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支持类社会组织学习交流会侧记

行走的道路上,你或许感觉到缺少陪伴;

成长的过程中,你或许感觉到孤立无援;

而今如你所愿,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交流会已经举办。



本次“促进支持类社会组织学习交流会”于2015年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办,由南都公益基金会和壹基金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恩派、和平台以及益联盟协办,来自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60多位学员参加了本次学习交流会。


本次学习交流会旨在学习政府资助、民间基金会资助等不同模式下促进支持类社会组织的发展经验与成果,协助解决促进支持类社会组织功能定位困惑,搭建跨地区多领域促进支持类社会组织的支持平台,提升促进支持类社会组织综合服务能力。两天半的学习交流会涵盖了政策及趋势分析、社工行业发展、组织实务案例分享、优秀民间组织成长故事、技术支持类服务宣讲和北京机构参访等环节。

交流大会合照


指点迷津:宏观趋势与行业发展

抓住时代脉搏,才能知道行业发展的方向,本次交流会邀请了南都公益基金会徐永光理事长、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陶传进教授和广东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李敏兰会长为各位学员指点迷津。


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作演讲

第一天上午徐永光老师做了“政社合作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演讲,他以李小云在云南省一个县里登记扶贫NGO机构曲折历程的故事引入,指出“在县一级、一个贫困落后的地方,一个‘空降部队’要落地那里做社会组织,成本太高。”


然而在雅安地震以后,由政府群团在党政机关的支持下,建立了一个群团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它在协调民间和政府的合作方面,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接着他讲述了南都基金会的三次战略规划,第一个战略规划的重点就是支持农民工子女教育;第二次战略规划以“支持民间公益”为使命,现在南都基金会的“银杏伙伴计划”、“景行计划”以及很多支持行业平台的项目,都是来自第二次战略规划;现在南都基金会把社会投资、社会企业发展作为重要关注点,银杏伙伴独立成立了基金会,新公民计划也在成立基金会,南都基金会需要第三次进行战略规划调整。然后,他指出关于政社合作,当前有很多重要的利好机会。比如,最近习总书记提出,要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的宏大目标。最近又出来一个热词叫“供给侧改革”,实际上,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有一个重大背景,那就是政府面临两个压力:一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存在供给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问题,这在教育、医疗、养老领域最突出;另一个就是经济下行的压力。


针对政社合作,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首先,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在推动社会组织发展的时候,一定要善于发现那些原生态的、有根基的、有生命力的社会自组织的力量,加以培育。其次,我们要避免追求政绩绩效,大干快上,造成资源错配和浪费。再次,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过度呵护。过度呵护往往制造出虚假繁荣。另外,培育二三线城市县域的组织,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培育本土人才,创造人才回流机制。最后,发展社会组织,需要政府与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北京大学教授王思斌作演讲

第二天上午王思斌教授以“社会治理创新与社会组织发展”为题做了演讲,首先他分析了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组织发展的背景,即改革开放后,我国面临的社会转型,同时社会转型给社会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如单位制改革,失业与贫困,农民工进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信息化、网络化对社会管理的影响等。


他认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是有分工和相互支撑的,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群团组织和枢纽型组织活动方式单一,进取意见和创新精神不强,存在机关化、脱离群众的现象,他指出群众团体要走向社会、走向服务,避免官僚化,不能成为二政府。对原有社会团体(官办协会和社团)的改造要去行政化。同时,他认为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有必要的,但不能又形成社会组织间的等级制,枢纽型社会组织的重要性在于为社会组织服务,帮助其提高服务能力,规范组织,而不是代替政府进行资源控制。为了改善民生解决社会问题,他提出要发展社会服务组织,发展社会工作,也就是说要通过服务民众减少社会问题,通过服务对象的能力发展促进社会治理,通过政策服务减少问题的发生,通过服务发现问题倡导政策的完善。但目前的社会服务机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经费来源单一、不足,专业岗位不足,待遇偏低,人员流动性大等。


