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一绿学院:中国草根环保组织的天使投资人︱【和平台】合伙人

合一绿学院发起人吴昊亮将自家机构类比为一个投资机构,或一个咨询公司,但与商业机构不同的是,在合一绿学院,钱只是投向公益组织,是为了更美好的环境,而非赚取利润。

 

合一绿学院将环保组织发展过程分为萌芽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时期,其中成熟期组织团队稳定、专业,业务模式、产品清晰,机构资源丰富,不在合一绿学院的服务对象之内;而从最初的萌芽期组织,到业务清晰度、团队稳定性各有或缺的成长期环保组织,都是合一绿学院的目标客户,吴昊亮自嘲“有点贪心。”

 

厚积而薄发
 合一绿学院两位创始人,吴昊亮和祝丽华,都是在环保领域浸泡多年。
 

吴昊亮在大学时代开始接触环保社团,并联合南京多家高校环保社团,成立南京绿石环境行动网络。现在的绿石经过16年,已经成长为正式注册的社会化非营利组织。尚是一个读研究生的年轻人时,吴昊亮结缘一家国际环保组织——全球绿色资助基金(GGF),成为基金的志愿者,开始寻找、辅导和支持青年环保组织,开启了自己的环境资助之路。


高校社团交流活动


GGF成立于美国,其工作内容即是如天使创投基金一般,运用小额拨款,资助发展中国家草根环保组织成长,资助对象由具有丰富环保公益经验本地专家如中国专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推荐,GGF实施资助,其后顾问们会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辅导受资助的伙伴。
 
“不能总是指望着用地球另一端的钱来保护中国环境。”在经历很多年许多环保公益资金来自于国外之后,从国内筹集资金来保护中国的环境,是吴昊亮发起建立合一绿学院的初衷之一,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合一绿学院的成立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在吴昊亮和祝丽华看来,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解决温饱”的阶段,环保组织的成立和相关环保教育多由“精英”承担,如1994年成立的自然之友,其创会会长梁从诫先生即是名门之后,是全国政协委员。而现在,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环境状况却反而面临更大的挑战,开始影响到每个普通人,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生存质量问题,资源方也同时越来越愿意关注环保领域,越来越多的非精英的普通人开始参与进来,服务中国的环境公益事业。


小额资助活动-兰州理工大学开展环境宣传


和很多在既往十年的环保公益经历时结识的专家们一起努力,合一绿学院在2014年正式成立。合一绿学院借鉴国际国内组织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凭借团队对环境组织支持培育的深刻专业的理解,使得筹集到的资助方资金得到最大效率的利用,以支持中国草根环保组织成长,希望这些草根组织,能够有更强的能力有效应对和解决环境问题。
 
虽然不在创始工作团队当中,但祝丽华一直关注合一绿学院的筹备和成立,也参与了合一绿学院一些前期项目的合作意向洽谈。
 
加入合一绿学院之前,祝丽华有长达20年经历一直在企业工作,最初接触公益,是担任“福特汽车环保奖”中国项目负责人,从奖项在中国区的最初设计到总结评选,祝丽华一直参与了六年六届奖项的运作。在项目过程中,祝丽华在全国各地和环保组织接触,掌握了许多中国环保公益的一手资料。也是在此间,祝丽华认识了当时作为南京绿石负责人的吴昊亮,此后,两人的联系从未间断。


小额资助活动-安康环保公益协会在培训民间河长


在为福特汽车环保奖奔走时,祝丽华一直是以资助者的角度与环保组织接触,这样的视角,让祝丽华能够看到不同成长阶段的环保组织,在人才、能力、资源等方面的困难,以及可能的成长空间。在对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进行考量后,并没有环保组织一线工作经验的祝丽华,决定继续以资助者的身份,参与到合一绿学院,专心致力于环保公益行业发展支持,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在过程中发现环保是个值得去做的事情,也被环保人工作的付出奉献所感动,所以(投身环保)是受这帮人的感召吧。”对环保有着执着心意的祝丽华,2015年3月最终选择离开人所羡慕的世界500强职位,成为合一绿学院联合创始人。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环保领域浸泡多年,“行了万里路”的吴昊亮和祝丽华,凭借多年累积的经验,顺利打开局面,与和平台、阿拉善SEE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南都基金会等在行业有影响力的资源方建立了项目合作关系。“尽管我们成立并非很久,但感觉在人员、能力、资源等方面都有比较扎实的基础,可以说是厚积薄发吧。”祝丽华说。

