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益小革命|学愿桥:支持一位老师,影响一群孩子

文/戴幼卿(中国人民大学 学生)

图/受访者提供

专栏介绍

这是“我的公益小革命”的第四篇。


“我的公益小革命”主要讲述那些源自民间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公益行动。在这个激荡而又沉闷的年代里,这些小革命行动修复着社会的发展伤疤,创造了最新的社会价值,也展现了在地的生命之美。而我们则希望这些报道能启发和鼓励更多人采取行动。


这是一个开放的专栏,欢迎伙伴参与报道,报道也不限于文章。如果你有热情,有精力,有技能,快加入我们。我们的联系邮箱:177325320@qq.com




“让每一位乡村老师都有机会成为一名自信、高效的老师”,这是学愿桥的使命,也是朱丹娜和黄可仁所努力的方向。学愿桥在过去这一年募款98万,从创立至今支持了800多位老师,微信公众号有将近1500关注量。但朱丹娜觉得还不够,“中国300万的乡村老师,我们希望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不是因为不知道或者缺乏支持而阻碍他成为这样的教育者,我们希望300万乡村老师都成为我们的用户。”


“我要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我本科在外交学院读英语专业,因为比较喜欢新闻媒体行业,所以当时对我而言理想工作无非就是去外交部,或者去新华社。大三去美国交换之后,就觉得自己的想法太狭隘了。”

从美国回来之后,朱丹娜去了湖北农村支教,短期支教结束后,报了美丽中国项目。那时,她心里想“要去做一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因为对中国城乡二元分化发展感兴趣,想做跟乡村发展有关的事,而教育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口。但怕误人子弟,大四开始她在新东方当老师,教英语听力和口语,积累教学经验。



从左到右依次是:学愿桥创业导师顾远、周贤、学愿桥创始人朱丹娜、黄可仁


学愿桥的出现,打乱了朱丹娜的规划。2013年3月,朱丹娜认识了在清华大学读硕士的黄可仁,共同创办了“学愿桥”,通过小额资助支持乡村教师、支教老师、打工子弟学校的老师开展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当时资金主要来自机构和个人捐赠人,13年10月还在Better China 100K社会公益创意大赛中获一等奖,获得了10万元作为机构发展基金。朱丹娜毕业前,学愿桥团队没有全职成员,甚至没有明确的分工,要做什么也还不明晰。对于“能不能找到这些老师?这些老师是否真的有好想法?真的因为资金问题而做不了吗?”这些问题,朱丹娜也没底。


 “我的规划本来是去美丽中国教两年,然后出国读书。但我从3月份开始在学愿桥负责小额资助项目,整个产品是我一手做起来的,当时我们支持的17位老师,还有他们的项目,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就像自己家小孩那种感觉。”朱丹娜在毕业后成为学愿桥的第一个全职员工。


在学愿桥,朱丹娜的主要工作是产品开发,同时参与募款、招人、财务、机构注册等工作,另一个创始人黄可仁主要负责募款。“我希望学愿桥是产品驱动的,用户需求驱动的机构,用好的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此,毕业后的一年,朱丹娜基本都在出差、跑学校,了解这些乡村老师,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和工作,了解他们的需求。


朱丹娜遇到很多困难,“所有东西对我来说都是新的。我在城市里长大,刚毕业的时候,不了解农村教育,不了解乡村老师,自己也只能算半个老师。要跟一群与你完全不一样的人沟通,去了解他们,让他们相信你,跟你说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挑战很大。我有时出差会觉得像在两个世界穿梭,我去甘肃陇南的学校走访,那边十月就飘雪,很冷,孩子们脸上常有高原红,和老师烤着火聊天。过几天又穿梭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间募款,跟捐赠人谈合作。有时候回来我会有点不适应,感觉有点穿越。”



