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和公益:人心是推进公益的核心杠杆丨【和平台】合伙人

“财力和物力不是我们的优势,但我们有人力,能利用小的资源作为杠杆,激发人内心向善的种子,让项目动起来。”美和公益创始人林炉生说。

2016年5月3日,福州市美和公益服务中心正式注册成立,但这个初创的公益服务组织背后却是积淀了创始人林炉生十多年的公益经验,有着开阔的公益视野和踏实的公益运作基础,这些都为美和公益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



返乡做公益

林炉生,是美和公益发起人和运营负责人,同时也是正荣基金会理事、福州市青年创业促进会副秘书长。这些身份都意味着他在家乡福建的公益事业有了系统的尝试和起步。而这些都开始于林炉生在2014年作出的一个决定——返乡做公益。2014年之前,林炉生已是两个北京机构(农民之子、燕山学堂)的负责人,同时也是银杏伙伴之一,在他公益事业稳步发展的时候,恰巧在2013年,正荣基金会成立,林炉生受邀担任理事,在外多年的他开始思考要为家乡做一些事,于是他决定完全放下之前的公益工作,回到福建发展。最开始,接受正荣基金会的委托,承担正荣微公益的一个项目,负责推动福建地区的初创期公益组织发展,2015年,项目发展成福建·和平台,在这两年的公益尝试和积淀基础上,2016年林炉生便正式注册了美和公益。

 



“我14年回到福建,整个社会资源网络基本是没有的,顶多就是一些以前的同学关系,所以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积累些资源,这些到位的话会大大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能,”林炉生谈到自己刚回福建创业的经历时,认为相比北上广那些大城市,二三线城市仍然是半熟人社会,介于乡村和大城市之间,它的网络既不像乡村那样熟透,也不像大城市那样陌生。“我们要有意识在这个社会网络上去做耕耘,如果挖掘不强,高度依赖外部资源,返回二三线城市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老家那边花了很多心血去开拓在地资源。”当问到如何去处理这样的资源关系时,林炉生介绍,“这里说起来容易也不容易,对我来讲,熟人社会有两面性,如果你做的事情比较另类出格的话,张力是很大的,但一旦能量够强,熟人社会的那股能量就会反过来支持你,这个是共同的规律。所以做NGO的一样面临建立社会资源网络的问题,这个临界点每个人要自己把握,而这两年的资源开拓和自发项目尝试经验便是我创办美和公益的一个契机。”



 

美和公益诞生于返乡后的第三年,在筹划创立美和公益之前,林炉生在福建做着多种公益项目尝试和业务探索,与福建的很多社会组织交流、合作,为的便是通过合作一方面能加强对福建地区公益环境的认知和了解,另一方面尽力去打开福建本土的社会资源。他还曾自己发起过两个项目——九龙江卫士与好厝边土楼修缮项目,这也为林炉生后续创办社会组织结构积累了经验基础。“这两个项目进展都还不错,条件比较成熟加上家人的认可和支持,时机也就成熟了,所以第三年我就选择把项目转向成机构去发展了。”

 

公益与宗族宗亲慈善相结合

 

返乡的这将近三年的时间,林炉生依托福建·和平台,开发了五个项目,其中三个已经能独立筹款。他和福建担当者做了一个小额教师基金,和海都社工合作了一个社区微公益项目,和福州青创会合作开发了一个公益创业项目;同时,还跟福建省的两家平台性质的环保机构——省环协和团省委下面的青少年环保中心合作了两个环保项目,在此基础上,推动了九龙江水域保护的项目,并获得了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的小额资助。此外,他个人在家乡还发起了好厝边计计划。林炉生认为这些推动福建地区公益行业发展的项目尝试,应在各个领域较成熟的机构中寻求合作,“尽管个人有理念,有思路,也有一些资源,但单靠自己,还是做不起来的,所以应积极寻求合作,用这些机构现有的东西——骨架,把我的东西——血液,注入到骨架中去,能够产生互补效果。”林炉生认为公益组织要寻找关键的合作伙伴,不要蒙着头只是做自己的,重点是要推动区域行业发展。




