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益小革命│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佛教徒的公益“取经”路

文/原凤(中山大学学生)

图/受访者提供 

编者的话:

这是“我的公益小革命”的第六篇。

 

“我的公益小革命”主要讲述那些源自民间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公益行动。在这个激荡而又沉闷的年代里,这些小革命行动修复着社会的发展伤疤,创造了最新的社会价值,也展现了在地的生命之美。而我们则希望这些报道能启发和鼓励更多人采取行动。

 

这是一个开放的专栏,欢迎伙伴参与报道,报道也不限于文章。如果你有热情,有精力,有技能,快加入我们。我们的联系邮箱:177325320@qq.com


33岁的吉曙光是南昌益心益意公益服务中心(下文简称益心益意)的执行干事,如果让她写本自传,或许会以“我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佛教徒,是一个做公益的公益人”作为开头,然后便是一堆的省略号。在她看来,她的未来有很多可能性,还有很多的爱好没有时间去发掘,她会是一本很厚的书。
 
从2011年开始,吉曙光做公益做了5年。在她看来,公益的职业方向还算稳定,谈到未来的发展,她很认真的说,“虽然谈未来有点早,但是近几年做公益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顺其自然的公益转型

吉曙光毕业于四川大学,本科读的是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大学读研期间,她经历了08年汶川地震,成都的震感强烈,学校不能正常上课,人心惶惶,很多时候靠自救,吉曙光在操场住了好几晚,自发做一些救灾的工作。 当时四川的公益氛围很火热,09年她参加了成都的灾后重建培训,认识了益心益意的创始人彭海惠,这算是她第一次真正接触公益行业。
 
吉曙光
 
大学毕业后吉曙光第一份工作符合她最初的预期——高中语文老师,每天上午七点上班,下午五六点下班,还有寒暑假,日子过得很稳,她当时也觉得那样的生活是她想要的。
 
但一年的教书生涯,让吉曙光发现做老师,做到后面都是熟练工,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也很容易变成简单的教书,离她理想中做老师对人的改变的心理预期变远了。“虽然我只做了一年,但是在一些资历比较深的老师身上可以看到我的未来,它是体制内的工作,那种可见的未来会让我觉得有点恐惧,视野只有那么大,虽然接触的学生会不一样,但是事实上成长比较艰难。”
 
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她离开四川到江西,开始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在企业做一些类似文案的工作,都没有做太久,又恰好益心益意需要人做协助工作,吉曙光用“顺其自然”形容自己公益之路的开始。
 
刚开始做公益的吉曙光并不适应,觉得打破了自己刻板的想象,“我以为自己喜欢稳定,但实际上稳定给人带来的未必是更为正向的改变。”在做了公益后,吉曙光经常接触一些救灾之类的活动,会有很多不稳定的东西,“我需要有冒险精神去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心理防线,通过自己的努力越过了那条线,就觉得其实自身是有成长的,过程也没有想象的那么恐怖,我也在调整自己,发现自己以前没有发现的潜力。”

雅安项目明确公益态度

2011年底刚加入益心益意,吉曙光更多的是兼职在做,2012年益心益意和壹基金建立江西的民间救灾小组网络,2013年发生了雅安地震,从当年的五月份到年底,吉曙光被借调到雅安做壹基金的儿童服务站的站点管理工作。 


走访上里镇共和希望小学
 
儿童服务站主要针对经历地震后的儿童。灾后学校恢复需要一段时间,家长忙于做重建工作,这个时候儿童无人看管是很危险的,因此儿童服务站主要起到对儿童的保护作用。“我们对安全建设很严格,儿童来和走都要签到,年龄比较小的儿童我们建议家长陪同上下学,这个时候儿童服务站相当于庇护所。”
 
吉曙光在内的四人组成了项目管理小组,他们不是直接接触儿童,而是支持民间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组织。每个儿童服务站都要配备一些必要的器材和物质,吉曙光就物资的分配和站点人员做对接工作,同时定期为站点做一些培训和跟进服务。对于站点人员在给儿童上课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吉曙光在访点的过程中会和他们不断的交流,给到一些可能的建议,“其实我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不断学习的,因为我之前也没有很多经验,从实践当中我开始知道什么是项目管理,过程是怎么样的,中间需要什么,都有哪些东西组成。”
 
吉曙光不太鼓励服务站做儿童的课业辅导,在她看来,儿童服务站不同于学校,站点更多的还是给儿童带去素质教育。儿童服务站会根据当地的特色去开展课程,定期搞一些活动,以游戏的方式,丰富儿童的生活,缓解灾后儿童负面的心理压力,提升儿童的自信心。吉曙光举例说到,比如有的站点在河边,站长对美术很感兴趣,就带儿童到河边捡石头做石头画。另外服务站会有一些减防灾的教育贯彻其中,比如灾害如何预防,地震来临第一时间应该怎么办等,提高孩子的应急能力。
 