朱丹娜与孩子们做游戏


朱丹娜拥有良好教育背景,父母的期待恐怕不是整天出差,城市、乡村来回穿梭。“我爸妈没有说‘你要是继续做这份工作,我们就断绝父女关系’这种话”朱丹娜讲到这里笑了,“一开始他们也不太理解。去年学愿桥状况不太好,整个资金流断了,我有半年没拿到工资,还垫了自己的钱。过年回家,我是负债状态,还找我妈借了几万块,我妈当时也没多说话就把钱给我了。我知道他们心里不愿意我做这件事,因为很辛苦,不稳定也没保障,但是他们还是希望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其实朱丹娜的父母对她是默默的支持。


小额资助:钱其实是最后的因素

小额资助项目是学愿桥第一条产品线,乡村教师如果有创意性的教学项目,但碍于资金缺乏未能实施,可以通过给学愿桥发邮件申请小额资助。但朱丹娜在走访中发现,很多乡村老师不会用Word文档或者用电脑发邮件,但90%的老师用智能手机,60%有微信。为了方便老师申请,学愿桥把申请表搬到微信上,只要填一张简单的表格,其他欠缺的信息和项目的可行性等问题通过电话沟通。


但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很多老师的申请只是文具、器材,但是这样的纯粹的物资捐赠是一次性的,而不是学愿桥所认为的在做“教育”。后来,通过调整项目,学愿桥收集老师尝试过的方案加入“学愿池”,供老师申请,推动老师做一个详细、可行的方案。在筛选项目的时候也有一定的标准,“像‘有创意、需要帮助’这两个点本身已经很难达到,也比较难衡量。我们的标准是让学生有较多的参与,项目本身可以老师或学生主导,看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情况。还有项目的可持续性和推广性,比如是做一、两个学期的项目,还是一节课的手工项目。”



朱丹娜与同伴正在做2015年机构总结


项目获得资助后,学愿桥要求老师填写前期报告和中期报告,但这对老师来说是很大的负担。“这些项目来自全国各地,其实我们也不知道效果怎么样,后来我们把重点放在电话沟通上面。也不是说你给了老师一笔钱,他就应该给你反馈什么,而是通过电话传递一种持续的支持,了解他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哪些挑战,后续我们还会给他更多的支持。”在朱丹娜看来,小额资助项目最有趣的点在于,你给了老师支持和陪伴之后,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真实的情况是,不管是基金会还是公益组织,不能指望说你给受益人一笔钱,他们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钱真的是最后最后的因素。”



收到尤克里里的孩子们


对于小额资助的尤克里里项目,朱丹娜印象深刻,“美丽中国的老师Chris,后来变成我的同事,他做了一个尤克里里的项目,当时看到的那张照片现在是我的电脑桌面,小朋友拿到尤克里里,那种很开心的样子,会让你觉得这个活动很有意义。”这种简单的“开心”和“意义”是很多公益的初衷。


共学社区:支持和陪伴下的成长

朱丹娜走访学校会去听乡村老师的课,也见过着实糟糕的英语老师。比如讲过去式,就只是“go/went/gone”这样读,大家跟着读五遍。“老师下课就会跟我说,‘唉哟,好抓狂,我都讲五遍了,大家还是不记得。’我在后面听,自己也快睡着了,然后我要安慰她。你会发现这些老师自己也很无奈,她很认真在教,孩子也很认真在学,但是为什么会这样?”朱丹娜很能理解老师的那种痛苦和无奈,也希望帮助他们做新的尝试,让学习变得有趣。


 “我们现在会给老师一些英文的绘本,他可以把这些绘本拿到班上,给学生去讲、去看。这些老师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接触过英文绘本,他们对英文教学的理解也是比较传统的背单词或者是重复。所以我们通过微信组织‘共学’活动,用一周去读完绘本。就像游戏化的闯关,可以跟其他老师形成小组,跟自己的孩子和学生的日常教育相结合,相对比较实用。你每天都会有任务,可能只要几分钟,比如去读、唱或表演其中的一段,但只要每天坚持,就会有小小的进步。” 朱丹娜每次看到老师拍的小视频,老师跟自己的小孩或学生一起读绘本,可以感受到大家的开心。“你就会觉得:哇,学习真的就应该这样子,不应该是苦歪歪的。”



