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气候变化NGO可以怎么做?我们采访了气候专家乔峰

在世界范围内,极端天气事件正在激增。2021年,极寒天气引发美国德州电网瘫痪;夏季的连日暴雨致使德国西部发生洪灾,数百人失去生命;河南郑州,暴雨倾盆而下,24小时降雨量接近往年一整年的降水……

气候变暖通过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类发出了警告。2016年4月22日,170多个国家领导人共同签署气候变化问题《巴黎协定》,承诺将全球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的范围之内。

DM_20210830211400_005_结果.jpg

前秘书长潘基文(左二)、《气候公约》前执行主任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左一)、法国前外交部长兼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一届会议)主席洛朗·法比尤斯和法国前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右一)庆祝《巴黎协定》获得通过的历史性时刻。

2℃阈值看着数值很小,却是一个危险的阈值。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在公开课上指出,随着温度的升高,特殊的具有威胁的系统、极端气候事件、影响分布、全球综合影响、大型奇异事件的风险都会升高。高风险大概都在2℃左右。

而最近发布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 2021:自然科学基础》,更是以前所未有的肯定语气指出:除非立即、迅速和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将升温限制在接近1.5°C或甚至是2°C将是无法实现的。

DM_20210830211400_008_结果.jpg

气候变化 2021:自然科学基础

8月25日是“全国低碳日”,今年的主题是“低碳生活,绿建未来”。气候变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公益组织可以采取哪些行动?为此,“公益大爆炸”专门采访了气候专家乔峰,以下为经过编辑的采访实录。

DM_20210830211400_004_结果.jpg

乔峰 · 公益咨询师

曾任千禾社区基金会环境项目总监

现任多家环境公益组织战略顾问

DM_20210830211400_001_结果.jpg

Q:近期有哪些事件提醒我们应该关注气候变化?

A:首先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灾害是长期的,在可预见的未来百年里都是一个愈加严重的过程,如果人们不能够很好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话,气候变暖会以一种特别极端的方式提醒我们,相当于给我们一个当头棒喝。

实际上工业化以来,地球温度就在不断上升,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水平已经上升了1.2度左右,从全球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升温幅度。在这个升温幅度下,海平面在上升、气候带在迁移、农业种植带等都发生了相当明显的变化。在我的老家安徽,我就记得我小时候到了冬天时常可以打雪仗,一般下很大的雪你才能打雪仗,现在安徽很少下大雪了,偶尔下一点雪大家赶紧出去拍个照,说不定半天就化掉了。也就是说,现在大家明显可以感觉到温度的变化,但是平均温度的变化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只是最近越来越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现象和灾害引起了大众更多的关注。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自2015年以来的六年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暖的,2011年至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不管是加州的火灾还是澳大利亚的火灾,亦或是今年夏天在德国发生的严重水灾,都可能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我们过去很少听说过欧洲国家发生数百人死亡的洪灾,因为欧洲不是季风气候。

如果我们身边没有发生巨大的气候灾难,往往就不太关注气候变化,但到灾害突然发生的时候,比如这次河南暴雨成灾,我们才发现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已经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且它出现的强度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以郑州暴雨为例,24小时降雨量达552.5毫米,快赶上一年的降雨量,其中傍晚一个小时降雨量达到201.9毫米,这种极端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640.gif

郑州7月20日降水量变化图

郑州暴雨之后,我们回过头来再去看,联想到整个世界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才会关注到气候变化确实在发生。

几十年前科学家们就已经开始呼吁关注气候变暖,近十年来气候变化也日益成为全球议题的核心之一。但真正到了民众这里,可能还是要借助一些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来来普及认识。

Q:与工业革化之前相比,地球的温度已经上升了1.2左右。这听起来很小的度数,会对人类的生活带来怎样巨大的影响?

A:这个温度是指全球的平均温度。地球就像是人的身体,它会凭借自我调节保持相对稳定。我们人体如今在将近37度左右的基础体温上提高1度或者降低1度,影响都是巨大的,整个人的身体机能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出现发烧或者失温。地球也一样。全球平均温度升高1.2度,对于整个地球系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比如原来下雪的地方不再下雪了,北极的冰盖厚度下降,海水酸化、海平面上升。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带来极端天气,能量聚集在某一个地方,就会变成巨大的灾难。

所以我们不能够认为1.2度升温是个小小的升温幅度,它是一个巨大的气候变化。

DM_20210830211400_007_结果.jpg

冰岛杰古沙龙(Jökulsárló)冰盖

Q:提到气候变化,有一个2℃阈值的概念,请您解释一下?

A: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通过对各个国家科学家的文献进行统筹、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2℃的升温是地球能够接受的底线。

Q:这么说,我们剩下的升温空间其实很小了?

A:是的,按照现在的预测,目前各个国家的减排目标加在一起,没有办法实现到本世纪末将升温幅度控制在2℃这样一个预期目标。这也是为什么国际组织还在呼吁各国要加强减排,努力提升减排目标,以使我们最终能够达到2℃的升温范围内。

Q:您说的“现在的减排”是指《巴黎协议》吗?

A:对。1997年12月11日,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16年4月22日,170多个国家领导人共同签署气候变化问题《巴黎协定》,承诺将全球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的范围之内。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巴黎协定》。

• 第一,世界各国同意要把温度控制在2℃,并且努力实现升温幅度控制在1.5℃。

• 第二,在具体的减排分配中,过去是希望先有一个总目标,然后分解到各个国家。但往往各国在减排分配上无法达成一致,多次谈判无疾而终。于是《巴黎协定》就确立了改由各个国家自主提出贡献的国际减排机制安排。

根据现在最新的计算,把各国目前的减排政策汇总在一起之后,地球升温仍在向2.9℃的位置奔跑。即便把各国自主贡献以及一些长期碳中和目标加总,地球升温也还是要达到约2.4℃.因此全球行动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科学家们也在呼吁各国继续加强减排,以实现2℃的温控目标。

DM_20210830211400_002_结果.jpg

Q:IPCC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 2021:自然科学基础》最近发布, 报告指出,除非立即、迅速和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将升温限制在接近1.5°C或甚至是2°C将是无法实现的。您怎么看这个报告的观点?

