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行动 | 有多少苦痛有我和你一起度过一起承受
志愿者暖心献唱歌曲《当我们一起走过》
9月10日,是第十八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主题是“共同努力,预防自杀”。
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对潜在自杀者进行早期干预尤为重要。能够公开讨论这一话题,是支持这一人群的第一步。一场主题略显沉重的直播,期望打破沉默的坚冰,帮助那些为自杀意念而苦恼的人。
上海市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联合正荣公益基金会发起70亿人,一个都不能少公益行动,在世界预防自杀日这天做了一件事,通过1小时的线上直播,聊了关于“生命”这个话题。我们一起关注世界上的某些角落,因自杀而消失的生命;一起关注默默承受着痛苦的自杀倾向群体。
关于青少年自杀的预防与干预、关于疫情下的心理健康防护,以及我们对于自杀、对于精神疾病的一些理解误区,在这一小时里,我们和专家认真地聊了。
点击观看直播完整视频
青少年自杀的预防与干预
何燕玲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青少年作为含苞待放的花朵,自杀最常见的原因首先是压力,对学生来讲主要是学习的压力。第二个主要原因是人际关系问题,包括和老师、同学的相处,包括不适应校园生活等。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也是致使青少年产生自杀念头的原因,常见的现象如青少年受父母离异、分居、争吵等影响,产生自杀念头的比例较大,另外还有如受亲人去世、考试挫折、校园霸凌等意外事件的影响,也是较多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
人际关系不可回避,遇上一些突发事件也是青少年不可选择的无奈。那么,预防青少年自杀我们可以做的是什么?就像大气压力,我们的身体能去调整适应它。以上三大类问题,持久性、突发性的压力,承受力足够强,就能扛得住压力。压死骆驼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一个个事件的累加,让心理承受不住了。如何增加心理的抵抗力是至关重要的。
给大家提出的一些建议:首先对于青少年本身,需要更多的学习。这里不是指课堂上的学习,而是更广泛的学习,比方在人际关系方面学习成人世界是如何与人交往的、那些社交能力很强的人碰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身边厉害的人是如何做到张弛有度保持学习高效的……
其次,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跟社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和联系,作为学生来讲有家庭、学校这两个重要的社会关系。贡献力量参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街道居委开展的活动等也是我们建立社会关系的渠道。这样的支持是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所在、价值体现。我们和这个社会有了情感上的链接、实质性的生活链接。这样的强烈社会纽带,你就不太会轻易抛弃这个社会,但如果和社会的连接断了,有的人可能就会轻易的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第三,父母对孩子要有一些挫折教育,锻炼孩子的心理韧性。所谓的挫折教育不是批评教育、做错事狠狠地骂孩子,而是当小孩失败、遇到困难时,帮助分析问题、汲取经验,教他学会处理事情,进而进步。不是和孩子说“你要努力,你要用功,你要坚强”,这样孩子是没有方向和途径的。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分析、补充、找资源,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今后碰到问题他就知道该如何解决。久而久之,孩子不止增长了经历,还树立了信心,心理抵抗力会大大增加。那么遇到事儿就不会动不动走投无路想一死了之,他知道我该怎么解决问题。
另外,在我们的教育当中,生命教育是有点欠缺的。我们的孩子认为选择都是等量齐观的,选择生还是死都是等量的选择,没有感受到生命之重。生命的选择是最后的选择,一旦选了放弃生命,其他的一切就都没有了。很多小孩和我说“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有些孩子说“我只是为我爸妈活着,不是为自己活着,因为父母为我付出很多,我现在死他们会很伤心,这要求我要活着,所以我活着。”这样的孩子随时随地会自杀,只要哪一天他觉得“我不必再为了父母活着了”或者等到了18岁,觉得独立了,就有权去死了……听来十分痛心,这在家庭生活中到底经历了什么,是什么让孩子认为活着是为了父母、父母又把孩子当成了什么、他是不是个独立的人格……这都是值得思考的。
在生命教育中,很简单的就是我们要面对生活中的美好,既是艺术、文学欣赏,也是对生命的欣赏和教育。这个不难,从孩子出生就可以开始做起,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是我们在遇到挫折、困难能抵抗住走下去的源泉。
疫情下的心理健康防护及心理危机干预
占归来 上海市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书记/主任医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精神卫生分会常委
自杀话题确实比较沉重,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在职业生涯中遇到很多案例也有很多感受。疫情期间和疫情的常态化严控中,有一些自杀事件发生,也有媒体关注和报道。但这不代表中国的自杀率很高,据权威数据,中国自杀率100000分之9.7,属于低自杀率国家的序列。包含媒体的报道、对精神卫生的重视和宣传、城镇化进程等原因,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由一个中等自杀率国家降到低自杀率国家序列。
这场疫情定义为全球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疫情之下其实我们每个人生活都受到了影响。
我们可能会出现哪些常见的心理现象以及如何维护呢?
