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聪:公益路的书写,让每个人都重新认知自我
中国灾后社区重建行动学习网络学习感悟
作者:黄聪
中国灾后重建行动学习网络成员
“参加了三次培训,老大问我有收获没,没有就别去,我说有,她让我写出来,写不出就别去了,于是我慌乱的情况下写了这段文字。当老大收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开心的说:去吧!”
中国灾后重建行动学习网络主要由南都公益基金会、福建正荣公益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资助;由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办,由经历汶川、雅安、鲁甸、岷县等地震的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组成,主要意义在于反思、研究、收集地震及灾后重建中的种种故事和案例,形成行动学习小组,探索灾后重建的一些思路,为未来灾后社区重建储备一批骨干。
成员主要来自于云南、四川、甘肃、海南等地的公益机构,还有来自香港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台湾的专家和教师,大约40余人,分为四个小组两个大组。分别于2015年1月、5月、8月在鲁甸、成都、西安开展了三次集中性的行动研究会议,并于11月在广东从化举行第四次会议,行动网络大约持续三年,每年四次聚会,反思每次聚会后个人、工作的种种和进步,目前正在收集成员个人公益路、案例研究,分享团队成员心路历程,形成一个具有行动和研究的团队,以应对未知的灾害。
行动网络主要由香港理工大学古学斌、杨锡聪,台湾刘晓春,中山大学张和清担任小组协作者兼导师,采用研究生督导方式及成员协作方式开展行动研究学习。
我目前分配在古学斌老师的小组里,其成员由无国界社工康磊、川大灾院钟平、大同社工黄皓、希望社工谢缘、授渔公益董明珠、青红社工刘磊、陕西益路人常竹青组成。
历程
2015年1月,全体成员齐聚鲁甸,分享鲁甸救灾过程中的种种经历以及讨论灾后社区重建行动学习网络将要做的各种事情,确立团队成员以及分组。
2015年5月, 全体成员分两大组先后相聚成都都江堰,主要梳理个人公益路、案例,分析写作案例的技巧和方法,并全体做生命教育,分享心路历程。
2015年8月,全体成员分两大组先后相聚陕西西安,实地考察研究山阳县龙山河村的公益道路,继续思考个人公益路及案例的书写,分享5月离别后的种种故事。
与三次行动学习网络,我个人感觉这是目前最有意思的培训方式,这样的培训并没有带来各种理论。相反,区别于常见的培训模式,这种以个人经历的方式切入,给参与培训的人带来极大震撼。
经历三次培训,我似乎也有了自己的一个感悟,这是非去不可的培训。
1、分享生命历程的过程中,给每个参与人的冲击和反思
每个行动研究小组都会展开各自的生命历程分享,小组成员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下去分享自己从小到大的各种经历,分享如何走到公益路上。因为有了一个安全的环境,每个分享者都毫无保留的分享着自己的故事。分享过程中几乎每个分享者都带着真挚的感情去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这种向他人毫无保留的方式引起了每个人的共鸣,也引发了每个人的思考。分享过程中有人笑、有人哭、有人严肃、有人难以开口,因为这样的分享,让行动网络的人十分团结,即使在培训过后,大家的互动和交流从不停歇。
2、公益路的书写过程中,让每个人都重新去认知自我
参与行动研究网络的每个人,都需要书写一份个人的公益路,这不是一份普通书写,不普通并不是协作者和主办方的严格要求,而是在分享完生命历程后,个人对自己的总结,从出生到现在的一份思考。我好奇的是协作者和主办方并没有提出严格的要求,但每个人书写到自己的时候却又无从下笔,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这个培训和常见培训不同的地方,因为用心在里面。这个群体里面的人有着不同的学历,既有高中毕业也有博士毕业,但是当大家认真去对待一份关于自己的书写的时候,却写出了极具震撼力的作品,目前作品正在三稿修订中,今后将统一出版。
3、案例书写,让大家变成了小学生
也许参与人中不乏有着高水平文化的人,但是当大家用心思考去书写一份案例的时候,才发现也会有黔驴技穷的状况,分析一个案例,更像是分析这个案例背后复杂的社会背景,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因与果,分析时间和过程的脉络。三稿下来,大家的案例字数越来越多,思路越来越明确,脉络也越来越清晰,在这个书写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在思考当初做案例中的事遇到的种种。
4、行动网络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加入就不轻易退出,退出再无进入之日,不轻易放弃每一个村民、也再难以进入一个村民!这是行动网络的基本原则。行动网络之所以这样吸引人,重要的是网络目前正在筹备自己的“村委会”,大概解释就是属于团队每个人的行动网络,网络的规则、方向都需要由大家共同讨论,这样充分民主的方式给大家创造了一个自主性极强的“虚拟社区”,而每个人对于这个社区有着很强的归属感,本次广东会议的重要事件就是选举“村委会”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