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回忆录04︱第二届,康晓光:企业对公益事业的影响

编者的话
2009年7月,首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在京召开,“母鸡”论坛(非公基-非公鸡-母鸡)由此诞生。过去的7年,“母鸡”论坛年年举办,从行业大佬到一线小兵,从宏观使命到微观议题,对“母鸡”进行全方位的探讨,有争吵,也有共识,活络了“母鸡”圈的生态环境,也见证了“母鸡”们的快速发展。

2016年,靠着行业伙伴的满满情怀和齐心协力,“母鸡”论坛跨过七年之痒,迎来Ta的第八届。对于未来,我们自然充满希望和期待。而翻看过往,我们则能摸索未来的脉络和方向。为此,我们推出了“母鸡回忆录”这个专栏,将挑选往届论坛的一些重要成果或观点作分享,希冀回顾过去,不忘初心,携手同行。


康晓光: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长,教授


谢谢大会的组织者,谢谢饶锦兴秘书长,举办了这么一个盛况空前的大会,这么多的朋友都聚集在这里非常不容易,这个名字是饶锦兴给我起的,未来的核心议题,实际上我的准备很单薄支撑不起这个题目,原来安排我是做评论,后来就是让我发言,所以我也充分地准备了一下。


我主要想简单地讲几个问题,最近几年就是企业大规模地开始进入第三部门,开展公益活动,它的基本背景实际上在永光和金锦萍的报告里已经到讲了,那么首先是市场化的改革,然后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快速的发展,那么这个财富的积累,使得一大批资金雄厚的企业,还有企业家开始出现,与此同时经济的不平等,以及其他社会的不平等在广泛地出现,穷人、弱视群体这样的一些概念开始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力量就是新一届政府,对社会公众的关注,对弱视群体权益的关注,也是推动这个企业进入公益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再者就是当前的这种舆论的压力,很重要的一点还有就是企业家和企业本身的成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了解自己的利益,越来越会寻找一些更成熟的谋求发展的战略,那么我们做了一个图,我们从这个图里可以看到,影响中国第三部门和公益事业发展,实际上有四种最重要的力量,一个是海外的力量,一个是政府的影响,还有就是企业部门的影响,还有我们自己本土的历史和文化。

三年前可以说只要了解政府和海外的因素,我们就可以解释和预测第三部门的行为了,但是今天呢,还有未来这个局面要打破,也就是说在今天和未来,我们只有充分地了解了企业的态度、策略和行为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描述解释和预测第三部门的发展,也就是说企业成为了一个影响第三部门发展,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


那么企业参与第三部门的形式,实际非常地丰富多样,可以分成三大类,一类是直接捐赠,有的是偶然性,这个捐赠有的是偶然性的,有的是经常性的,比如说在企业内部设立基金,有的是简单地捐赠,有的是深入的参与,还有是另一种资金之外的是鼓励员工,作为志愿者来参与公益行为,在一大类就是设立专职的部门,比如说企业内部设立基金,然后成立企业社会责任部门,还有就是成立企业设立一系列的非营利组织,来直接进入第三部门。


就是有项目型的就是专门围绕着一个或者是一两类项目,开展活动,还有是能力支持型的,包括从理念专业机能和资金上提供支持,还有就是基金会成立各种各样的公益基金会,像南都基金会,友成基金会等等,这都是非常典型的,再者就是一个联合体,阿拉善生态协会什么的,就是一个民营企业家的群体,在这里组成一个类似于俱乐部这样从事的,但是也是正式地注册。


那么第三部门发展的一个新的动向就是非公募基金会,在迅速地成长,刚才在报告里我们已经看到,但是这个成长也是高度地不平衡,有的发展非常好,像南都、友成、都是非常好的,就是名副其实的,扎扎实实的在做工作,还有很多实际上处于这种休眠状态,不是说一种必要的休眠,像这种青蛙、熊、冬天要休眠,一年四季都眠不干什么事,这个也是相当多的,当然还有像基金会进行调查的话,问卷的回收率可以说在所有的调查里应该是回收率最低的,这一个对领域内的这种行业责任,阶级意识实际上非常差,做一个公益基金会,为自己行业内部的发展做点公益的事情都不做,这个确实值得基金会反思,今天来了100多家,回去跟你们领导反映反映。


那么怎么解释这个企业的行为?怎么解释它的一策略,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那么一种解释,就是传统解释,做慈善,纯粹地慈善,或者是处于良知,或者是处于爱心,或者是处于一种人类的道义和责任等等,那么还有一种就是我们叫做策略性的,也有是说企业界做慈善不完成,甚至根本就不是为了做公益,那么他是作为企业牟利,企业赢得自身发展的一种放肆方法,很多企业也是如此,他的捐赠的态势,在企业的财务里是在广告费里计算的,我们说的软广告,那么确实也是就是企业通过慈善行为,可以提高知名度,可以改善政府关系,可以改善公众关系,可以开拓市场,可以建立企业文化,凝聚员工等等,就是从事公益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多利益,因此我们会看到就是很多企业从事捐赠的时候,才会考虑很多利益,所以这个策略性也是一个动力和机制,再有就是最近几年比较时髦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说法。


