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益和:做草根公益组织的服务者丨【和平台】合伙人

蒋倩在安徽公益圈里俨然是个“头儿”,人称“蒋老师”。她一手创办的“安徽益和公益服务中心”专注于为安徽公益机构提供资源链接和能力建设支持,在当地小有名气。如何发挥好支持公益组织的作用,让安徽的公益事业繁荣发展,真正改善帮助的弱势群体的生活?这是益和一路走来跌跌撞撞的摸索,也是益和的追求的最终目的。
 
摸索期:益和初创,寻找定位
 安徽益和公益服务中心的创办对蒋倩来说似乎是偶然,但也是一种命中注定的必然。而服务公益组织的定位确实她一步步摸索出来的,原本,她只是单纯地想为弱势群体做点事。
 
2006年,蒋倩在天涯社区发起去合肥孤儿院探访的活动,得到热心网友的积极响应。于是,他们一周去一次,变成了常规活动,这群志同道合的人组建了“太阳伞儿童志愿服务队”。渐渐地,“太阳伞”活动不局限于捐钱送物的关爱,转向了更加丰富的服务。例如,为0-3岁的孤残儿童提供矫正专项资金,帮孩子们策划晚会,带孩子们去动物园、海洋馆、植物园等;通过四川春苗助学网,资助了100多个农村贫困孩子;还组织大学生到乡村支教。这几番尝试,让“门外汉”蒋倩渐渐找到了做公益的感觉,也成为太阳伞的主要负责人。


“太阳伞”活动中的孩子们
 
到2009年,由于政府加大福利院支持力度、乡村支教实际帮助有限等各种原因,“太阳伞”的活动难以开展下去,但一路走来,蒋倩心里的公益种子已经发芽。就在蒋倩迷茫时,她以机构负责人的身份参与了一场培训,公益生涯也因此发生了转向。
 
2009年3月,资深环保机构安徽绿满江淮环境发展中心在广州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ICS)等的支持下,组织当地民间公益机构负责人进行培训。蒋倩就在这里认识了负责张罗培训的陆非和实习生熊琼、善乐会的张芳芳、讲师曲栋和朱健刚,也遇见了一群安徽民间公益组织的小伙伴。
 
2010年,熊琼、蒋倩在ICS和绿满江淮的支持下,申请到了世界银行和千禾基金会的资助,开始“不知天高地厚”地运作一个“能力建设”项目,协助当地公益组织成长,以此联结各方,打破行业壁垒,让当地的公益氛围热络起来。之后,张芳芳的加入开始了益和的“娘子军三人行”。
 
“一开始我们搞论坛、沙龙,请了全国各地的资深达人和学者到安徽开讲座,组织简单的志愿者培训,还去安徽各地做拜访。比如去了南塘村看乡建,请梁晓燕老师来讲对公益的思与行。为了提升自身技能,我们也到处去学习。可以说,2011年以前,我们都很迷茫,算是蛰伏期。”蒋倩说。



安徽益和第一届理事会成立照片
 
2011年起,有关开放民间组织注册的利好消息传来,蒋倩决定推动益和朝专业组织发展。8月中旬,益和在安徽省民政厅注册成功,并组织了第一届安徽民间公益组织年会,初露头角,正式进入发展的阶段。
 
服务公益:做公益机构支持平台
 2012年,益和争取到了乐施会的支持,正式开始了安徽地区民间公益组织能力成长项目。也从乐施会学到了工作策略,逐渐明确了“做接地气的事”的定位。
 

“安徽的公益组织种类很多,有政府催生的社会机构、有向专业发展的社会组织、有自娱自乐的志愿者组织、以及很多从社区社群里孕育出来的自组织,后者往往是最有生命力、最坚决、最接地气的。”2014年,她进一步把目光锁定在服务有困难或边缘群体的自组织上。与正荣基金会、敦和基金会联合发起“安徽·正荣微公益”(后更名为“安徽·和平台”,南都公益基金会亦参与资助)项目,关注为困难和边缘群体提供服务的民间公益组织、自组织及个人,并为其提供资金、培训督导和能力建设等多方面支持。


安徽·和平台资助的安徽公益组织传播能力建设培训
 
从受助名单就可以看出其定位,安徽青艾健康咨询服务中心和阜阳大申庄农家女书社,一直致力于扎根性少数社群和农村妇女;合肥市庐阳区同行身心障碍者发展中心,其团队成员有一半以上是肢残人士;服务于身心障碍儿童的阜阳市人和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其创始人本身就是脑瘫人士。
 
益和目前主要做的是为初创期∕萌芽期公益机构提供小额资助、能力建设服务、一对一辅导以及搭建公益机构与基金会之间的资源链接,同时开展公益行业政策调研,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举个例子,在宁国义工联合会的“怡养家园”和“安徽·和平台宁国义工儿童安全性教育”项目中,益和作为支持机构参与,负责审定项目文案,对接基金会,协助项目在众筹平台上线,在项目推广和宣传上提供帮助,同时提供技术信息、配捐和资金拨付等支持。此外,益和也协助宁国义工联合会与其他资助型基金会的对接与合作,增强其与基金会合作的能力,同时增加运营资本。


