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十年︱乡村振兴:从爱故乡出发的诗意与骨感

编者按:

2010年,从“爱故乡计划”开始,从认识乡村到振兴乡村,正荣公益(基金会)开展了一场长达十余年的行动实践,它的历程大致如下:

2011-2015年,“爱故乡计划”主要开展两个项目——社区大学和故乡农园,同时还支持了“头雁计划”和“候鸟计划”项目,以及“发现故乡之美”和“爱故乡年度人评选”活动。

2015年,基金会有序退出对其他社区大学的支持,重点支持汀塘社区大学开展乡村社区营造的实验,并由此拓展为汀塘乡村发展项目,持续不断。

2014年,基金会推动故乡农园转型为乡村可持续生活共同体;2016年开始,故乡农园进一步转型以“南部生活共识社区”为主;2022年,伴随基金会退租关中村的土地,项目在当地的实验也告一段落。

本文以影像志的形式回顾这段历程,回到故乡,温柔生长。

爱故乡计划

——让爱回到故乡

DM_20230313215716_004_结果.jpg

爱故乡计划LOGO的演变、设计过程

爱故乡计划LOGO由正荣公益邀请专业设计团队于2012年设计定稿。爱故乡旨在寻找一种对乡土的回归,从寻根溯源到返璞归真。返璞归真并不是为了全然地复古,传承是为了进步。特定的意向是构成这种回归情愫的必要条件。设计师联想到乡村土狗,因为它承载了大多数人对于田园乡村的记忆。LOGO中,憨厚的小土狗在家门口的大树下竖着尾巴,翘首以盼。字体选取了中国乡村常见的墙体广告、村务宣传的专用字体,蓝绿的色彩做成褪旧的感觉,显示出一种怀旧却更加创新和现代的思维。

DM_20230313215716_005_结果.jpg

2012年,爱故乡计划参加杭州国际设计节的展位

“爱故乡计划”缘起于2010年,由正荣公益(基金会)与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联合发起,于2012年初正式命名。项目倡导推行本土经验,保育传统文化,培养乡村社区建设的多种人才,探索、试验爱故乡的道路与方法。

11_结果.jpg

一个行动者的乡建十年:邱建生(凤凰卫视,2014年制作)

2010年,邱建生(时任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总干事)的乡建工作广受赞誉,一些人希望他将社区大学开到更多地方。刚巧此时,正荣集团CSR(正荣公益基金会前身)负责人期望找到一条新的公益之路,不是短暂地提升弱势群体的物质水平,而是带来生命的影响,使之具有某种改善自身/地区条件的能力,继而促进社会的美好发展。在西部阳光基金会时任秘书长梁晓燕老师的引荐下,正荣与乡建搭上线。更多了解,可点击阅读:《“爱故乡计划”这三年的路》

由此机缘,正荣公益开启了在乡村振兴领域的行动实践,并作为先行者与核心伙伴,与乡建团队一起走过了“爱故乡计划”早期的探索之路。

DM_20230313215716_006_结果.jpg

带着理想,能跳出欢乐的心境和美丽的年华

——爱故乡·志愿者

2011-2015,“爱故乡计划”主要开展的项目有——社区大学和故乡农园,通过平民教育和生态农业建设,推动知识、文化、资源、人才重新扎根本土社区,让爱回到故乡。此外,还支持“头雁计划”和“候鸟计划”,培养乡村建设骨干人才;发起“发现故乡之美”和“爱故乡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推动社会对乡村的关注。

DM_20230313215716_007_结果.jpg

故乡如水,让人陶醉——爱故乡·发现故乡之美

(摄影:施辰静)

2014年,“爱故乡计划”入围“责任中国2014·公益行动奖”。

社区大学

——平民教育启示录

DM_20230313215716_008_结果.jpg

2012年,正荣公益组织台湾游学,考察台湾社区大学

社区大学最早是希望引入台湾的社区大学模式,以社区为单位提供再教育,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学,让所有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同时,它也承载起促进乡村文教建设的历史使命,推动地方文教甚至经济的发展。