 
与这些基金会的合作,打造的项目会关注到不同阶段的环保组织的培育,如“成蹊·和平台”会更偏向于萌芽期组织,成蹊计划则致力培育初创期的组织,劲草同行更关注成长期组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除了资金的支持,有经验者的陪伴成长,对发展中的环保组织也至关重要,而合一绿学院会针对不同的组织特性,为资助对象提供导师团队。早期合一绿学院的专家库成员许多是环保公益行业内的专家,他们在环保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对草根环保组织了解较多,同时也愿意帮助草根环保组织成长。后期专家库增添了新的专家资源,其中包括有环境领域的研究者、技术专家,还有在管理、传播方面有所专长的专家,并有越来越多的商界跨界专家开始参与进来。
 
进入合一绿学院资助项目的环保组织,按照发展阶段、议题等不同特性,被分入不同的学习网络中——一般是一个或多个微信群。在学习网络中,环保组织的负责人或工作人员可以与其他环保组织的伙伴建立联系,交流沟通。同时,合一绿学院按一定频次如每月邀请专家到学习网络中,对成员们进行培训,既有环境技术培训,也有组织发展培训,成员间的相互学习分享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青新伙伴培训营-“培训者培训”


对未来能参与到环保的青年人才的培养,也是合一绿学院极为重视的事情。除了线上学习网络,线下的环保青年领袖成长计划培训营成为重要一环,即“成蹊·青新伙伴培训营”。青新伙伴培训营主要面对关注环保公益、积极参加环保活动的大学生,以及新加入环保组织的社会新鲜人,合一绿学院希望通过有经验导师的集中培训,提高这些“环保新青年”的项目创新能力。同时,合一绿学院希望营中的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在回到学校后,再通过培训,反馈给更多关注环保的小伙伴。

 
“青新伙伴的培训,教会了我们怎么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怎样去创造,怎样去发现自己的潜力。”江西财经大学的周辉在2015培训营后的感想中写道。周辉在2015年3月获得合一绿学院的和平台小额资助,对鄱阳湖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研究,并在同年8月和11月参加了青新伙伴位于成都、南京的两场培训。


成蹊·青新伙伴参加毕业典礼以及首届环保组织联合招聘


两场培训的主题分别为“培训者培训(TTT)”和“设计思维培训(DT)”。TTT教育学员从需求出发,通过前期资料搜集、访谈等,了解被培训者的知识需求,并根据需求设计培训内容,同时学习不同的演讲技巧,以配合培训需求。TTT结束后,项目还要求学员回到自身所属社团、学校,学以致用,筹划一场培训。而DT则是着重培训学员的项目设计能力,培训过程中,导师会不断挑战学员的思维,引导学员深入思考环境问题的根源,以及自己能作出的贡献,以设计出“能力与问题适配”的环保行动。
 
据祝丽华介绍,青新伙伴的培训更多的意义在于培养人。青新伙伴营学员多为高校社团负责人,他们需要给社团中的伙伴提供培训,引导他们深入环保领域。社团的议题选择,行动方案,很多时候也是由他们来决定,而TTT和DT正是针对这两方面的需求,希望将学员培养成有能力培训并领导团队成员的负责人。未来,在他们正式投身环保事业时,这些能力也能让他们少走弯路。同时,通过青新伙伴,增加他们与同类伙伴的接触,为环保领域培养更多种子型人才。


培训后学员获得证书


从萌发到茁壮成长
得到了小额资助后,周辉和一帮志愿者开始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同时选择了几个污染比较严重的地点作为调研地。经过调研,周辉团队摸清了鄱阳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性,将调研成果提交政府职能部门。周辉认为合一绿学院这种的培育支持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不仅仅仅是支持团队去做一次调研,同时还让他对环保领域、对NGO有更充分的认识,也让他感受到,能在公益领域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一件乐事,“如果没有合一绿学院,就不会有接下来的故事了。”