还有就是伴随着最近20年,10年伴随着市场注意的兴起,用理性的精神,企业的方式方法来推动公益事业,那么像慈善资本主义这样的一些理念开始发展起来。


那么慈善资本主义主要就是要提高,公益部门的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把企业家的精神,企业家的技能,企业家在市场中探索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把它引入公益部门,从而有效地提升慈善资源的使用效率,然后让慈善,让这个社会的慈善资源,无论是支援者的爱心,时间的奉献,还是各种资金和物质,以及理念的激情的投入,更有效地服务于这个社会,那么他特别强调,用市场,用企业的东西来改造慈善的一个领域。


那么最近几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的崛起,就是以比尔盖茨的为代表的倡导的这样一种创新的资本主义,他是强调用公益的精神来改造企业,来改造市场,我们后面再说,关于企业和资本进入公益领域的另一种解释,我们把它叫做批判理论的解释,马克思主义是最典型的一种批判理论,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承认利润的正常性,认为是剩余价值,是从无产者这里骗来的,偷来的,因此他认为慈善捐赠,那么无非也就是一群骗子和强盗,把大头抢走了,拿出了零头给受害者扔回来而已,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捐赠者可以获得很高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对他的尊敬,另一方面也维护了这样的一种不平等制度的,持续的运行,所以他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市场的背景下,在私有的制度里,所谓的慈善的,不是为穷人服务的及最主要还是为富人服务的,为了维护这样一个不平等的结构,并不是在促进工作中和缓解过程中,而是万世永存,永远的存在下去。


那么本来是因为他的老师,他们是一脉相承,主要就是认为企业和资本进入公共的领域,本身是经济势力,财富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在征服了经济领域之后,再把手伸到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中,那么实际上是资本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控制能力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所以也是处于一种批判的态度,所以他马上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


叫公共领域的殖民化,他认为不仅仅要非政府的非营利的公共领域,不仅要抵御政府,对这个领域中敢于和殖民统治,还要反对金钱对这个领域中的殖民统治。

那么比尔盖茨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他本身几乎把他所有的财产都捐赠出来了,同时在去年的经济论坛他发表了一个演讲,号召搞慈善创新的改造资本主义,他认为要永世长的力量,和制度创新来服务穷人,他要发展市场,所以他有一句非常好的话,他说在人的本性中,蕴含着两个巨大的力量,一是自立,一个是关爱他人,资本主义利用了人性中自立的力量,取得了经济缉捕和社会的发展,但这只服务于有钱人,而穷人只能依靠政府援助和慈善。


21世纪的新型的资本主义需要对此进行调整,通过市场的力量以及制度的创新,直接服务于穷人,所以比尔盖茨认为新型的资本主义有两个使命,一个是赚钱,一个是让那些无法充分地享受市场利益的人群得到改善。


所以他提出来两个激励手段,一个是利润,另外一个就是认可,也就是说获得社会的承认,获得社会的尊敬,然后以及自己去追求这样的一种社会的承认和认可,就是在获取利润的同时追求社会的承认,他认为利用这两种动力机制,那么可以推动企业在社会公益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反过来这个又统一于更高尚的一种个人的智力,因为经济获取财富是一种自立,获取人们的尊重实现自我的理想也是一种自立,所以他实际上在一种更高的境界上,实现自我抱负,自我实现的一种资本主义的东西。


所以它就是说认为未来的一个最重要的挑战,就是设计出这样的一种制度,那么他把这种想法,成为创新的资本主义,那么比尔盖茨这个文章里说的非常好,他说无论把人看成多么自私,在人的本性中,明显地存在着某些根本的原则,一个人对改善别人的命运产生兴趣,让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必需,虽然从中他并不能获得什么,只是看到他感到满足,实际上有实实在在现实的收益的,因为做了好事你心里会感到很舒服,做了坏事,你是感到不安的,所以额个是一个很必要的,所以他这个比尔盖茨当他一想到他的目标的时候,他的内心激动不已,那么在这里我们想实际上比尔盖茨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这个理念更值得我们的企业家去深思,我们在亚当的国富论里可以看到,他描绘了资本主义的理想画卷中,自立是资本主义的发动机,而且我当时论证了,出于个人的智力,那么无数的人追求自我利益的结果,会不会对整个社会带来好处,他马上要看不见的时候,但是挑战的这一神话,他把他的全部财产捐献出来,也就是他创造了一种,为他人赚钱,然后把他的企业经营的非常好的模式,也就是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一种出于利他,来经营,在市场中经营成果企业的这样的一种模式,在这里他就是把自立作为动力的资本主义逻辑,彻底的颠覆和改变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比尔盖茨,他的所作所为,以及他的所思所想对我们未来的公益事业,乃至市场本身的发展,都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谢谢大家!

本文为康晓光在第二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上的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