DM_20230313215716_009_结果.jpg

培田首届春耕节,由社区大学的志愿者们搭台,村民们演绎,城市居民参与体验,城乡良性互动——爱故乡·培田社区大学。更多了解,可点击阅读:《培田客家社区大学工作纪实》

自2011年支持成立福建省第一个社区大学(龙岩培田社区大学)起至2015年,“爱故乡计划”在闽赣两地支持了7个社区大学:龙岩培田社区大学、莆田汀塘社区大学、福州金山社区大学、厦门马垅社区大学、厦门安兜社区大学、厦门高殿社区大学、南昌大湖社区大学,倡导平民教育和提供社区服务,促进城乡社区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DM_20230313215716_010_结果.jpg

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在接受培训后,整装待发分赴各乡建项目点开展支教活动——爱故乡·夏雨雨人夏令营

“使无力者有力,有力者有爱”,这是社区大学的宗旨。社区大学通过组织各类文化课程、夏令营、文艺活动等,向乡村传达知识之力、艺术之美,推动村民/工友自己帮助自己,让乡村教育的“爱”真正获得传承的希望与力量。

DM_20230313215716_011_结果.jpg

社区大学组织村民学习“十音八乐”,“十音八乐”是福建莆田的民间音乐——爱故乡·汀塘社区大学

2015年,基金会有序退出对其他社区大学的支持,重点支持汀塘社区大学开展乡村社区营造的实验,并由此拓展为汀塘乡村发展项目,持续不断。

汀塘乡村发展

——激发内生力量的乡村社区营造

12_结果.jpg

汀塘社区大学联合开展汀塘“乡村记忆展”,重现当地老宅的生机,并在其中探讨各种新生的可能

2011年,以汀塘社区大学的成立为起点,正荣公益(基金会)开始在汀塘村驻点开展乡村发展公益项目。2011-2021年,社区大学十年扎根服务乡村,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满足村民求知、求乐、求美的多元需求,培育了乡村多元公益力量生长。

汀塘村文艺队专门写了一个莆田方言快板,盛赞社区大学给村子带来的改变:

社区大学办村中,学习文化气氛浓。

高校学习认真教,好学村民受益多。

高校学子办夜校,扫除文盲勤读册。

有了文化就文明,邻里和睦庆升平。

腰鼓盘鼓有特色,敲得村民心头热。

高校学子真有才,丰富文化促和谐。

此后,在地方乡贤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基金会在汀塘开展了系列公益项目,包括设立福寿金、奖助学金、教育金,组织编写村志口述史,开展村庄居家养老服务,推广公益微基金等,激发在地内生力量,系统性开展乡村社区营造,共建美丽汀塘。

DM_20230313215716_014_结果.jpg

助老员林秀兰入户为行动不便的长者进行健康监测

更多了解,可点击阅读:《社区养老的“汀塘模式”》

2014年,正荣集团捐资设立福寿金(发放至2022年5月),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养老补助,让村中老人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同时,基金会重点回应村庄老人的多元化养老需求,于2020年联合林越集团等发起“乐居汀塘”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持续展开一场社区养老的“汀塘模式”探索,实践互助养老、在地养老、熟人养老。

13_结果.jpg

2021年8月,10名汀塘籍大学生回到家乡,自发组织“汀塘少年行夏令营”,与93名汀塘村的小学生度过了难忘的6天

2014年,正荣集团捐资设立梦想奖助学金(发放至2021年度),为汀塘籍考上大学、重点高中的学生提供奖学金,为汀塘籍困难学生提供助学金,激励莘莘学子们努力进学。同时,基金会支持汀塘大学生返乡开展公益活动,引导汀塘学子们成长成材,回馈家乡,奉献社会。

DM_20230313215716_015_结果.jpg

田婷婷老师在课堂中融入了本地端午的传统习俗,带领孩子回顾节日的生活经验,与乡土文化去链接

2017年,正荣集团捐资设立林阿润教育基金(发放至2022年5月),为汀塘小学教师提供教学补助及学习基金,助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基金会与汀塘小学合作增设素质教育课程——绘本阅读课、美术创作课,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激发孩子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DM_20230313215716_016_结果.jpg

人类学独立田野工作者芳芳访谈汀塘村村民

更多了解,可点击阅读:《和芳芳做田野的这一年》

2019年,基金会发起汀塘村口述文化志项目,委托人类学研究和口述史撰写的专业人士,记录汀塘村庄的传统与现代,展现汀塘村的意义与价值,让年长的村民分享经历,让年轻人看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的文化,在乡村不断被抛弃的当下让村民因文化而骄傲。

