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资助”分论坛纪实


12月9日上午,“问道资助——中国本土基金会的探寻之路”分论坛在第六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会场举行。论坛由正荣公益基金会和社会资源研究所承办,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亿方公益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协办。


会议开场,来自社会资源研究所的主持人张帆向大家介绍了本次分论坛议程和主题。与往次论坛不同,本次论坛主题确定为“问道资助”,探索基金会如何在特定资源和条件下走出资助这条道路的,聚焦在“具体”和“过程”两个关键词。即不再谈资助者应该做什么,而是看资助者实际做了些什么?选择之后,又是如何摸索出自己的道路的?这个过程中,又面临着哪些困难和挑战,又是如何做出应对的?期待这样的讨论和呈现,能够帮助大家了解本土基金会戴着镣铐跳舞的过程。


首位分享嘉宾是南都公益基金会项目副总监刘晓雪。她以南都基金会品牌性资助项目——“机构伙伴景行计划”为例,向大家介绍了资助项目设计的变与不变。她的分享让我们理解到基金会所做的资助是需要设计的,资助的背后反映的是资助者对于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的认识。同时,项目也不是资助者自己设计出来的,它是跟NGO伙伴一起设计出来的,项目未来的发展也是需要大家共同塑造的。


第二位分享嘉宾是来自SEE基金会的项目经理王亦庆。他以“劲草同行”为例,阐述了SEE基金会是如何在几年的摸索尝试之后,攒出“像这基金会做的事”。他提出了两个很重要的问题:第一,我们可以学标杆,但是我学到什么程度?第二,我们怎么通过向标杆学习成为我们自己。


第三位分享嘉宾是来自正荣公益基金会的项目官员吴军军。正荣基金会是一家成立不久的新基金会,他三个词形容:企业背景、没有大佬、缺乏理论。资助工作是不是能给企业带来美誉度?战略能不能统一?资助到底能不能带来价值?面对种种问题与挑战,他们认为摸索过程中心态是非常重要的,采取了“没有战略就先定战术”的方针,进而走上了从不稳定到较稳定的平凡之路。


第四位分享嘉宾是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黄奕。她提到说“资助这个行业没有岗前培训,没有资格考试,也几乎没有职业再教育”,而他们团队最终通过“自修”的方式发展出了自己的资助方法论——社区项目三个“有助于”:是不是有助于唤醒人的自我意识?是不是有助于增加人的多元选择?是不是强化人的市场权利?在此基础上他们调整资助组合并逐渐确定了自己的定位。


论坛的第二环节是报告发布和圆桌论坛。来自社会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涛作了题为“资助之路的中国实践”的报告分享,报告将基金会纳入到系统分析,提出了价值—能力—需求的分析框架,认为基金会与受助者之间应该从链式的资助关系转变到协同式的伙伴关系。报告以基金会的实地访谈为基础,提出了基金会扮演的五种理想角色类型,并具体分析了各种角色所需的能力和外部环境。


中国发展简报总干事陈一梅女士对前面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她提出资助机构和受助机构要构建共同体的关系,并从五个角度进行了阐发:首先,基金会要低一点,基金会要甘当绿叶;第二,NGO要高一点,NGO在能力方面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第三,双方合作再深一点,除了钱之外还有很多相互学习的地方;第四,看得远一点,基金会要有长远的愿景。第五,基金会和NGO这样的共同体再多点。

最后,论坛嘉宾、与会者就NGO与基金会在项目风险上的承担、基金会如何做公众倡导、企业基金会与企业CSR的区别等话题进行了现场讨论。

 

预告:接下来的几周,我们将会以“资助者说”的形式,分享论坛几位嘉宾及其机构在资助问题上的思考和探索,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