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回忆录05︱第二届,杨平:NGO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的困惑

编者的话
2009年7月,首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在京召开,“母鸡”论坛(非公基-非公鸡-母鸡)由此诞生。过去的7年,“母鸡”论坛年年举办,从行业大佬到一线小兵,从宏观使命到微观议题,对“母鸡”进行全方位的探讨,有争吵,也有共识,活络了“母鸡”圈的生态环境,也见证了“母鸡”们的快速发展。

2016年,靠着行业伙伴的满满情怀和齐心协力,“母鸡”论坛跨过七年之痒,迎来Ta的第八届。对于未来,我们自然充满希望和期待。而翻看过往,我们则能摸索未来的脉络和方向。为此,我们推出了“母鸡回忆录”这个专栏,将挑选往届论坛的一些重要成果或观点作分享,希冀回顾过去,不忘初心,携手同行。


杨平: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执行干事长


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嘉宾、和各位领导,我今天的发言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两分钟做一下广告,第二部分八分钟谈一下我们这个行当,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是83年成立,它是为了纪念中国当代的伟大的经济学家孙冶方先生设立的,孙冶方先生由于一贯倡导在社会主义社会,遵循价值规律而得到全社会的尊敬,并由于在1980年初的一系列政策,和思想主张,影响和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而奠定了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开放思想先驱的历史地位,20多年来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打造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已成为中国经济学界最权威的奖项,影响并塑造了一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学家及财经官员,进入新世纪以来,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又设立了冶方研究基金,组织和支持对未来5到10年可能影响中国的新型社会组织,新型社会阶层,以及新型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展开了诸如西方宗教在中国农村的传播现状,发生机制及治理对策,温州商会的调查报告,东亚五国政治转型比较研究,30年来中国农村的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以及四川汶川大地震重建战略等一系列课题,2008年我们基金会资助并协助创办了以文化重建为宗旨的文化纵横杂志社,试图在财富快速增长的中国社会中,建设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家园,建设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各位袋子里面有我们的杂志,请审视。


今天在首届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上,作为公益机构和NGO的一员,我们更愿意将注意力集中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上,与大家一起探讨我们这个行业中共同关切的问题,从而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前进,因此我的发言题目是公益机构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不足,及其解决之道。


第一,问题的提出,2008年的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导致社会捐赠井喷式增长,志愿者队伍公益机构各种援助项目,也出现井喷式增长,然而与此同时,公益机构和社会捐助项目的作用却并未同步增长,灾后一年无组织的志愿行为已基本结束,以组织的形式坚持下来的公益行为,也大面积退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政府的救助与灾后重建高效并高速,创造了世界救灾史,及灾后重建历史的奇迹,导致社会公益组织上述情形的原因很多,但较为突出的原因是专业能力与组织能力不足,不能为灾区提供及时有效的公共产品,尤其无法提供特定地区、特定环境下,特定问题的解决办法,有时甚至成为灾区政府和灾民的某种负担,此类问题的出现毫不奇怪,回顾近年来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历程,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尖锐问题,如果我们将公共产品类,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专业化程度不高的产品,比如说宣传、动员、救助、维权,一类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产品,如环保、教育、研究、灾后重建等,应该是凡是专业化程度的较高的公共领域,社会公益组织可为的空间很小,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社会公益组织的生产和发展,其根本的意义在于提供政府能力,及特性不足以完成,企业因无力而不为的公共产品,使得社会能够在自治的情况下,完成社会建设,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相互支撑并相互制约的良性结构,如果社会自组织力量不能提供有效地公共产品,尤其是提供于政府和企业不同类型的公共产品,则是社会自组织力量的发展也就根本无从谈起。


