街道泉塘安置小区的菜市场旁租了个小门面。“这个选址有讲究,我走访了13个社区,发现泉塘社区最合适,它只有3000左右的本地人,而外来务工人员高峰时达到10000人。”
但刚开始大家并不了解, 突然有这么个东西冒出来。“有人以为这是不是搞传销。”刘明说,最初3个月,他就用电脑和投影仪,在门口放免费电影。帮人上网查些资料、信息。“没有项目,最好的办法是以书为载体。”他自买自筹建了个工友图书室。
很多人通过看书、看电影,心里有了好感,就问刘明想干什么。“漂泊在外不容易,我希望我们能在社区有个小家。这里不讲经济利益的。”刘明说,工友就这样慢慢聚拢了。但也有质疑声,“你做这个是不是为了赚钱。”
“让工友们通过我们这个平台,参与活动学习,从被服务对象慢慢变成自我管理,再通过自身的社会资源和技能,参与服务。”质疑声让刘明更加清晰自己的目标。
渐渐地,有志愿者冒出来了。小孩也愿意来,家长也被带起来了,很热心地来帮忙。志愿者越来越多。“流动妈妈”田满玉也成了志愿者。田满玉告诉记者,自己的哥哥在工厂打工,因为重金属中毒,失去了说话能力。刘明帮她查资料,志愿者们帮忙募捐。她更加明白这个工友机构真的可以为大家服务。后来,田满玉辞掉工作,专职加入。
未来
优质服务项目化解决发展瓶颈
现在,“工之友”正在做的项目是“家有儿女” 新市民融入社区家庭教育项目和工之友“活力·共融儿童空间”流动儿童融入社区项目,这是自2013年正式由长沙市民政局主管登记注册后开展的比较成熟的两个项目,因此他们也获得了市民政局的项目支持经费。
“工之友”现在已渐入平稳,在此之前刘明经历过一度支撑不下去的两年,“虽然做了那么多事情,但是身份不合法还是筹不到资金。”
刘明和田满玉等几个主要负责人一边去企业上班,一边拿出工资来运转。即使这样,他也从未想过放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这就是我选择的一种生活,没有所谓的牺牲。”
“家有儿女” 新市民融入社区家庭教育项目从2013年4月开始启动,以每周五晚上常态进行“家有儿女 周五有约”交流会的形式进行,到2014年10月,已经进行到了第51期。
来自江西的黄荷花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丈夫在星沙工作,自己开了个小店,“书读得不多”,和成长期的孩子沟通陷入了困惑中。
“来这里和其他的工友们交流心得,还有经验分享,我是收获了很多。”黄荷花不光自己爱上了“工之友家园”,孩子也常常来这的“四点半课堂”学习,还参加了“文艺队”,交流多了,理解也多了。
“公之友”小故事分享——【工友小娟】
我家小孩2岁时,为方便工作,留他在乡下给奶奶带。半年时间倒是养得白白胖胖的,之前也觉得挺满意。但因为奶奶爱打麻将,孩子基本上只能天天呆在麻将馆里。因此儿子那时最大的爱好就是打麻将,还能有模有样地叫嚷谁输了就得给钱。说的话也是模仿大人的作派,还经常带脏话。半年后,我觉得儿子身上的毛病越来越严重。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我痛下决心将他接到了长沙。儿子带在身边,自己管着看着,虽累但是心里踏实。此后,我将儿子送进了幼儿园。因为我下班后基本上呆在家里,没怎么到外面玩。儿子也同样只是呆在家里玩玩具、看电视。加上我的性格较为内向,话不多。受我的影响,儿子在外面也不怎么爱跟人说话,也不太喜欢跟小朋友玩,他生活的圈子里,基本上没有可以玩到一起的朋友。直到我发现儿子的性格越来越孤僻,不自信,喜欢哭。我才醒悟过来,再这样下去,会害了儿子。有鉴于此,我基本上天天带儿子去外面玩,促使他认识和结交新朋友,提高他的社交能力,以及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再后来,我成为泉塘公益组织工之友家园的志愿者,在里面,我不仅交了很多朋友,儿子也有了他自己的活动圈子,性格也越来越活泼,也爱说爱笑了。从我儿子的转变来看,家长的生活、教育方式对小孩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言行一致,凡事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正确的榜样
我认为,那些先天区别不大的婴儿,长大后之所以变化很大,主要是因为每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不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每天记录了父母的形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人格修养是赠给孩子的镜子,其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无可估量的影响作用。你给孩子以正直、勇敢、守信的印象,并且一尘不染地留在孩子心中,将来的他,始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想当好孩子的“启蒙教师”,你得提高自己的品德修为和知识素养,你想孩子成为什么的人,首先你得成为什么样的人。
【梅姐】
我是外地人,最初是想学习。我想学习为什么别人教育那么成功,我的那么失败,孩子不太听话。我去和他们聊了聊,我还发了日志。最初是分享经验吧,比较随意。我的小孩写作业很慢,当时很苦恼。小孩会在家里看电视,一年级,七岁,最开始来这里不敢进来“工之友”家园,发起脾气很冲动,后来看到家长之间经常来聊天,觉得孩子改变挺大的。大家都有类似的事情,有好的经验相互交流。几个家长后来就自己组织起来了。
我觉得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带小孩很没经验。我孩子很调皮的,他不乖我就踢了他,就有旁人来责怪我怎么可以这样带孩子。后来我就有意识地去看一些书,再也没打过小孩了。来“工之友”家园会好一点,比较客观,换了个视角,就会好一点,听了就有一点感悟,那就很成功了。
【小宇】
“工之友”家园刚刚建立的时候,当时很多人不相信。我们也会辅导小朋友,然后人越来越多。那时就想到给他们每周末固定地给他们做课后作业辅导。后来招募了大学生志愿者,也有公益组织捐助书籍、文具。渐渐地根据需求我们想从小孩子里做出一些项目。我们有象棋比赛,我们在零资助的情况下成功地举办。活跃度不断上升。
我们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通过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2012年中秋,策划一个“请工友吃饭”的活动,在网络播出,引来很多电视台记者,现场一个企业就捐了1万元,我们的负帐还清。
我们机构不一样的是:我们服务对象和工作人员没有明显的区分,叫家园模式,我们是社会的共同体,我们在“工之友”建立,再在社区建立一个家的环境。“流妈”的视频宣传引起广泛共鸣。我们提倡妈妈把孩子带在身边,代表流动儿童妈妈的群体引起了很好的反响,鼓励妈妈们关爱自己的孩子。
我们是真实的情景拍摄。我们没有完整的设备去拍,进工厂拍,像纪录片一样。群体发声,更深层次的是有些人现在学会了做视频。我们现在拍身边的事情。我们现在是通过给活动拍视频,给其他的人宣传我们的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活动的乐趣。我是服务者也是受益者,我的小孩“流妈”帮我看,我从中收益很多。
相关链接:工之友家园
“家有儿女”项目
“家有儿女周五有约”属于长沙工之友家园的家庭教育品牌项目之一。项目发起人因在务工过程中对自己子女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深有感触,深刻体会到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对孩子的影响,导致整个家庭的不和谐。
2013年,在家园志愿者、志愿者家庭共同协作下发起此项目,希望藉此项目实施引起流动儿童家庭的父母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并能形成社区参与式学习网络平台,一起组织活动讲座来探讨、学习、增强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提升自身教育子女方面的知识技巧,有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