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到底要营造什么?︱【你好社区】词典

【你好社区】词典
 与您分享社区新生活的关键词
2014年正荣公益基金会组织合作伙伴一行16人前往台湾进行以社区营造为主题的公益游学。八天的台湾社造之行,有一个词让我们印象深刻——小确幸,意为生活中微小而实在的幸福。台湾人民那种祥和、安定、温暖的生活态度让我们很是难忘:

 


正荣公益台湾游学


在桃米村住民宿时,看到房间墙壁上很贴心的手绘告诉你出门哪里有好吃、好玩的;在无米乐参观结束后,农民大叔放在冰桶中准备好的解暑酸奶;在淡水老街听着年逾七旬的老者饱含热爱的志愿讲解着自己历经半辈子的老街变迁;在永和社大吃着社大人自己在社区厨房里做的简餐,安心、放心。
 
小确幸基于慢生活,基于一种安全、信任的社区氛围,基于社区内和谐、互助的邻里关系,而这些从容、安心、温暖和信任正是当今国内大部分城市社区所缺的。

 


插画(潘文一/绘)


那么,让我们回到一个本质性的问题,社区营造,尤其是本土社区营造到底要营造什么呢?

首先,要营造人与土地的关系

当我们的孩子不因从小住在高层住宅而看不懂植物的生长、不了解自然生长的规律时;当我们能够吃到自己或者邻居在阳台、花园、甚至是社区内被踩荒的畸零地种出的不施农药化肥的可以信赖的蔬菜时;当我们的厨余等垃圾不是被扔进垃圾桶后焚烧、填埋,而是能够回归土地,成为土壤时——那便是小确幸。



在台湾南澳自然田开始人文实践


其次,营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当我们身处一个社区时,首先感受到的是来自它的包容和善意,而非对你身份和目的的双重怀疑时;当我们出差,可以不必把狗狗送到城市另一端的朋友处寄养,而仅仅是托付邻居,便能得到安心的照顾时;当我们还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而不被爱心人士“肆意关心”,我们的私人空间能够得到足够的尊重时——那就是小确幸。



台湾淡水社区在地讲解员

总之,我们要营造新的生活方式和氛围
 

如何衡量“小确幸”的社区营造呢?我的答案是——当你置身其中,会油然地想:如果我的社区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情该有多好!



台湾桃米村一角

Q&A
Q:可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理解中“社区营造”的概念?
A:社区营造是居民通过持续的集体行动力,整合社区资源针对性地解决社区生活议题,从而逐渐形成有个性的社区文化的过程。
 
Q:你认为在“社区营造”中最重要的力量是什么?
A:社区居民,或者说自下而上的发自于社区的集体行动力。
 
Q:可否用一个案例,简要阐述可以怎样营造人与土地的关系?
A:城市社区在地域上是远离土地、远离自然的,我们也就越来越难以获取自然给予的智慧和能量。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顺畅的渠道让社区的人和孩子认识环境认识自然,跟社区产生联结,更爱自己的社区,从而也更有动力来营造社区。正荣的社区农园就是这样的项目。通过与自然教育组织合作,以社区植物认知活动帮助孩子和家长认识自己的社区环境,将自然教育、社区环境教育融合进社区农园,让家庭参与社区环境的改造的同时也获得大自然的馈赠,进而打造绿色社区。
 
Q:可否用一个案例,简要阐述可以怎样营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A:社区空间和集体行动是营造社区信任的两个关键词。社区空间承载社区活动也是居民互动交流的重要场所,此外还承担了休闲、娱乐甚至交换互助的功能。而辅之以集体行动,让原本陌生的邻里互动起来互助起来。南京的翠竹园社区通过发动居民成立合唱队、踢踏舞队、功夫扇队、花球队、太极拳队、篮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网球俱乐部等十多支有特色的兴趣队伍,让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居民拧成一股绳,形成了新的社区文化。
 
Q:每个社区情况都不同,经验可以学习,但是模式很难复制,你怎么看?
A:是的,可以说每个社区的营造之路都是要自己走出来的。社区面临的问题不同,资源不同,居民特点不同,都使得营造之路无法直接复制,也正是如此,社区营造才会逐渐产生属于本社区的有个性的文化。但是社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很重要,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正荣一直在大力推社区营造沙龙,正是一个基于行动的交流平台,既总结经验,又注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