第一个是因为生活受影响改变之后的不适应,疫情延续到现在8个月,不只是衣食住行,对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影响,比如我们现在到人多聚集的地方还需要戴口罩,会产生不适应;还有学习、工作的方式改变,依赖网络的程度比较高,导致效率和执行力上可能会受到影响;在社交上,减少了面对面的交流之后,也会带来影响。
第二个是睡眠问题。疫情期间有一部分群体,尤其是青少年,很多生活规律被打乱,导致睡眠不好,这也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第三,发生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后焦虑情绪比较多。有一些行业性的原因,比如有人失业、岗位调整、减薪等,可能都会给我们带来不确定;还有一些家庭因为孩子复学的问题,也会带来一些不确定。很多的担心、焦虑都会对特定的人群产生心理影响。另外抑郁性的情绪也比较常见,长时间的封闭性或半封闭性生活,比如一些学生在家里深居简出的生活容易产生悲伤、没有希望、没有动力等情绪。
面对这些常见的问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能做哪些调整,有几个建议。一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规律生活,科学饮食。比方很多年轻人在熬夜,国家卫健委的调查显示60%的00后、90后年轻人在熬夜,一边保温杯泡枸杞,一边享受着外卖的便捷;年轻女性白天工作压力大,一边敷着面膜一边熬夜追剧……生活规律打乱是对生活健康最大的不利。
第二,运动和锻炼必不可少。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每天半小时以上的有氧运动还是非常需要的。
第三,在日常中要增加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有些人喜欢看书、听音乐,都是简单有效的减压方法;也可以去学习正念、冥想这些不是太难的排解的方法;压力特别大时,找到一些宣泄的办法特别重要,比如去减压室、找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让压抑的情绪得到缓解。
在认知方面要发生改变,接受情绪。在重大的生活改变后产生很多情绪,不管是焦虑、抑郁,都是很正常的生物性反应,不要觉得是我们个人意志不够坚强、不够自信、能力不够,不要进行自我否定。另外,在个人适应上也要做一些适应改变,尤其在疫情防控中做一些接纳,不要一味排斥或拒绝。适当做一些自我评估、感受自己的一些改变和状态,不定时地做内心观测。
如果遇到危机事件对当事人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要帮助当事人度过混乱的状态,及时地干预和阻止,然后最大限度减小危机事件对当事人造成的影响。没受到过专业训练的条件下,首先要非常关注当事人生理方面的安全,包括衣食、温暖、水这些切实的帮助;让他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和鼓励,给他陪伴,让他减轻失望、绝望的情绪;再者,需要给他一些倾听,让他释放情绪的张力;然后,建议他去接受专业的咨询和救助。
网友互动Q&A
Q:有自杀倾向的人都处于精神疾病状态吗?
