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80后夫妻的自给自足试验——《山东商报》

文章来源:山东商报

文章作者:冀强

文章链接:http://news.163.com/15/0629/14/AT9KCAU600014Q4P.html#sns_weibo



    生于1989年的唐冠华关掉了名下的设计公司,随后在证券公司任职分析师的妻子也辞掉了工作,俩人离开了青岛市区,搬进了崂山半山腰一处每年2400元租来的民房里。厌倦了朝九晚五“把时间卖给公司挣钱”的日子,准备试着换一种活法的他们开始学着种菜做饭,织布做鞋,甚至晒盐酿造酱油醋,开始了一场自给自足试验。至于外界加予的隐居说法,他笑着说,我们只是想换种活法。 “把时间卖给公司,换成钱”
  (我觉得我并不需要霓虹灯,我也不需要广告牌,我本身也不喜欢那种生活)
  雨水从屋檐哗啦啦顺下来,唐冠华起身看了看,说“今天没法出门了”。他现在居住的地方,位于崂山南侧半山腰上,遇到阴雨天,湿滑的山路他只能缩在屋里。
  如果时间回到四年前他在青岛市区的日子,这样的天气并不会影响他和妻子邢振上班甚至加班。
  生于1989年的唐冠华说,因为家庭原因,同龄人中自己算是最早接触电脑的,从古董级别的286电脑开始,他就开始上手“折腾”。到初中毕业那会,他已经能够为人做系统了,“50块钱一个,交了一大帮形形色色的朋友。”
  中专未读完一年,唐冠华就决定辍学,利用自己所长创办起了电脑设计工作室,他还联系乐队,进行半营业性质的演出,演出所得,也能支付一部分生活费用。
  在那个靠海的广告设计工作室里,唐冠华和一群搞艺术的朋友相聚,伴随啤酒和海风,他们聊文学、艺术、剧本,还有漫无边际的异想天开。
  但很快,似乎天生爱折腾的唐冠华就发现,包括自己在内,周围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在挣钱、买房、升职等惯性中生活,越来越忽略感情,“为了物质的东西,把人最珍贵的东西丢了”。
  唐冠华还是希望,自己也好,与朋友们也罢,能有一个轻松生活、没有那么多经济压力的地方。
  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活法呢?当这个想法在唐冠华脑子里盘踞很久后,他终于做出了行动—2011年,在四处留心打探后,他终于在青岛崂山汉河西九水村清凉涧的山上,找到一处民房,以2400元的价格租下。
  邢振也曾犹豫要不要辞去工作。与唐冠华相恋时,她在一家证券公司任职分析师,朝九晚五,待遇优越。她羡慕他们的自由,也被他们的才华所吸引,他和朋友们所有的聊天话题,她都觉得有意思。更好玩的是,真的有人会“站立12小时”(唐冠华的行为艺术项目)一动不动,引发观众的思考。她隐隐地意识到,其实那也是自己一直想要的。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清秀女孩看来,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也差不多。“我觉得我并不需要霓虹灯,我也不需要广告牌,我也不需要去逛超市,我本身也不喜欢那种生活”,在邢振看来,“大家都是把时间卖给公司,换成钱,然后以消费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消费的时候觉得很爽,但消费完觉得没钱了,又把时间卖掉。”
  在唐冠华上山一年后,2012年2月辞掉了证券分析师的工作,和他一起住到了山上。
  最大的困难就是困难太多了
  (这种自给自足,过程看起来远没字面上那么诗意)
  唐冠华说,初进山时,自己是想追求一种不一样的生活,但现实却是,生存都一度成为困难。
  在那处只有三间石头房的小院里,自小在城市中长大、五谷不分的唐冠华试着立足,没有做饭用的东西,他只能生吃蔬菜。妻子邢振上山第一个月,就清瘦了六斤。俩人回忆,幸亏那时候天还没开始变凉,不然连过夜都困难。
  离唐冠华租住的房子不远,他还建立了一个“自给自足实验室”。这间包括三间小屋的建筑,由唐冠华用废品和志愿者们共同完成:在百年花岗岩上架设钢结构和防腐木条,墙壁是两层木质结构,收集的废旧矿泉水瓶压实后填充作为隔热材料。他们尝试自行车人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还自制了自提水淋浴器,苇席搭建的厕所里有自制的“尿粪分离”马桶。

