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超:话说教育公平3.0


无论是从研究——实践的使命感,还是从实践——研究的紧迫感,教育公平的推动过程中都产生了同一种态度要行动


LIFE会议最后一场教育公平3.0,没有大而化之的抱怨不公平的现状畅谈公平的概念,而是谦卑虔诚的浓缩了各类行动者对教育公平的理解以及所行动的内在逻辑。如REAP本是一个跨国研究团队,他们从实验经济学的视角出发,从研究人力资本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到研究如何提升人力资源,到研究高等教育的学生背景,当他们发现北大、清华这类重点高校的农村学生比例不足5%时,他们开始刨根问底,农村学生究竟哪里差?问题来了,农村学生普遍贫血,所以上课犯困,他们心酸的称为饭困,吃了饭就困,因为饭就是干馍馍,没营养;农村学生几乎没有戴眼镜的,是视力好吗?不是,是没有意识没有钱配眼镜,所以上课根本看不清黑板上的内容,成绩怎么可能好呢?农村孩子普遍有寄生虫,严重影响身体发育,身体跟不上,学习能力也就发展滞后。研究出了这一系列问题,他们并没有停止,他们开始行动,为农村孩子购买维生素片、驱虫药,验光配镜,前后测对比学业能力,得出有说服性的数据,他们写论文、递内参,倡导政府倾斜资源,为了农村孩子起步阶段的机会公平。


相反,歌路营是个行动型公益组织,他们开发一千零一夜睡前故事,让农村住校生有听故事的机会,有通过故事启迪想象力和思辨力的可能,但他们不断行动后,觉得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农村住校生的状况才能更好的为孩子们争取机会公平。他们的调研报告直白披露了农村住校生的生活艰难和堪忧的心理状态,刺激了更多人的参与。


看到分享的案例,是眼前一片希望,不过这些研究也罢,行动也好,就是太少,毕竟我们的人口太多;其实在决定去主持这场论坛时,我已在矛盾,如何解释教育公平3.0,要知道所谓2.0机会公平是否真的实现,我还有大大的问号,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绝对的,在提出新版本3.0的今天,老版本也得运行,因为3.0是个努力方向,但2.0已是不小的挑战。国家财政每年都增加教育投入,并且投入也开始向基础教育阶段甚至学前教育阶段倾斜,但贫困偏远山区的教育发展绝不仅是物质增量就可以的。所有的发展都以人为基础,所有的公平都以人为起点,教育公平更直指社会公平、人的公平,可农村学校连老师都留不住,何谈人的公平,人的发展。


就像西部阳光的同事,一直坚定着一个教育公平的信念(其实也是个愿景)扎根农村,为教育深耕细作,可昨天看到同事纠结了,她梳理了一下自己身边同学的家境、学业成绩、毕业就业、当下的发展,发现家境优越的孩子成为了现在发展的好的先决条件,而不是学业成绩(当然这个已不稀奇)。她强调了起跑线的不公平,而唯一的解决方案是推动规则的公平,让出身不同的人有受相同教育的平等,有就业机会的平等,有同一规则下竞争的平等。其实,这样的纠结这个时代最多,也因此有了各类调侃的网络词汇,也说明大众极希望社会有规则的公平。而我回复她,任何的公平首先是相对,甚至想当然的,即使是规则的公平也躲不开一个国家的文化、气息和特质,所以在中国,家庭背景的作用也许在很长时间还会存在,但是我们能做的是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现在国家保障了9年义务教育,那我们要努力地是,通过学习(有质量的学习),人真的可以拥有更多的生活能力、思考能力、幸福能量和公共意识;当人都拥有了可以改变自己生活的能力,那改变的勇气也就不难有了,所以作为乐观的乐观主义者,我从不纠结努力值不值得,只会纠结怎么做是更好的,怎么做能让孩子更自由更易接受。


教育公平的实现路径很多,体制的改善是大头,但全民的行动也是重要的,意识的改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每一个行动都会作用于意识的改变,还是得行动。


看看台湾五味屋,一个孩子都不能放弃的教育改善行动直接促进了教育公平实现的可能性,我们也需要更多有公平信念,信规则公平的行动者,无论是REAP、歌路营,还是心平、真爱梦想、西部阳光,各自不同的工作手法,却期待同一个结果,教育公平下的儿童成长、社会发展。


【所以,别纠结了,赶紧行动--反思--再行动吧,不会没有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