何燕玲:自杀是一种异常的行为,可能是武断地、暴力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这肯定不是一个常态,是异常的一种行为,不是一种疾病。这种行为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一部分确实是疾病造成的,比如大家知道最多的就是抑郁症,抑郁症的病人是有自杀意念,但是我也纠正大家一个看法,不是所有的抑郁症都是想自杀,也不是自杀的人都罹患抑郁症。抑郁症确实占自杀中很高的比例,或者自杀前有抑郁,但是不一定是抑郁症。其他的精神疾病患者也是高自杀的人群,比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除了这些精神疾病,还有因为喝酒,嗑药、毒品成瘾自杀的,这些都是精神障碍。再有就是行为成瘾,沉迷网络、赌博导致家破人亡等等行为的,这些都是自杀人高危人群。
总体上来讲,自杀的人当中大概60%是有各种各样的精神障碍,在这其中又有大概60%是因精神疾病自杀的。除了精神障碍,余下40%的人自杀则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比如突如其来打击等。
Q:如果发现朋友有自杀倾向,应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占归来:我个人觉得的一点:生命至上。不管什么原因,发现自己身边有人存在自杀行为,要第一时间阻止。所以给大家的第一点建议,不要让他独处。有一段独处以后,他可能就会接触到各种有利的自杀契机,有人陪伴、阻止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了解到,自杀的人其实很多的念头不是一念之间,如果我们有一个5秒钟或者10秒钟的短暂的阻止以后,他可能在接下去的一段时间,自杀的意念就会打消,或程度减低,所以第一时间阻止跟陪伴非常重要,不要忽略这一点。还有,要倾听,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陪伴者,让他感觉到有人跟他在一起。我们不要去批判,更多地倾听,感受到他的痛苦,理解他,这样他会感觉到温暖。
第二点,当朋友出现自杀危机,我们要跟当事人的家属尽快取得联系。因为其实家属的支持,对我们整个团队会更加有帮助。
第三,及时就医。针对这样的一些现象,我们一开始要去接纳他的感受,同时也建议他及时纠正,这一点还是不可忽略的。因为非医疗机构的干预,往往会还会有再次自杀的风险,所以要及时得到正规系统的救助。
Q:当我产生自杀念头了,我如何自救?
何燕玲:绝大部分自杀的念头都是有一个过程,自救行为要在不同的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措施。首先一般是犹豫矛盾期。不想活的念头刚出来的时候,就是在犹豫矛盾期,在这个阶段其实是最好的自救方法是要觉察到,这个念头是怎么出来的、我怎么会有这个念头、是不是真的只有这条路可以走了呢、我还可以做什么呢……这时候就像走到死胡同,觉得天大的问题解决不了,只能一死了之的话,那么你不妨退出来想:我怎么走到这种死胡同里来了、我退出看看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解决问题、我该怎么思考,利用学习到的办法、支持系统等。
第二阶段,进入求助期。很多人觉得“真的要自杀的人是不会说的,说的人都不会真的要自杀”,这是个谬误。很多人自杀,自觉不自觉地会发出一些求救信号。有人可能觉得的确想死了,但是心里跟这个世界还是有连接的,所以他们会去拜托人照顾妈妈、跟好久不联系的朋友说再见、把家里事情处理好不给爸妈添麻烦等等之类,那么这些行为看似都是在和世界慢慢隔断,但其实也反映了跟这个世界之间的连接。
这些其实都是求助信号,这时周围的人就要能够识别出这些求助的信号,及时施以帮助。那么对于自己来讲怎么自救?给大家一个法宝,一个自救的宝箱,是要在没有想到自杀之前或犹豫期就要准备好的。宝箱里面可以放些什么呢?首先,当你觉得我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觉得问题解决不了、走投无路时,做些什么、找什么人宣泄可以让你的精神变得好一点点,比如你觉得他会容忍你的宣泄,那么就写上这个人的名字、电话号码;有的人觉得听轰轰烈烈的音乐能帮助发泄,那么也把音乐CD放在宝箱里,或存在U盘里,写好标签,到时拿出来直接可以播放。
第二个,放入信任的联系人的信息。在宝箱里留下信任的人的名字、电话等,可以是父母、朋友,或心理援助热线。
第三,给自己或信任的人写一份承诺书,一定要保证:如果真的要离开这个世界了,我要跟谁告别一下,不能悄无声息地离开。然后把这个人的名字、电话号码也放在宝箱中。当你最后要离开,打开这个救命宝箱,这当中就有一系列干预计划。
最后一个阶段瓶颈期,其实更多地是依赖于外界的援助,当去意已决,什么都抛弃了,这个时候往往已经没法做决策了。那么这个时候是逆境的行动,自我救助的行动力比较弱,所以很重要的是取决于前面你发出的求助信号,让你周围的人能够感受到。其实这是你自己自救的结果,但最后在大家的帮助下解脱困境。
我们直面自杀这个问题,敢于谈论“自杀”话题,关心自杀倾向的群体,给他们足够的关爱、温暖,治愈伤痛,这才会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70亿人,一个都不能少公益行动告一段落,但是我们对于自杀预防的行为和倡导不会停止,请和我们一起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让我们一起珍爱生命,预防自杀,关心身边的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