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沙龙03期 | 赵莹:我是不谈公益的公益人

公务员,留美硕士,公益机构管理者,她的内心更像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行而驰的载道者。 10月31日晚,在碧山路29号的之一的小阁楼上,门外无风无月色,门内一群年轻人围坐在一起,听她如何将自己略带“堂吉诃德”般戏谑的公益使命与摩西般勇敢的创变者精神娓娓道来。这晚,有倾听,有传递,如月中风吟,在我们心里沙沙共鸣。



与其说是”讲座“,不如说是“围炉夜话”

古时候,人们喜欢围着炉火坐下讲故事,因为这种形式最容易产生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在“青年向上”的现场,我们像“坎特伯雷大教堂”中偶遇的一群陌生人,就这样不约而同地坐在一起,一番自我介绍之后,决定每一夜由一个人分享一个故事,当然,今夜的讲者,是赵莹。灰色外套,黑色T恤,干净又干练。她说,“我叫赵莹,是个不谈公益的公益人。”
为什么避“公益”而不谈?“公益”难道是个贬义词吗? 不然,她说,”她只是不想让这个词变得模糊。当你谈起公益,别人最关心的是你在做什么?社区发展,儿童教育,老人呵护,精神健康,性别发展……你不妨直白,公益不是阳春白雪,无需曲高和寡,也许当我们不只是在谈公益,让公益的最核心部分袒露在公众面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两次错过社会学,但最终做了想做的事

第一次,高考考上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与社会学擦肩而过,原因是成绩太高(说到这里她不自主地笑起来)。第二次,出国留学,申请社会工作硕士却意外错过所有学校的deadline, 最后还是选择了MPA. 但事实上,她与公益事业这条路从来就相距不远:高考之后整理书籍决定捐出去一部分,在那个时候结识OCEF(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于是顺理成章成为义工; 自小与农村结缘,乡土情结深扎于童年记忆,上大学以后便去中国农业大学的“支农”团队;在美国,大大小小的社区服务经历和成为OCEF纽约分会负责人;现在她是恩派江苏地区的负责人…… 社会工作当然属于社会学,有句话说,是命运选择了我们。在她坚持的道路上,她最终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没有被”体制化“的人

她说自己是个”务实主义者“,也许。 我觉得她像个”理想主义者“,也许。 她不是个 ”功利主义者“,绝对。 做了七年的”公务员“,我以为这种被体制化的言谈举止该是潜移默化的,在她身上却丝毫没有。得出这种判断是因为她讲的一个故事:她在美国念书的时候,到一家阿兹海默症NGO去当义工。按她的话说,那里出现的人都可以用”奇葩“来形容。有一天她给其中一位华裔老人做心理咨询。老人告诉她,当年来到美国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孩子,我的妈妈带着我乘上一艘盛满了“偷渡者”的通往美国的船。船行驶到一半就发生故障,船主说,把这个孩子推下船吧,我们承载不了这么多重量。我妈妈说,我来,接着就跳到海里。我现在已经是美国公民,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我还是总在梦中醒来,梦到那张脸。

赵莹说,在那家机构里她每天都能听到很多这样的故事。之所以说她是没有被体制化的人,是因为她说出的话和讲出的故事还能听出“情怀”二字。 就好像堂吉诃德在八十岁的时候说,“我要选走他乡做一个骑士”,别人都笑了,那又怎样。


中国公益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

作为恩派管理层的一员,对中国公益的发展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她说,“至少恩派的发展就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 2012年11月8号十八大在北京召开,国家明确提出,要发展社会组织。 中国逐渐走向老龄化的社会,必然需要社会组织承担它在这一转型中必须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国家政委亲自到恩派视察,也就是肯定了恩派”扶植民间草根公益组织“不可忽视的孵化作用,也即是”恩派模式“。 她不禁思考,”恩派模式“是否可以被借鉴,被模仿,来发展中国的公益企业。

在西方,政府在公益组织的发展中占了重要的地位。 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指出公益的发张的大框架,什么工作该由谁来做,什么指责该由谁来承担,这是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中国政府的规划没有具体到这种地步,还是一个缺陷。
志愿者:需要自我学习的能力

谈到中国的NGO, 公益机构,她说其中一个弊端就是没有培训。由于志愿者义工这种岗位的流动性质,人员走了,相关档案也走了。另外,志愿者义工往往处理的都是小事,可是这种小事蕴含了无限的成长机会。在整理档案、整理名片的时候,你也可以顺便留意一下名片上联系人的名字,了解他们所负责的职位,了解一个机构它的具体运转和职责。作为一个合格的志愿者和义工,就是拥有这种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从一个志愿者的角度来思考机构今后的发展道路。



沙龙众说 

提问:如何看待”中国没有宗教信仰“这一问题?
赵莹:这有弊端也有好处。我自己本身就是无神论者。在国外,临终老人的心灵呵护这样的工作一般只能由基督徒来做,可是在中国,没有宗教信仰的义工也可以做这样的工作。可见,有没有宗教信仰对从事公益的方式没有具体影响。

提问: 中国公益是否有一个可行的”模式“? 比如创行,为何当初的创办人毕业了就导致这个机构就宣告结束的局面?

赵莹:我不得不用”十方缘“来举例,十方缘是恩派成立这么多年来扶植的最成功,发展最快的一个案例。 这个机构是做临终老人的心灵呵护的。你很难想象一个单靠这种流动性质的义工来服务的企业怎么会成长的这么快。还有公开募捐的方式, 十方缘在2012年成功募捐到200万元并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来帮助在中国各地的十方缘分部和同行业的机构组织。 我们应该反思十方缘的模式是否可以被中国其他公益组织借鉴并会长期研究下去。 

提问:什么是一个公益人的自我修养?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赵莹: 我在美国一家图书募捐的机构做义工的时候,认识一位美国本土人,她说这个美国义工也会偶尔抱怨一下工作辛苦呀,收入很少呀之类的,但是她还是会在工作时投入全部精力,并且脸上时常浮现着显而易见的快乐笑容。这就是公益性质的魅力。公益事业,只有长期的持续性的投入才能够收获快乐,只有对服务对象负责才能感受到意义。

在赵莹将故事洋洋洒洒细细说来之后,参与沙龙的人就”宗教信仰问题“和”中国公益机构发展模式“问题进行了积极地讨论。 将近四个小时,我们都还意犹未尽,夜色已沉,这是一个适合深谈,思考与自省的夜晚,并且深信还会有另外一个夜晚。



“YOUTH UP! 青年向上计划”是一个面向福建本土青年,主张跨界交流、多元发声的平台,由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和福建正荣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致力于通过一系列不同主题的沙龙、工作坊、演讲、访学等方式促进本土青年的自我觉醒和独立思考,激发本土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公益的关注和参与。青年向上认为,每一个青年人都可以成为下一个Change-M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