整体上看,中国的公益行业发育程度比较初期,但福建地区公益行业的发展有其特性。林炉生介绍:“由于福建的人文历史特点,华侨众多,很多人也在外做生意,他们对福建家乡都有着很深的情怀,比如创办厦门大学的陈嘉庚先生,这种回报家乡的传统一直还在延续着。所以我们应充分结合这样的资源来做公益,但目前很多形式还比较传统的,比如出钱修个路或者盖楼、建老人院等,但整体上来看福建乡村基础设施是比较完善的,乡村发展项目中,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是钱这一单一资源达不到的。我们应紧抓福建公益行业区域特点,充分利用宗族宗亲慈善,授人以渔,我们要更致力于开发乡村自我改变的能力,这是公益要追求的更高的阶段吧。”而重视人内心的自我改变,正是美和公益“美而不言,和而不同”的机构理念中的一部分。

 

人心是推进公益的核心杠杆

 

美而不言,和而不同”是美和公益的组织理念。“它对外致力于推动初创组织发展,积极寻求合作,不张扬地默默地去做事情,对内倡导丰富多元的公益理解与尝试,注重内在交流与改变,就像一座原始森林,有百年参天大树也有 灌木、小草、微生物 和寄生植物 ,应构建一个欣欣向荣的生态系统,这在组织初创阶段非常重要。”在林炉生的表述中,这种向内与向外价值观并重合一的主张实则也得益于他的内观禅修体验。

 

美和公益的使命是助力社会建设。林炉生认为:“社会建设的行为主体是社会组织及社会公众,不会是政府和商业组织,政府起引导支持作用,而商业组织以盈利为原动力,社会建设的行为主体不可能是它。”近几年,无论是政府、商业领域还是高校教育领域都在推进公益行业的发展 ,学界成立慈善公益研究院,BAT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基金会,很多企业和企业家在公益方面都投入了较多的时间、金钱与精力。他认为这种大趋势的背后是国家发展的需求,过去三十年,国家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和商业组织,经济建设硕果累累,但取得巨大成果之余,也存在了大量比较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很多专业的公益社会组织和大量社会公众来一起解决。

 

林炉生计划美和公益未来的核心业务主要分为三部分:公益孵化、公益咨询、社企投资。但说到目前的起步阶段,林炉生认为从资源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三方面来说,这三方面资源应适时调用,把握关键,财力物力有时候并不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

 



“拿出财力和物力不是我们现在的优势,但能利用小的资源作为杠杆,激发人内心向善的种子,让乡村社区动起来,这就特别好。像好厝边土楼修缮计划,只投入了一笔小资金,却动员了本土的众多力量,因为我们触动了村民们的内心,同时将在外做生意的人与村民们的心联结了起来。这些人看到毕业大学生返乡志愿做土楼修缮,又积极真诚地和他们互动,他们的心会被打开,他们会被触动,会想为家乡的改变出一份力,这个改变是不得了的。人心的改变是最有价值的,每个人向善的种子被激发,这便是我们做公益最乐于见到的结果。”林炉生谈到这点,略显激动,他认为公益操作的手法和策略很重要,“同样的项目如果直接砸个一百万来做,但村民们自己内心要改变的种子可能会被磨灭,他们可能会想说你有钱你能捐这么多,我没钱我就只能坐在这里要钱。”

 

厚积才能薄发

 

谈到接下来的项目规划和进度时,林炉生答道:“目前以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为主,公益孵化和公益咨询正在尝试阶段,最近与国家级创客空间‘优空间’结成战略合作,共同支持了其他3家公益组织的注册成立和初期发展。”优空间为美和公益及其他三家初级组织机构提供场地,作为商业组织为公益创业提供软体支持,美和公益则提供公益经验方面的支持。对林炉生来说,项目运作经验尚可,但没法养团队是个棘手的问题,“目前掌握资源相对较少,美和公益组织化团队化稍微有些困难,没法养团队,但这种机构不好向大众筹款,不比项目筹款,比如土楼修缮,公众比较容易理解,就愿意捐款,而这种背后机构支持一般公众看不到直接结果,自身属性决定筹款模式不是那么简单的。”但林炉生却也不太着急,他认为资源快,就进程快点,资源慢,就放缓;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对美和公益当然重要,但也急不得,重在切实推进项目进程上。

 

虽然美和公益才刚刚起步,但凭着林炉生这十多年坚实的经验积淀,回乡后的多种公益尝试及大量资源的可积累空间,在未来的福建区域公益行业发展中,美和公益必是重要推手之一,这一切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