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间设计温馨有趣的公共建筑——《正荣会》

文章作者:林赛贞

不论走得多远,故乡永远是人们绕不开的亘古情结所在。那泛着青苔的乡间小路,那村口热闹而悠长的吆喝声,那落日黄昏升起的袅袅炊烟……在传统节日的时候,无论是儿时在那长大的印象,还是从爷爷奶奶那儿听说,关于故乡的记忆时不时总会被一些场景所触动而涌上心头。拥有故土情怀的人,总是牵挂着能为故乡“做点什么”。在福州,一群青年建筑师就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闽侯荆溪关中村故乡农园,这个依然保持着浓厚乡土气息的地方,实践了一次在地化的公共环境改善设计。

每个场所都有它的特性所在,应“长出它应该有的建筑。”

肖翊,一个对现代大体量的建筑深感焦虑的建筑师,就职于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主要负责公共文化、体育类的建筑设计。早在台湾作交换生的时候,他就开始关注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建筑,毕业时因做《福州上下杭龙岭顶社区环境诊疗计划》毕业设计而与正荣公益基金会的负责人相识,并成为本次故乡农园本土环境营造计划的主要组织者,偕同同事,带领学弟学妹,共同完成这次实践。小时候在乡村长大的他,注意到现在农村“空巢”豪华私宅建了很多,而供留守老人、儿童、部分留乡村民活动的公共场所却很少。

孟昭财,本次营造计划的指导老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营造于改善,在他看来:“都市的生活已经日益西化,而在农村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生活习惯、建造方式、人与家禽的关系,看到这些仿佛看到了久违的自己,倍感兴奋,也许可以做出自己所理解的‘建筑’。其实,人也好,空间也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好,在这样的乡村,你可以看到显性的表现。”

马舒逸,本次项目的助理指导,他认为,营造计划的初衷在于为使用者考虑他可能所需求的环境,在设计过程中,每个场所都应该有它的特性所在,这块地方应该“长出它应该有的建筑。”

本次营造计划的指导老师还有来自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刘荣、福建工程学院城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的教师徐伟,研究成员包括建筑学专业11级杜迎鑫、翁启程、城乡规划专业12级黄镇洲、刘凌颖。从2014年的8月份开始,在正荣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他们运用“经验地图”方式记录所看、所听、所闻、所思和所想,历时近4个月进行实地调查、基地探讨和愿景设计,以手工模型的方式呈现包括公交车站、田中桥、山路亭、公共厕所、翠竹亭、樟树广场、龙王庙、养殖场等8个设计成果。为当地环境改善设计提供参考,考量范围涵盖当地村民老中小、当地的归农书院、外来游客和在此实现理想的“新农夫”。

好建筑,可以很平凡,但却可能悄无声息影响一个人的生活。

公交车站

背景:村口有一个公交车站点,连最简易的设施都没有,等车人只能在这枯燥且疲惫地等待。

思考:使用简易的材料与有效的搭接方式,为等车人搭建一个轻巧有趣的车站,容纳站、坐、爬、望等放松行为。

设计:架为框,远山为模,层叠而吊之,谓之“车站”,透视方式不影响等车人观车来。



田中桥

背景:田地的开垦,谷物的种植,开启了自给自足的小农时代。直到今天,此刻,村里,田中,依然承载着人们的辛劳,但父母在劳作时和孩子却是分离的。

思考:田是最美丽的,是乐园,能让小有所驰,壮有所耕,老有所盼。

设计:在田间,仿闽南廊桥建一座座小桥,既方便父母在劳作时照看小孩,又可让他们看到孩子嬉戏,对孩子们而言,可一边蹦蹦跳跳玩耍,又可零距离看到点滴真实的农耕生活。


 

山路亭

背景:上山途中,脚下与两侧环境虽步移景异。然而,持续性的登山过程中景色的变化,不易被察觉且缺少休息的节点。

思考:将连续性的山路行走体验转化,成跳跃式的视野享受。

设计:路径交错,竹墙分隔,限定节点,唤起行走的知觉。


 

公共厕所

背景:山上四处杂草树木丛生,绿意盎然。然而遥遥路途中总有尴尬不得已的时候,只好找个僻静的地方,释放身心。

思考:日常的器具+日常的需求=非日常的使用状态。一个在野外依地而生的“卫生间”,解决每个人的生命原始需求。

设计:原生态山上,杂草丛生,正好建起一个围挡,中间安以马桶,冲之后排泄物可通过管道进入新农夫的沼池中。


 

翠竹棚

背景:鸭棚旁有一片翠绿深竹林,在炎热的夏日里,凉爽宜人,微风习习,引伊陶醉,使人流连。

思考:在不影响竹子生长的前提下,以尽量小的动作建造一个休息驻足的场所。

设计:棚架构之,麻绳捆之,杂草蔽之,搭一个可随时间和需求而“生长”的翠竹棚。


 

大樟树广场

背景:村里一棵年逾半百的老樟树,内部已中空,伫立于途中三叉路口处,与腹中细竹相依多年,绽放着独特韵味。每一回途径都让人不自觉流连于此处莫名的微风。

思考:让设计参与到环境中的樟树里,让天然的节点进一步成为农场里的社区小站。

设计:板柱结合,层叠而上,亦座亦阶。

 

龙王庙

背景:在大樟树沿路不远处有间年久失修的龙王庙,屋顶与山墙残破且缺失,其内被一条人行道路横穿而过。

思考:对龙王庙进行修复,重新界定建筑与场地外延,同时调整人行流线。

设计:设置挡土墙改变路径,龙王庙区域更完整,同时植入玻璃暖房用作农作展览,以矮墙为界,外移流线,内置温室。


 

养殖场

背景:山上的养殖场里,动物与人共同在此活动,场地内部的流线不明,关系混乱,地面卫生条件对参观者行走产生不便。

思考:用矮墙和集水池对参观者的路径进行强化,作为座椅的同时也赋予场地竖向上的变化。

设计:路径设定,立地为座,起坡消解,坡度1米左右,让鸡鸭鹅等家禽在上面自由活动,行人驻足观之,又不打扰到它们。



在肖翊他们的眼中:“好建筑,可以很平凡,但却可能悄无声息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带来美好回忆,因而具有更持久的魅力。”他常说,自己的建筑观是“谦卑”的,就是愿“细水长流”、“心平气和”地与大地做朋友,利用现有条件,采用善意的方式,面对现实的状况来做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