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公益创投注入持久活力——《中国社会报》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报》

文章作者:赵晓明

文章链接:http://www.zrgy.org/project_view.asp?aid=1002

江苏省苏州市6000万元投入公益创投,广东省江门市筹资1225 万元资助养老助残项目,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举办公益创投“ 相亲会”……步入2015年开篇,公益创投在冬日的阳光中寻觅机会,蓬勃生长。

不同于传统的社会组织,公益创投以经济领域“ 投资”的思维,全面支持社会组织的成长。对于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公益创投有什么好的解决思路?在扶持社会组织的同时,公益创投如何良性、持续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关注“育苗”多过“收获”

在福建正荣公益基金会的工作计划里,资助草根社会组织是重要一环。该基金会“探索草根公益有效资助之道项目”获得第三届社会创新奖优胜奖。

正荣公益基金会工作人员卢里纯认为,草根NGO 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未来社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社会在多元公益方面的庞大需求相比,社会组织的数量与质量还有较大差距。

“成熟期的社会组织尤其是带有官方背景的社会组织机会多、获取资源能力强。相对于他们,草根社会组织的经费、人员方面存在不少瓶颈。”卢里纯告诉记者。

同样致力于为社会组织提供帮助的成都市高新区积善社会责任公益研究与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积善之家)创始人、外联主任王维认为,初创期的社会组织面临诸多问题。在缺乏资金、人才等普遍问题之外,由于不了解政策,缺乏项目运作能力,难以发展壮大。

卢里纯告诉记者,正荣公益基金会主要采取两种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发展,一是正荣微公益,与区域省市的支持性机构进行合作,于2014 年发起,现在有30 多家。二是桥畔计划,与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于2011 年联合发起,主要针对教育领域初创期的社会组织。

“做公益创投,关注育苗多过收获。”卢里纯举例说,菁英地带驻校社工项目的负责人张洁曾在广州做过多年社工,2012 年,她带着工作经验回到家乡福州。正荣公益基金会为其提供小额资金支持。目前,该项目已经“放飞”,能够自主运行。

积善之家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则更多地在探索民间公益的新方法、新技术方面,开展社会创新领域的人才培养与项目研发等活动。

建立积极合作伙伴关系

在长期支持草根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卢里纯见证了很多社会组织的成长。在他看来,对社会组织进行资助不是比赛或评奖,不是为了筛选出最好的社会组织,而是要推动社会组织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

“ 有时可以给社会组织一些非限定指向的投资,让社会组织根据自己的能力做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卢里纯说,“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给了社会组织‘试错’的机会。”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健认为,用公益创投的方式帮扶社会组织,包括三个维度:投资理念,制定资助方案,关注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组织建立参与和积极的伙伴关系,如进行培训和能力建设;以绩效为导向,考量社会组织的透明度和社会效益及影响。

王维认为,社会组织成立初期面临诸多问题。她起初认为,他们欠缺的主要是资金。但奇怪的是,帮一些社会组织找到资金了,可还是没有解决问题,还是无法生存。“死亡率还是蛮高的。”王维说。

对于这类社会组织,积善之家提供的帮助更多的是进行公益项目展示,用手机APP 等方式对接公益资源,增加社会组织的透明度。同时,注重能力建设,培养其了解政策、自我发展的能力。

李健梳理发现,当前公益创投的主体主要是企业、政府、基金会、风投等几类,为社会组织提供财务及非财务支持。在活动方式上,政府开展的公益创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各个社区或单位提出需求申请,由有关公益组织和机构“揭榜认领”,也被称为公益招投标。另一种是基层公益组织或机构提出选题,报请公益创投主管部门审核批准,一般以公益创投大赛的形式开展。

实际上,作为出资人的公益创投主体,必须清醒认知自己面临的三个根本问题:购买什么、向谁购买及买到了什么。以正荣基金会为例,限定支持组织的领域就是明确“购买什么”的过程,筛选出有潜力的组织的过程就是决定“ 向谁购买”的过程,后期对项目进行评估即是检验并确认“ 买到了什么”。

让助人者能够可持续

语速极快、开朗活泼的川妹子王维用“苦逼”二字形容积善之家成立之初的那段日子。

在创立积善之家时,王维并没有想走政府购买或基金会支持的途径,主要的启动资金都是王维个人的投入。在这笔钱花完之后,大家都有些傻眼:把别人扶持起来了,自己却快活不下去了。在此窘境下,初创期十五六人的团队也流失了一部分。

积善之家最终挺了过来,有了造血能力,并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和口碑。“当前,很多企业践行社会责任,不再满足于捐款捐物。为了避免被贴上土豪、作秀的标签,企业开始追求公益效益的最大化。”王维告诉记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公益转化,进行相关的品牌设计,根据项目的大小收取一定的费用。”

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宣传筹资部专员盛蓉告诉记者,现在一些企业成立企业基金会,并以此为平台开展公益创投。对这些基金会而言,他们比较注重项目的可持续性和效果。“只要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形成较好的社会效果,公益创投的可持续性自然有保障。”盛蓉说。

“开展公益创投的各类主体可以联合起来,搭建资源平台和互动支持网络,形成跨界、可循环交流的支撑体系。”卢里纯说。

李健同样建议,与政府购买着眼于项目不同,公益创投更多地应该聚焦于组织身上。公益创投主体可以建立平台,形成跨界合力。就像建立蓄水池一样,进水口和出水口可以同时有多个,这样,公益创投的“池子”也就能持续存在并发展壮大。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NGO 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认为,公益创投以投资的理念做公益,本身就有一定的风险,公益创投主体要有相应的准备,比如在前期做好市场调研等。“对公益创投主体而言,本身就应该是业内比较专业的组织。”贾西津告诉记者,对公益创投主体的支持也是非常需要的,要支持“支持机构”自身的能力建设。加强社会组织的领域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应该立体化发展,形成一种联盟性的伞状组织,围绕某一事务在基金会、个人、企业之间形成联盟,从而形成社会部门多层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