  如今,四年时间后,虽然已经在山上站稳脚跟,但唐冠华表示,这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少,“最大的困难就是,困难实在太多了。”“这种‘自给自足’,过程看起来远没字面上那么诗意。”以建造那座实验室为例,共用了15000多个废弃矿泉水瓶用来填充墙面,全靠他与志愿者们一起收集。“木材、钢材也只能运到山下,需要等志愿者们一起搬运上山,随后又要等懂建筑的专业人士给予指导。”而研发生活必需品的路,则更加曲折。唐冠华和邢振告诉记者,因为此前鲜有这类自己动手的尝试,所以他们只能求助非专业的互联网知识。
  “制造酱油醋数不清尝试了多少次,又有多少次做出来的是怪味、甚至是臭的。”唐冠华笑着回忆。时至今日,在唐冠华屋内的货架上,摆放着他们制作成功的醋,“但酱油还不是很成功。”
  一个铁质茶叶盒内,唐冠华用自制的打火石和碳化棉布组合在一起生火,这样的生火方式看似原始,但其中要经历多少次尝试才有今天的熟练,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为了做出手工馒头,他们要做的第一步是制作酵母,“前前后后用了几袋面粉,可还是没有做出一个像样的馒头来。”为了制造酵母菌,他们试着用葡萄、玉米制曲发酵,最终成功了一次。
  有意思的是,为了宣传普及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他们每研制成功一种生活用品,唐冠华都会用图片或视频的方式给予记录,然后将他们免费分享到互联网。
  除了开发菜地、养鸡外,这对80后夫妻还通过网络,渐渐扩大了影响力。两人分工明确,邢振负责生活用品的试验开发,唐冠华则负责实验室的设计和基础建设。他们建立网站,联系有相关技术的人,搜集各种技术,通过网络参与这项“自给自足”试验的已经有上千人,来过山上的几十名志愿者,帮助做设计、做工作、做实验。
  “家园计划”
  (可以为你的家人及你的后代创造有别于城市化的另一种生活环境)
  唐冠华和邢振是裸婚。现在,和唐冠华夫妇一起生活的只有一只名叫“坨坨”的流浪狗。远离城市的山腰上,两人将自己“另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了可能。
  即便如此,钱还是会成为他们的必需品。据唐冠华介绍,去年他们注册成立了一个公益组织,接受社会捐赠。“我们也会列明出入账在网站上,并且拍很多照片放在博客上更新我们的工作进展,我们就想着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们做了什么,给大家更好的反馈。”
  截至目前,包括阿里巴巴基金会在内的三个机构为他们提供了资金支持。此外,夫妻俩亲手制作的鞋子、手工皂、双向开关、海盐、挖盐勺。出售手工制品,是他们的经济来源之一。
  眼下他们租住的民房合同在2016年会到期。唐冠华介绍说,他和邢振要把自己已经试验成功并掌握的技术进行整理、记录,上网搜集生态环保技术,翻译国外的文章,收集材料并制作出来,反复实践,最终收录可行的部分。目前,他们正在寻找更大的空间,建立共同生活的社区,也在寻找一起实践“家园计划”的人。
  福建省正荣公益基金会已经免费提供了五百亩土地,在福州市闽侯区荆溪镇关中村筹建多个家庭组建的社区,规模拟定300人左右。在蓝图中,那是一个解决一日三餐、共同劳动与学习的地方,“可以为你的家人及你的后代创造有别于城市化的另一种生活环境。人创造环境,环境改变人。”“那你的孩子未来也会生活在那样比较原生态的环境中吗?”对于这个问题,唐冠华表示,城市的教育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可取的,就是上学。“觉得让下一代还去上学,还走同样的路,他也没办法,也得接受。所以我还是觉得,如果还有另一种方式可以选,不一定非要在学校上学。当然如果他喜欢去学校,当然可以,但起码我可以做出一种新的选择,那就够了。”

    这样敢为人先的想法,虽然也有志同道合者,但肯定也会引来反对声。在他的博客里,就有人留言,认为这种做法会造成生产力的流失,阻碍社会前进发展,直斥其“利用公众对社会的厌倦之情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唐冠华以长文回应说,“我们找到一种新方式,也不可能完美。它只能弥补城市的不足,与之相辅相成。只要是在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努力,不论用什么方式,都是在从事家园计划。”
  26岁的唐冠华坦言,自己也是这场试验的小白鼠。
  能成功固然是种选择和尝试,但他也只是谨慎的乐观。他说,在这个过程中这里没有“失败”,因为过程本身就有意义,留下痕迹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