由此,他提出了两条对策,一是社会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如服务能力、自律机制、利益表达能力、筹资能力,团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等二是社会服务机构的制度建设,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制定相关制度,另一方面社会服务机构要建立行规,实现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相互支持。


咖啡+伴侣:实务案例和成长故事分享

组织实务案例和优秀民间组织成长故事分享环节可谓是提神的咖啡+伴侣,对于参加交流会的学员来说,最大的兴趣莫过于同行之间的分享。第一天下午,四川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天津市妇女儿童社会服务中心、上海洋泾社区基金会等促进支持类组织分享了各自的实践经验,恩派创始人吕朝、景行伙伴成都爱有戏负责人刘飞、歌路营负责人杜爽等优秀公益组织代表,也从自身发展角度,分享了体会并提出了建议。


恩派创始人吕朝作分享

恩派的吕朝重点讲述了公益组织的多种状态,从0到1,要经历进圈子、做模子、找天使的过程;从1到10,是组织业务不断拓展的过程;从10到1,是发展到一定阶段,遇到瓶颈后,要聚焦核心业务;从10到N,是社会影响力的投资;从-1到0,吕朝指出“所有正式注册的组织都是体制内的。如果你对体制有意见,你不要做组织”,“每个人都有理想,有的人为了理想可以英勇地死去,有的人可以为了理想卑微地活着。”接着他提到了支持性组织的新趋势,一是建立区域平台,每个区域都需要,但是不需要很多。“很多人说每个街道都需要孵化器,但是我觉得孵化器是资源的聚集体,如果多了,资源分散。”也就是说综合性平台不需要太多。二是单项精专,它代表了支持性组织的方向。三是纵向整合,将来可能会出现养老领域、流动儿童、关闭自闭症儿童的孵化器等。


歌路营的杜爽首先介绍了歌路营是关注农村住校生的机构,他们对住校生成长中存在的困境和问题有着充分的调研和了解,基础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其次是介入路径,歌路营的“新一千零一夜”项目,看起来非常的简单,不过是为留守儿童提供睡前故事,但项目执行成本低,效果明显。


杜爽主任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我至今为止不敢说有有效的解决办法”,目前他们采用网络课程的形式来开展农村住校儿童的心理援助,通过让孩子自选关注的栏目,科学地了解并支持其心理健康成长。


同行切磋:基金会实践经验和北京机构参访

目前促进支持类社会组织整体发展还处于一个初期阶段,但是基金会在促进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方面已经崭露头角。


学员结业

第二天下午,壹基金李弘以壹基金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公益伙伴网络支持社会组织发展,他指出当前网络化是推动“人人公益”的重要策略,社会资本是公益组织的核心资源,联合是公益组织行动和发声的重要方式,发展社群是迎接移动互联网的方式,对于如何搭建公益组织网络,他提出了五个步骤,即形成共识、建立规则、设定目标、开展行动和优化升级。


敦和基金会霍庆川介绍了社区活水计划,它是面向初创期公益组织,针对机构发展费用不足的现状,按照其上一年度收入来源提供不同比例的配套资金作为非限定性用途的小额资助,促进其关注并实现机构收入来源多元化,助力初创期公益组织可持续成长。


正荣公益基金会吴军军介绍了和平台项目,旨在推动国内二三线城市的初创期公益组织成长。和平台将携手区域平台型组织为其区域内初创期公益组织提供各种支持,涵盖小额资助、公益咨询、人才培养以及资源对接等。


银杏公益基金会汪黎黎介绍了银杏计划,它是开展的一个资助青年人突破成长瓶颈,帮助其成为公益领域的领导型人才的长期计划。主要资助对象为草根机构的领导人或创始人,不排除学者、媒体人、个人行动者和未来的 NGO 领导人。该计划倡导社会各界一起支持公益人才、搭建公益人才成长的支持体系。针对公益青年需要基本生活保障、社会认同和自我能力提升的需求。


学员参访北京市社会组织孵化中心

为了让交流会学员更好地认识促进支持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典型,第二天晚上和第三天上午交流会学员分别参观了北京市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和朝外地区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