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助残:让残障人士融入主流社会丨【和众筹】伙伴

和众筹,是由和平台联合民间公益组织,在腾讯乐捐上发起的公益筹款项目。正荣基金会将为项目提供筹款服务及配捐,配捐资金由亚棋爱心基金捐赠。 

和众筹的第十三个项目——与白银市社会助残协会合作,圆梦残友无障碍出行正式上线,欢迎关注和支持。本篇为您讲述白银市社会助残协会这些年的公益实践。

引言:作为50年代建成的老工业基地,甘肃省白银市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期,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市内残障人士面临生活拮据、就业困难、无障碍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而且主流社会对残障人士的认可度不高,残障人士面临不公平对待的情况屡见不鲜。在此背景下,白银市社会助残协会向残障人士提供法律服务,并提供辅助器具和康复服务,以促进残障人士融入主流社会。


“我没什么‘高大上’的想法,我觉得‘我就是纯粹地想帮助弱势群体’这种话太肉麻了,”白银社会市助残协会秘书长段宏波坦率地说道,“让我坚持这么多年的就是我自己,我就是想向社会证明我自己的能力,而且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自己。”
 
段宏波继续谈论残障服务给他带来的改变:“现在我对谁都不避讳自己的残障身份,而且我敢于告诉社会我需要什么,希望社会怎样去改变,也有能力影响更多的伙伴,让他们参加到服务工作中。”


▲ 白银社会助残协会秘书长段宏波
 
在许多人眼中,段宏波极其勤奋敬业。“段总经常在凌晨两三点让我写感想、修改文章,过半小时又来问我写完了没有,让我觉得特别恐怖,”白银市社会助残协会员工朱美琳笑言,“他希望所有员工像他那样,不要命地工作。”在她眼里,段宏波性格开朗,非常有人格魅力,而他这种夜以继日地工作,并为申请项目四处奔走的精神,对机构员工极具感染力。

提高法律水平,传播残障意识
“上学时从不敢说自己是残疾人,20多年间7次参加甘肃省残疾人运动会,但我一直不敢告诉别人。”段宏波曾因害怕旁人异样的目光,而不敢承认残障身份。由于视力障碍,他曾被本地中学拒之门外,迫于无奈离开父母,在四处奔波中度过中学生活,工作后至今仍受到到单位领导的歧视。
 
由于有过受主流社会歧视的切肤之痛,再加上有法律专业背景,段宏波尝试通过法律渠道帮助残障人士维权。为了使服务专业化,他几经周折才在2012年10月成立了白银市社会助残协会,至今仍然向残障群体提供无偿法律救助服务。
 
此后,白银市社会助残协会衍生出传播残障意识和增强残障人士法律意识的业务,这种意识倡导工作旨在“授人以渔”。“我们的帮助不可能是一辈子的,只有唤起残障人士的权利意识,并鼓励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融入主流社会。”朱美琳如是说。
 
2014年4月,白银市社会助残协会开展了残障人士法律需求调查项目。此后,协会通过工作坊、公益加油站和论坛等形式,邀请国际劳工组织的培训师等专业人员,向白银市残障人士普及法律知识。在残障人士互助小组中,段宏波也经常向残障人士讲解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在2014年8月的“残障人文化宣传月”中还介绍了我国《残疾人保障法》和《甘肃省残疾人就业条例》的内容。
 
此外,白银社会助残协会还开展了面向其他社会组织的法律意识培训。由于活跃在基层的残障自组织长期滞后于整体公益事业的发展,其治理水平和法律意识都不足以适应社会现状,白银社会助残协会于2015年9月开展“助残社会组织法律意识工作坊”,向甘肃省60位残障伙伴与残障人服务机构代表提供法律意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和团队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培训。
 
作为残障意识倡导者,朱美琳平时有意无意地传播残障意识,但主流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刻板印象仍是根深蒂固。而她在向残障人士普及残障意识时,有时特别有挫败感:“我使劲地向残障人士灌输权利平等意识,他们还反过来跟我抬杠,这让我觉得是自己的能力有问题。”她认为单纯的口头倡导收效甚微,应通过帮助残障人士解决就业、教育等实际问题,增强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倡导残障权利平等意识,才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改善出行条件,唤起出行意愿
由于山高沟深而且经济相对落后,白银市农村里的无障碍设施并不完善,坑坑洼洼的泥石路成为肢体残障人士出行的障碍,而城镇的无障碍设施也不尽如人意。在一次对城镇残障人士的入户探访中,段宏波建议一位肢体残障人士学车,但碍于居民楼没有电梯,他无法自行上下楼层。“他对我说,致残后他就只算得上活着,就靠家人给他一口饭吃,怎么敢想去学车。”回想起那次谈话,段宏波仍然非常感慨。
 
段宏波还发现,长期无法出门有可能使残障人士形成依赖心理,甚至失去通过自身努力回归主流社会的愿望。“有的残障人士觉得,出行这么困难,还有必要去工作吗?他们就‘被迫地’习惯了被养着的感觉。”有的轻度残障人士则希望自食其力并减轻家人的负担,但若无法出门,接受教育和就业便无从谈起。
 