安徽•和平台宁国义工儿童安全性教育项目课堂教学
 
“我们还意识到了,除了‘下扎根’,还需要‘上传递’。2015年5月,我们进行了安徽皖南地区民间公益组织调研和走访,开始有意地为政府提供调研报告和决策参考,传递民间的声音。”上通下达又是益和的一项新职能。
 
在谈支持型机构的地位时,蒋倩说:我们的初衷是促进安徽民间公益组织有更多的交流、合作、相互融合和能力提升。五年来,由于做平台的关系,我们接触到更多信息和资源,有更多机会站在“讲台”上,掌握更多话语权,被各种“老师”“领导”的头衔加封,在安徽公益区域,益和俨然是“带头组织”。这使得我们必须更警惕,保持清醒,认清自身的定位和使命、目标,不要被外界的声音冲昏头脑。
 
攻坚克难:道阻且跻,仍要向前
 “益和作为支持型机构来说,我们一度非常缺资源,基金会很少资助,也很难争取公众的认同,政府和企业资源也不足,自身影响力又很有限。我们从几万元白手起家,到2013年,国内资源情况才开始好转。例如,正荣微公益发展成和平台,拥有更多资源,也给予像益和这样的区域性支持机构更多支持。壹基金、南都公益基金会、爱佑慈善基金会等都纷纷开始关注支持型机构、枢纽型组织。这无疑是福音、是机会,也是更大的挑战。”蒋倩说。


安徽益和创始人蒋倩
 
“很多人对益和的印象是推动和支持安徽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其实,不是所有的民间组织都是益和的服务对象。由于目前注册的放开、政府扶持政策的出台,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情况越来越复杂。益和本着‘多元平等、尊重接纳、开放共享、独立创新,给草根以力量,与草根共成长’的价值理念,对服务群体进行调研、分类,重点支持那些更急需支持的、可以支持的、价值观契合的民间公益组织。”
 
目前,合肥也出现了其他类型的支持性和孵化机构,也有人担心益和不能抵抗风险,在竞争中被淘汰。对于这点,蒋倩洒脱一笑“兵来将挡、水来土淹,风险也是机会。而且需求这么大,大家各有做法,策略不同,可合作、可相互监督促进。如果被淘汰,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且在目前的局势下,我坚信合作大于竞争,合作才能共同发展。”
 
“如果重新选择,我不会‘创办’益和,而会去做更接地气的服务困境儿童的公益行动,着眼一个社会问题的点,去寻求解决办法。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想做‘支持’、做‘平台’,反倒是能够把握困难群体需求,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组织越来越少了。”这是蒋倩看到的目前公益行业存在的问题。
 
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已经走到现在了,就要坚持做下去,并且做得更好”。所以,蒋倩也提到基于目前安徽公益行业生态的现状,益和有计划在安徽成立一家资助型基金会,聚集更多力量,通过资助安徽民间公益组织,促进公益生态更加良性发展。“这个目标不好实现,但是道路从来都是这么‘闯出来’的,从来没有现成的条件等着我们,没有条件,那就创造条件。”她看起来异常笃定。
 
张蒙2015年4月入职益和,现在负责安徽·和平台项目的执行。在益和扶持过的公益组织中,她印象最深的是“合肥庐阳区同行身心障碍者发展中心”,这是一家服务于残障群体的草根自组织。
 
“益和从2014年开始支持同行,负责人皮姐自身也是一名残障人士,致力于倡导无障碍环境,让身心障碍者平等、有尊严地参与社会活动。皮姐从最初不敢上台讲话到现在可以独自外出培训,从写不好项目书到现在可以独立完成项目申请和筹款,从最初的一个人到现在的一个团队等,因为在这一路中不断变化与成长,同行的变化带给残障群体新的开始。也许这就是益和吸引张蒙的地方,这种可贵的变化,也正是公益的意义所在。益和团队是一个充满热情与活力的团队,与这群人在一起,公益可以越做越好,越走越远,也是张蒙坚持下去的理由。



安徽益和团队照
 
现在的益和有8个全职员工,入行9年来,蒋倩身边的伙伴换了一拨又一拨。每次调整都有阵痛,意见不合,大家也会争得面红耳赤。“要承认,不是所有伙伴都能走到最后。大浪淘沙过后,最终依然选择留下的人,往往是最坚定也最合适的那一个。”她在说别人,也像在说自己。
 
“从太阳伞到益和,当年源于理想主义,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初生牛犊不怕虎,即使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还是跌跌撞撞走到现在。看似风光无限,其中滋味,也只有自己最明了。不管怎样,我希望自己更踏实,也希望我们的团队更脚踏实地,在当下和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这是蒋倩对自己公益生涯的一点概括,也是益和未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