A:这份报告以前所未有的肯定态度,直截了当地指出,气候变暖是人类行为导致的结果。

之前的报告总以一种科学概率的方式来表达对人类行为和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现在则是用一种不可否认的、肯定的语气表述了人类活动是全球升温 “罪魁祸首”的结论,这个是最大的变化。

另外,这次的报告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警报:由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上升,给人们带来灾难将比过去预期更快发生,而且程度比原来的想象要更严重。

Q:这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

A:简单来说影响气候变化的影响有好有坏,总体而言弊远大于利。

例如随着气温上升,北方一些地方变得更加湿润。再比如南疆地区的棉花种植,可能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扩大面积。这些可以是气候变化带来的有利的一面。

但从不利的方面看,气候升温会超出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解能力,不利的影响将是反应链式的。比如气温上升和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导致海水升温和海水酸化,两者导致珊瑚礁的退化和死亡,而珊瑚礁是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孕育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可想而知气候变化给整个海洋的生态系统带来多大的影响。而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对于人类非常重要,全球超30亿人依赖海洋提供蛋白来源。

对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来讲,气候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比如极端的降雨、干旱的加剧、虫害的增加等等。

很多行业都会随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现在的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包括工业设施,都要考虑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比如现在的电力设施能不能经受得住超强台风的影响?过去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过去的气候系统建立起来的,气候系统一旦发生了变化,对我们方方面面都会产生影响。

Q:今年11月初,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将举行,您认为大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方面?

A:我觉得COP26应该还是在《巴黎协议》的基础上继续强调机制的建设、资金和技术合作、加强各国家的减排承诺等等,来应对气候变化。

今年大会更受关注一些。一是因为前几年都没有最新的IPCC评估报告,今年IPCC报告是很有冲击力的一个报告,而且近年灾害频发也确实在很多国家引起了关注,所以我想今年大家的紧迫感会更强些。

二是因为今年是美国总统拜登上台之后的第一次COP会议,拜登总统对气候变化的态度与前任不同。在这个议题上,沉寂了几年美国将如何重返COP,大家对此也比较期待。

Q:对于气候变化,政府部门、商业企业、非营利组织可以做什么呢?

A: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气候变化确实需要全社会参与,从政府到企业,到非营利部门、普通公众,其实都能够发挥重大的作用。

政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涉及整个能源体系、产业结构、科学技术等方方面面的政策调整,所以气候变化必须由政府来牵头。

政府有了减排目标,更多的是给各个行业、企业一个引领的信号,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商业投资等各方面真正的行动,包括把过去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体系转变为更加清洁的、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

公益组织在这个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协助者。我们看全球气候变化议题进程,上到国际谈判,下到企业能力建设,甚至到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都有公益组织的参与和投入,比如在早期的相关议题倡导中,引领性的国际公益组织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DM_20210830211400_006_结果.jpg

在普通公众参与方面,我看到有科学研究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72%的温室气体排放最终是为了居民消费(household consumption)服务的,这个比例在在各个国家不一样,但均超过2/3。作为消费者,如果公众有意识选择低碳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也会十分有利于未来我国碳排放的降低。

所以气候变化确确实实是需要全社会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

DM_20210830211400_003_结果.jpg

Q:中国的环保公益组织在气候变化方面有哪些行动?

A:气候变化公益应该是中国环境公益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相比较大的环境领域来说,气候变化议题还比较新。由于二氧化碳本身不像其他的污染排放这么直观可见,公众直接感受不明显。所以目前直接减排的项目在我国环境公益领域里算是比较小的分支。

但是随着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特别是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提出来以后,公众对碳排放的关注度明显上升。据我所知,不少公益组织都开始关注气候变化领域,希望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我今天就和一个专门关注年轻人的公益组织代表聊过,他们想调动年轻人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从日常生活去看看年轻人可以如何参与,比如少叫外卖呀,少使用一次性产品等等。公益组织要从自身擅长的领域出发,量力而行为应对气候变化做贡献。

Q:以前环保公益组织主要关注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未来气候变化也会成为一个热点吧?

A:污染问题这几年有了比较大的改观。从相关统计数据以及公众的直观感受,都可以看到,“十三五”期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势头得到了很大的遏制,环境和生态改观势头明显。因此很多环保公益机构也在逐渐增加对气候变化议题的关注。这是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

Q:减排低碳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性措施,那么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我们也要加强减防灾。在这个领域里,公益组织可以有一些作为,对不对?

A:对,公益组织在适应气候变化领域里面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适应气候变化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生产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在社区,首先要了解气候变化会给本地社区带来怎样的灾害,造成怎样的影响。公益组织可以从意识提升、硬件设施储备、社区互助机制建设等方面去参与支持相应的工作,让社区变得更加有气候韧性。

比如万科公益基金会和千禾社区基金会就在社区气候适应方面开展了不少工作。他们在广州市黄埔区的一个社区尝试开发气象安全社区标准。一个社区要在极端气象条件下实现安全,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可能包括预报预警、防护物资储备、应急避难点建设、特殊需求居民联系、社工支持和社区互助等等。

特别要指出,当灾难来临的时候,第一时间的邻里互助是往往最快的最有效的,比单依靠灾后救助更能够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很多工作都是需要在社区建设方面去开展,公益组织在这方面开拓探索的优势。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侵删

撰文:刘素楠

排版: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