共学社区活动通知


共学社区就是学愿桥的第二条产品线。从英语教学切入,教师发展框架的设计结合了21世纪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Danielson 教师评估框架和英语教学框架(EFL teaching)。开始于2016年春季学期,依托微信公众号,倡导有趣、高效的英语学习方式,结合游戏化学习和朋辈学习,致力于提高乡村英语教师自身英语水平和课堂教学技能,进而开展有趣、高效的英语教学。


从小额资助到共学项目,朱丹娜慢慢发现其实乡村教师更需要的是“共学”过程中的支持和陪伴。现有的教师培训,由于培训机会不足、教师本身积极性低、缺乏“做中学”的实践和后续跟踪支持等原因,收效甚微,没能很好地满足乡村老师的需求,解决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微信这种线上的方式,我们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做到,还能做得相对深入一点。相比线下培训,这种“共学”充满了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和连接,这是我做学愿桥三年以来,特别喜欢的一点。”



学愿桥团队与老师做访谈


第三条产品线是点子库,把共学社区中老师做得好的教学尝试沉淀下来,变成一个智库,方便老师需要的时候查看。三条产品线依托的载体是“学愿桥”微信公号,后两条产品线成为公号主要的推送内容,包括线上共学社区的一些资料或通知、教学好点子合辑。在上一期的共学活动中,有100多位老师参与,来自广东、甘肃的比较多,这是学愿桥项目最初登陆的省份,还有湖南、江西、河北等,通过网络连接,全国各地的都有。


只有小额资助的前期,这些乡村老师缺物资、缺方法、缺支持,公众想捐赠,但又没有合适的渠道,资源和信息不对称,学愿桥把这两者对接起来,起了桥梁的作用。现在,有三条产品线,小额资助变成辅助的部分,最主要的是为乡村教师搭建有趣、高效的培训系统。学愿桥希望给有心有力做教学创新的老师提供切实的支持和方法。


学愿桥:支持一个老师,影响一群孩子

同样做公益教育,美丽中国等公益支教组织是直接影响学生,但学愿桥选择的是影响老师,“支持一位老师,影响一群孩子”是其口号。“一个老师的能力提高了,他教一个班就是50个孩子,他一辈子可能要教几百、几千个孩子,我觉得老师这个切入点相比直接支教,影响更广、更长久。”学愿桥最终的目的是支持更多的老师,影响更多的孩子。


乡村教师支持和培训,跟公益支教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只是切入点不同,最后会形成合力。朱丹娜认为: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绕孩子来做,但是孩子周边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学校里面有硬件有软件,这些都很重要,只不过从不同角度去切入。公益教育跟社会商业比较大的区别就是,我们之间存在的竞争比较少,目标一致。



彩虹老师带着孩子们自己做的英文绘本,每一张都是孩子们自己画的!


作为年轻的公益机构,学愿桥目前的全职员工还只有黄可仁和朱丹娜,尽管经验不够丰富,学愿桥有其独特的优势。“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过去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变。因为像我们这么年轻的团队,社会经验不丰富,没法看问题那么准。除非我们是撞大运,一开始就找到特别对的地方。如果我们看到了有问题那还不变的话那才是有问题。另外,就是我们团队获取资源的能力比较强,我们需要的资源都知道怎么去接触,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做事情。”


未来,学愿桥将继续丰富现有的三条产品线,从英语拓展到其他学科,发展更多用户,也可能跟其他机构合作。


延伸阅读

学愿桥(微信公众号xueyuanqiao2015):http://www.xueyuanqiao.org/

美丽中国:http://www.meilizhongguo.org/

21st century skills: http://edglossary.org/21st-century-skills/

Danielson framework: https://www.danielsongroup.org/framework/

EFL teaching: http://www.eflpress.com/teacher/EFL_teach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