DM_20230313215716_017_结果.jpg

汀塘村民自发申请和开展“汀塘村绿化项目”,林秀兰和志愿者许清霞协助老人把花苗连带泥巴进行移植。更多了解,可点击阅读:《小小花苗推动乡村善治》

2021年,基金会联合林越集团等发起“汀塘公益微基金”,鼓励汀塘村民自愿自发参与公益,陪伴村民从公益行动的参加者逐步成为主导者,培养村庄自组织,完成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2021年,项目荣获第四届“善行八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二等奖。

故乡农园

——一家公益农园的“联邦”模式

DM_20230313215716_018_结果.jpg

故乡农园位于荆溪镇关中村,曾是福建省最大规模的社区互助农业(CSA)项目(摄影:吴家翔)

2012年,正荣公益在福州闽侯荆溪镇关中村承租下500亩山林、湿地与农田,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建设故乡农园,参照小毛驴市民农园的CSA模式,希望通过社会企业的方式来实现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的目标。

DM_20230313215716_019_结果.jpg

在故乡农园,一群年轻人怀抱着乡村建设的梦想在实践CSA农业(来源:homeland家园)

由于福州有机农业的市场尚未形成,加之运营团队经验不足,故乡农园运营两年依然入不敷出,2014年项目停止商业运营,团队也宣布解散。

DM_20230313215716_020_结果.jpg

新农夫刘继虎,曾在故乡农园养殖土猪,因为喜欢周星驰的电影《长江7号》,他给自己的土猪起名为故乡7号(摄影:吴家翔)更多了解,可点击阅读:《“上山下乡”的年轻人》

2014年,基金会推动故乡农园转型为乡村可持续生活共同体,汇聚了细雨工作室、家园计划、乐享自然等机构以及大学生返乡新农夫,在这里开展归农书院民宿、南部生活、栖地自然学校、生态农业创业等项目,践行与自然友好的生活方式。

DM_20230313215716_021_结果.jpg

细雨工作室将村中200年历史的老屋改造为归农书院,倡导晴耕雨读的生活方式。更多了解,可点击阅读:《她是北大化学系高知,却到福建修缮改造了一座200年古民居》

DM_20230313215716_022_结果.jpg

乐享自然工作室将村中一废弃民居改造成栖地自然学校,在这里开展自然教育与栖地守护项目

有人士评价,这是一种更大层面的、对后现代化时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探索,乡村作为载体,承载着这项颇具野心的实验。更多了解,可点击阅读:《乡村振兴的公益实验》

2016年开始,故乡农园进一步转型以“南部生活共识社区”为主。

南部生活

——实验性的社区

“一个新的社区,彼此守护,分享所有,共同抚养后代、赡养老人,不分离的爱。成为当代世界最需要的一种共识社区”——这是南部生活共识社区的愿景。

14_结果.jpg

该片穿越中国南北,讲述了唐冠华如何从城市广告设计师步入概念艺术创作又走向山谷森林建立自给自足实验室与共识社区的经历(香港电台,2016年制作)

DM_20230313215716_023_结果.jpg

南部生活的发起人唐冠华是家园计划的联合创始人、中国自给自足实验室的常务负责人,也是一名概念艺术创作者。过去十年他在中国大江南北的山林中探索一种自给自足可持续生活方式,在中国重新定义和实践“共识社区”理念,著有《独立之道》等作品。

南部生活共识社区最早一批成员(摄影:冯格南)

更多了解,点击阅读:《理想乡居实验,与生活达成共识》

2015年,唐冠华在正荣公益基金会的邀请和支持下,来到福州故乡农园开展南部生活,这是国内第一个共识社区的实验,共识社区的居民们自给自足,希望以此给予社会看见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在这里,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有共同理念的艺术家、建筑师等群体,从事生态建筑、有机农耕、自然教育、可持续设计、艺术创作、环保日用品生产等工作,践行与大地、与人类、与科技——共生、共存、共享的生活状态。

DM_20230313215716_024_结果.jpg

关中村村口贴着南部生活自然音乐节的海报(摄影:冯婧)

更多了解,可点击阅读:《实验性的社区:“南部生活”》

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铜奖、汇丰社区志愿者行动奖等。2022年,伴随基金会退租关中村的土地,项目在当地的实验也告一段落。

DM_20230313215716_025_结果.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