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国内案例15】台湾五味屋:小小企业家们的公益商店
#LIFE分会场 教育公平3.0#
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和基本国策。1949年之后,国家在“教育为工农子弟开门”的语境中扩大和普及教育,同时否定和剥夺“剥削阶级”子女的教育权,实行一种“阶级内的平等”,即“教育公平1.0”;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取消了教育权利上的阶级歧视,确立“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在此后20多年间推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为“教育公平2.0”。在基础教育普及的今天,需要超越分数面前的形式平等,追求在教育机会上实质性的平等。这意味着要突破各种体制性、利益性的障碍,有效地缩小教育机会上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性别差距、阶层差距、民族差距,重视社会弱势群体和新的“边缘化群体”——这就是“教育公平3.0”的意味。
对照大部分都市的孩子,假日几乎都宅在家中看电视、打游戏。“五味屋”这个实践计划,提炼出属于乡村孩子们的“五味”:天真、勤俭、感心、亲切与好用,亦即美好的民间朴质精神、态度和人情味。
旅游的乐趣之一在于: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换个角度看事情。一个人旅行,来到花莲,这里的好山好水和浓厚的人情味教会我两件事:一是“放下手机,立地成佛”;二是“往往最小的其实最大”。可不是吗?探访这幢浅湖绿色的小屋———“五味屋”,号称为当地的SO G O百货,其实是一家小区二手公益商店,以较低的价格提供小区居民所需商品,盈余则作为小区照顾之用。店里头当家的是一群以偏乡、弱势孩子为主体的小老板们,或者说,这是一家“孩子们的店”。
平常这些“小小企业家”得上学,假日才开门营业。不过,看着这些小朋友得体应对、热情和专注的眼神,让我恍然领悟,或许这里是窝藏所有小堂吉诃德的秘密基地,也是促发幸福可能发生的生活教室。
观察“五味屋”的公益原型,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点。其一,有趣的铺子。通常台湾的小区营造,都是大人在主导,孩子们配合参加,但是,“五味屋”的营运模式恰好相反,孩子们从商店的定位、空间设计,到整修过程都一起讨论,这让他们产生更大的归属感,感受到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小区参与平台和场域。并从传统乡村“换工”的概念,延伸出一些好玩等不成文的经营方式,例如:“老板不在,随便卖”:没有钱的客人,可用工作来换取物品;因此,店里的物品标价牌上除了卖价,也分“红、黄、蓝、绿、紫”标,每种颜色代表不同的工作项目,主要以小区参与性质为主,如“帮忙老人送餐三次”、“协助脚踏车租借一日”。也可以自行订定兑换店内物品的条件,如“段考进步20分”,或“老师给我五张奖励卡”等。又如:“银货不两讫”:银货不需两讫,欢喜就好。碰到小区里真的有人需要物品协助,在没有钱也没有换工货币的情况下,可以先来店里赊账,待来日有钱后再偿还。或是,各色标示牌上刚好有些工作可以先挑来做,当作是“存款”,将来店里有适合的物品时,再来兑换。再如:“吃人够够”———除了贩卖商品外,还要将捐物者、买物者和换物者拉进来,成为志工、朋友或共同经营者,透过“五味屋”的平台与小区建立起“我群”关系。
其二为,互相参与陪伴的铺子。从其店名,道尽一切店里的“秘密”。二手物品的交流买卖其实只是幌子,他们真正要做的买卖,其实是“为乡村孩子的人生播下平衡的种子”。通过这些二手物品的流通,直接或间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并伴随“关系”的诱发与建立,使人与人之间既存但无法看见的连结,重新被看见或建立起来。孩子们从收到捐赠者的物资到卖出,可以学习认识二手物品、想想原来的使用者是谁?为什么不要了呢?整个交易过程,累积了孩子们实际经营管理店铺的经验,也让他们初尝“五味”杂陈的人生滋味!
再者,通过这样的一个场所,引进“志工”资源,一方面创造小区参与机会,如店内所实行的“换工货币”机制;另一方面,吸引外部人士、邻近的大学生及研究生,利用假日来陪伴孩子们阅读、工作及探索活动,进行学校以外的生活教育。曾经有一位法国志工,主动来“五味屋”教导孩子法文,“其中一位小女生因喜爱服装设计,在与法国志工相处后,对法国文化更为了解,未来还希望到法国学服装设计”。对照大部分都市的孩子,假日几乎都宅在家中看电视、打游戏。这个实践计划,提炼出属于乡村孩子们的“五味”:天真、勤俭、感心、亲切与好用,亦即美好的民间朴质精神、态度和人情味。
其三为,实践公益旅行的铺子。像是:“多一公斤旅行”,鼓励人们将生活中用不到的物资,趁着旅行的移动,带到其它地方,提供给需要帮助的人。又如:“工作假期”,利用假期到“五味屋”一起生活,一起进行二手物资整理,或和儿童青少年互动,另者,参与小区服务(如独居老人送餐工作)。两种不同的公益旅行方式:均传递着一种“行善旅游”的概念与意义,重点是:把资源放在需要的地方,鼓励人们卷起袖子投入行动,找回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进以创造小区参与与资源串连的平台。
事实上,这里的孩子,很多是经济较为弱势者,但是,相信透过“五味屋”这样持续相互扶持的陪伴力量,这些孩子们在十年或二十年后,当会带给家乡一个不同的景象。如同当地小区协会理事长杨钧弼认为,“欲望是无止境的,唯有创造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生命共同体,小区的居民才有安居乐业的一天!”
作者系台湾政治大学公民社会暨地方治理研究中心创办人、财团法人第三部门教育基金会董事长
(本文来自于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