二,哪些能力不足?第一是专业能力不足,仍然以四川汶川大地震救灾为例,据报道,某地区灾民点的安置中急需公共厕所和洁净水的供应,中国救援组织和志愿者一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解决,当时来自英国的志愿者,迅速按救灾安置点人数和地理位置,测算出所需厕所数量和每天的饮水量,迅速展开了工作,再以发展类项目为例,某家发展组织,为推动当地替代产业,组织农民与合作社的方式,发展奶牛饲养业,其全过程都有利益相关方的介入,是参与式发展的典型案例,但经过专家评估,认为农民合作社的奶牛饲养,在技术上存在重大缺陷,牛奶的疫病防治,牛奶的含菌量无法控制,经过三聚氰氨事件之后,这种粗放的奶牛饲养业并证明是无法持续的,专业能力的不足是社会公益组织普遍存在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缺乏有效地公共产品模式和创新能力,各家公益机构在面对不同的公共问题时,缺乏创新和研发产品的能力,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长时间不见效果,在中国的公益机构中,很少出现独创性的产品,比如孟加拉国游先生的小额贷款的这种创新模式,就很少出现。


第二,缺乏专业化分工和专业化产品,一个机构往往只能生产一种产品,解决一个问题,这是现在社会的特性所决定的,但是中国的公益机构,大都去解决综合性问题,由于专业能力和专业分工不足,迫使公益组织要同时解决公共问题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导致产品粗放,社会效益不佳。


第三,专业人才缺乏,由于公益组织人才市场尚未形成,同时也由于上述专业分工与专业化生产能力提供不够,不足导致公益组织无法按照专业化方向发展,其人才需求,其人才培养模式只能向综合性、复合型的人才转变,由此出现了人才进一步短缺的恶性循环,这一点好多组织的人,可能都有感觉。


第四,是缺乏公共产品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凭着社会的支持和支援团队的奉献,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公益组织的公共产品生产中,当然这些资源的使用效益怎么样,却缺乏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以二氧化碳减排为目标的环保项目,其余减排的实际成效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以扶贫为目标的发展项目,也难以将项目成果,与其他因素进行量化的比较和统计,这是专业能力不足。


第五,是组织管理能力不足,公益组织发展壮大,必然面临组织和管理问题,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中国公益组织,人数规模发展到百人以上的少之又少,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组织和管理能力不足,一个是治理能力,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是理事会秘书处的权责关系,以及理事会不同成员的权责关系,这里暂且不谈官方色彩较浓的公益组织,一般民间型的公益组织,普遍在治理结构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理事会形同虚设,导致组织资源无法扩展,同时也导致内部治理缺乏监控和制约机制,二是理事会资源优势替代秘书处,在不成熟的民主机制下,形成多投指挥,内耗增加效率低下的局面,这个是治理能力,再有就是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一个比较广泛的问题领域,中国公益机构管理能力较为突出的目前有两个,一个是战略管理能力,在有限的资源,有限的人力与无限的事业空间之间,无限的热情之间,普遍缺乏战略目标的制订,以及将资源和人力失去投入一个目标的能力,二是产品生产流程的粗放化问题,由于公益组织生产产品往往专业性不强,缺乏技术性制约,因此在产品生产的组织分工,流程设计等方面不专业,成本高、耗时长、产出低,其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完全无法与同类型商业组织向比拟。第三,为什么能力不足?中国公益组织公共产品供给,及创新能力不足的形成原因很多,首先是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由于众所周知的登记注册门槛过高,主管单位导致社会公益组织发展缓慢,发展历程短,人才难以聚集,无法形成有效地竞争,其公共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自然偏低,其次当代社会的许多公共问题比较复杂,是人类过去很少遇到的,因此解决这些公共问题的产品,大多处在创新探索阶段,有效地公共产品模式很少,我在说一分钟。以环境问题为例,导致当代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市场经济所推动的工商业发展方式,其对环境资源的掠夺以及倡导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可持续的,但在这种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不可能彻底改变之前,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就必然是折中的,技术性的,其中充满了曲折退让甚至妥协,人们在面对复杂的环境问题很难找到革命性的创新产品去解决,可以这么说,今天人类在面对大量复杂的公共问题时,犹如当年人类面对结合密集等可怕的传染疾病一样,在黑暗中摸索,付出的代价将十分巨大,因此鼓励创新型公共产品的出现,应该是社会公益组织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第六,社会公益组织对于公共产品研发和产品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导致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由于时间到了,我就不多说了。


第七,是问题的解决之道,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底下来探索,谢谢各位。

本文为杨平在第二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上的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