小额资助活动-中南林绿源协会项目进行现场测水


周辉的鄱阳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得到了小额资助才得以实施,而这样的资助,在合一绿学院被称为“种子资助”,是成蹊·和平台的主要资助方式,面对高校学生社团和萌芽期环保组织。作为种子资助,成蹊·和平台额度小,灵活度高,并且在资金的使用上有较高的自由度,适合萌芽期组织完成小型活动和团队建设。“我们在与和平台资助组织谈项目的时候,也尽量给他们自主权,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来用这笔资助。”祝丽华认为,和平台的资助金起到了撬动资源的作用。


周辉-鄱阳湖调研


合一绿学院的“资助+陪伴辅导”模式,目的是帮助草根环保组织突破成长瓶颈,进入新的阶段,以更高的效率在环保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不同阶段,组织的生长模式会有所不同。据吴昊亮介绍,萌芽期组织和初创期组织,会是“做加法”,扩充团队,尝试多种议题业务,寻找更多的资助来源;而成长期组织,则更多地是“做减法”,去芜存菁,形成稳定团队,放弃无关的而保留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同时,资助来源进一步多样化,公众、政府、企业,都是可期的资源,从而实现可持续。
 
如果说成蹊·和平台资助的是幼苗,而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合作的成蹊计划面对的初创期组织,则一般已经有些初步的实践经验,有一个大致的成长轮廓。成蹊计划的发展目标,是希望将合适的初创期水保护组织发展成为有行动力的环保机构,进而这些组织能有机会对接大型基金会的重要议题型项目,如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的“清源行动”,也可以对接到与SEE基金会合作的“劲草同行”项目里接受成长期组织培育,这样可以形成形成一个较完整的陪伴成长流程,帮助环保领域的“种子们”,实现从萌发到茁壮成长的发展过程。
 
同时,合一绿学院也希望通过这些大量培育实践尝试,找到环保组织成长的规律,做出一个适合初创期环保组织的“创投模型”。
 
成立两年,合一绿学院发展迅速,到2015年,合一绿学院参与管理的环境资助规模已经有约四五百万,在不同环境议题领域培育了很多环保组织。为了支持到环保公益行业的发展,合一绿学院还建立中国环保组织数据库,在地图上标注了超过2000家环保组织的详细介绍和联络信息,公众可以按照所在地区去、议题等分类检索关注范围内的环保组织,并与他们取得联系。合一绿学院计划基于这个数据库,开展对环保公益组织的行业发展研究和行动案例研究,目前已经完成了水保护组织、海洋保护类组织、垃圾管理类组织的研究报告。

 

环保组织招聘会现场,学员与环保组织沟通交流


对于未来的发展,吴昊亮介绍称,在专业咨询机构的协作下,合一绿学院作了初步的战略选择,将把重心放到环境健康、自然保育和绿色社区三个议题,在利用核心专业能力吸引行业内资源之外,发展更多行业外资源合作,“希望凭借我们的专业能力,吸引更多有志于投资环保公益,但对草根组织的执行能力仍有顾虑的外界资源,打消他们的疑虑,把他们的资源吸引进来去有效用到环境保护领域。”吴昊亮说。
 
合一绿学院目前需要解决的困难是运营能力的提升。吴昊亮表示,合一绿学院的成员们都在环保领域耕耘多年,在草根环保组织培育支持的项目等核心业务能力有深厚的基础,但财务、人力资源以及传播等运营能力却无法与业务能力相匹配。这源于运营人才的缺乏,吴昊亮目前正与潜在的支持方接触,希望能够获得资源,为合一绿学院增设一名运营总监和一名品牌营销人员。“业务和运营是不能或缺的两条腿,运营能力不足导致核心业务人员不得不分心兼顾,这需要我们去突破,希望还是能够用两条腿走路。”吴昊亮说。
 
作为环保组织,合一绿学院的终极梦想是希望每个人都能认识到环境问题并行动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虽然面对挑战,但两位创始人都对环保公益充满热忱。“我觉得自己虽然有干不完的事,但觉得自己特兴奋”,祝丽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