当年的六一儿童节,吉曙光及其团队协助服务站帮助当地的孩子组织了一场趣味运动会,因为物资提前两三天才到齐,所以配备物资,和各个站站长商定具体的活动方案,时间很赶。“我们觉得那个时间点可以有这样一场活动让儿童参与进去,让儿童展现特长,获得成就感,”在活动当天吉曙光到不同的站点去做现场跟进,“虽然准备仓促,但是效果很不错,孩子们都很享受这个过程,积极地参与进去。”
 
雅安地震让吉曙光对救灾的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之前的她很讨厌救灾,曾经简单的认为救灾就是简单的给钱给物。在雅安的一年,吉曙光学习到灾害管理是一个很大的领域,灾前要做预防灾害发生的工作,灾害过程中有紧急救援时期,灾后有重建时期、过渡安置阶段,整个过程需要协调一致。
 
从雅安回来,吉曙光开始在益心益意做全职工作,同时她也是益心益意的第一个全职人员。

陪伴公益组织一步步成长

益心益意的定位是支持型机构,致力于为江西省的公益组织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促进江西公益组织与基金会、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挖掘和培养当地公益人,引进公益资源注入江西,为省外的公益组织在江西开展工作提供咨询和支持。 
 
参加爱温暖活动
 
在吉曙光看来,在做公益过程中和服务对象的接触与沟通,其实也是自己在反思的双向过程。反艾滋病歧视项目是吉曙光加入益心益意后全程跟进的第一个项目,合作的组织是江西爱温暖家园,组织发起人刘九龙是农村出身在外打工的青年,作为艾滋病感染者,曾经自杀过,后来被志愿者救了回来,想要为感染者做更多的服务,避免感染者像他当年那样,茫然不知所措。
 
刚开始接触艾滋病反歧视项目,吉曙光团队主要是给予小额资助,提供刘九龙基本的生活补贴,帮助他重新筹划爱温暖家园的建设。作为为艾滋病感染者服务的机构,爱温暖会帮助家庭比较贫困的艾滋病感染者包括家属去确诊,舒解心理压力,如果感染者没有钱住宿就可以住在那里。这个过程中,吉曙光协助他一起营造爱温暖空间。除此之外,益心益意会给刘九龙技术和人力的支持,比如协助他做文案,协助他各个城市合作小组的联络,以及帮助他解决整个过程中财务上的问题,一步步地陪伴他做起来。
 
团队搭建是爱温暖家园发展中很关键的一环。之前刘九龙是个人行动者,吉曙光团队协助他找到合适的团队成员和志愿者之后,很多事情可以有商量,有分工,他可以放手去做很多事情。现在吉曙光正在帮助刘九龙团队注册,使其有一个合法的身份,向更职业化和专业化迈进,为艾滋病感染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与动物保护协会伙伴交流
 
2014年,益心益意与和平台合作在江西开展小额资助项目,吉曙光成为对接项目的“和伙人”。在进行小额资助上,吉曙光认为找对资助对象的真实问题和需求是关键。比如,她在支持当地一个动物保护协会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当时面临的真正问题是缺少一个专职人员把志愿者调动起来,因此支持了该协会一个人第一年全年的工资,找到了负责人。负责人来了以后协会有了质的飞跃和成长。现在协会负责人已经筹到了第二年的费用,无论是项目开支还是人员开支,组织一年的发展比之前三四年发展速度都要快,目前吉曙光及其团队已经不需要对其投入太多的支持,更多变成退居幕后的陪伴。
 
现在的吉曙光回过头看刚开始的那段时期,一个人全职负责组织的工作,那个过程似乎是必然而且相对比较顺的。吉曙光也会想自己曾经有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学历,会有小小的挫败感,想过要放弃,“但是现在看来,那些对自己所谓的固化的期待,或者说放不下身段已经完全不存在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找到自身的成长,然后也能有自身的存在感和价值感的体现,我觉得还挺好的。”

30岁的年纪,20岁的心态

“其实我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很奇葩的人,很喜欢奇葩的事情”,吉曙光在研究生时期选择了宗教学专业,宗教学是一个冷门的专业,也是一个边缘的学科,曾经吉曙光对终极问题很感兴趣,现在的她是一个佛教徒。
 
与伙伴在一起
 
但是吉曙光似乎又完全摆脱了传统教徒的刻板印象,她喜欢看小说、养宠物、看电影、玩游戏,甚至无比骄傲的宣称自己的某款游戏已经玩到400多关了。她热爱自己的生活,不会把微博、微信这种个人的空间完全做公益,她笑称那样太疯狂了,“我不能做到生活和工作都是公益,还是需要一些情趣的东西,种种植物,养养猫之类的,我可以不断地去寻找一些生活的乐趣。”
 
她笑谈自己的人生有时候会有点错位的感觉,“在最应该奋斗的年纪,20岁左右,我到了一个最让人享受的地方和专业,四川是一个安逸的地方,很容易消磨斗志,其实让我觉得有点错位,现在我30多岁,我觉得现在的我是30岁的年纪,20多岁的心态。”听着她爽朗的笑声,我觉得这不完全是开玩笑。
 
吉曙光不会去预测未来的发展,她相信一点,现在的每一步努力,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未来的美好的状况做准备,“但是那个时候是什么样子,对于我也不是那么重要,我们想要世界变得更好,但是更好是多好,我觉得我们不能预测,也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