这些个案使段宏波意识到,帮助肢体残障人士出门是解决其他问题的首要前提。但是,市内大多数残障人士生活拮据,无力购置辅助器具。于是,白银市社会助残协会筹集资金,并与残联进行合作,为残障人士发放轮椅、助行器、腋拐、盲杖等辅助器具。


▲ 为肢体残障人士提供轮椅
 
除了改善残障人士的出行条件,还要唤起他们的出行意愿。白银市社会助残协会的员工开展入户探访,并成立残障人士互助小组,发动残障人士共同出游、观影、聊天。对于不愿意出门的残障人士,小组成员会入户和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让他们知道,我们都能出门,那他们也没问题”。
 
出行机会的增加使不少残障人士把注意力转移到外界,使他们原本封闭消极的心态发生了转变。“以前老是待在家里想乱七八糟的事情,”轮椅使用者魏甲福说道,“参加了几次活动之后觉得自己也能干点事情,开始朝前看。”他在组织了几次小组活动后,发现自己也能成为积极的行动者,并与小组成员建立了比较密切的联系。

▲ 组织残障人士观看电影《雨人》
 
“在城镇中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在农村就需要很大的投入,我们的力量是很微薄的,只能逐个层面去解决,能影响多少是多少。”段宏波坦言。而谈及服务肢体残障人士的目标时,他表示希望能“以点带面”,通过协会的行动影响社会,提高对肢体残障人士的关注度,调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资源来改善农村的状况。
 
随着机构的发展,互助小组的类别和数量有所增加,脑瘫患者、视障人士等也被纳入互助小组的范围内。在一个互助小组中,由于父母不了解残障孩子同样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一位患有脑瘫的女孩到了11岁尚未接受义务教育,甚至还不会说话。朱美琳便与她的父母介绍国家的政策,让他们意识到教育的必要性,并在教育局的帮助下,为女孩争取到入读特殊学校的机会。
 
开展巡回指导,提供康复服务
白银市乡镇(街道)以下提供康复服务的专业医师数量有限,也缺少固定的康复服务机构,该如何满足残障人士对康复服务的需求?为了让有限的资源覆盖尽可能广的地区,2015年,白银社会助残协会在中央财政资助下进行巡回康复服务的尝试。


▲ 在巡回康复服务中为残障人士建立健康档案
 
协会组织康复服务医疗团队,以乡镇(街道)为单位,为616位农村残障人士提供巡回康复服务,为残障人士制定家庭康复训练计划并建立健康档案,了解他们对康复服务的需求。而在巡回服务结束后,当地残联还在乡镇(街道)和辖区内有条件的社区设立了康复服务站,由专业医师为不同类别的残障人士讲解康复知识,并入户了解他们的情况,进一步提供家庭康复训练培训。
 
白银市社会助残协会员工陈静指出,康复服务站建立得比较晚,专业程度有待提高。而且,有的残障人士由于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其康复训练的效果并不明显。“很多人以为康复训练就是要把残障人士治好,”段宏波解释道,“但对于重度肢体残障人士而言,康复训练就只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现状,使病情不至于恶化。”


▲ 为残障人士进行体检以及康复指导
 
根据陈静的观察,这些康复效果不明显的残障人士容易慢慢失去希望,坚持治疗的意愿便从强烈变为平淡。因此,她认为康复训练不应只着眼于残障人士生理层面的恢复或维持,协会的工作人员还需要深入了解残障人士的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才能提高他们坚持治疗的积极性,并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最终达到让他们回归主流社会的目标。
 
为了增进其他残障人服务机构对康复训练的认识,白银市社会助残协会还举办了2015年甘肃社区康复论坛,邀请残障人服务机构的代表与会,向他们宣传社区康复的理念和实施方法,使康复服务在其他地区生根发芽。
 
资源拓展与机构建设
“我觉得就是靠信任去获得外部资源,”段宏波在回顾争取外部资源的过程时说道,“原本白银市民政局不太认同我们机构,但后来看到我们这几年确实在做事情,相信我们才会给我们支持。”
 
除了争取政府资助,白银市社会助残协会在开拓资金渠道上作出更多的尝试。在2014年3月,白银市社会助残协会与“一加一”残障人公益集团开展合作,开展盲人扫书、残障人士观影分享活动,并甄选一名视障人士前往北京参加盲人速录培训,在培训结束后为本地视障人士传授速录技能。
 
为了提高机构能力,白银社会助残协会还注重争取培训机会,参加兰州兴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举行的筹资和资源动员能力、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兰州兴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摆胜义认为,白银市社会助残协会还需要组织治理、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志愿者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而在机构建设方面,段宏波认为白银助残协会逐渐有了清晰的定位,但协会“不成熟的地方太多了,还只是粗放式的机构”。他进一步解释道,协会缺乏面向助残志愿者的培训,而且决策层的筹资和策划能力有待提高。另外,由于协会资金有限,无力为工作人员提供报酬,工作人员迫于生计难以长期提供无偿服务,导致机构人员流动性较大。
 
陈静还指出,碍于人力和资金有限,协会未能满足残障人士的个性化需求。另外,协会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社会关注度,才能调动更多资源去改善残障人士生活条件,并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和教育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