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疾计划 | 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工作坊

医务社工在医务领域中承担什么角色


医院里,有医生、护士就够了吗

医务社工如何促进医患共识

晚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是否知道可向医务社工求助

疾病减压和哀伤辅导工作是否重要

……


医务社工最早起源于16世纪英国,但也许在国内,很多人对“医务社工”概念还很陌生。在医疗领域面临极大挑战的今天,例如医患关系紧张、病患家属矛盾关系、院内外资源无法顺畅链接等等很多问题是传统医疗体系无法完美解决的,都期待医务社工挺身而出解决问题。


2019年12月,“宽疾计划”人才培育项目之临终关怀社工实务能力提升工作坊在福建厦门顺利举办。参加此次工作坊的有医院相关领导、高校教师、医务人员、一线医务社会工作者及社区工作人员等共计36人。


福建省社会工作联合会医务社工专委会秘书长、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郑立羽主持本次工作坊,在简单介绍了“宽疾计划”项目背景及运作情况后,邀请出沙龙嘉宾——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宁养院的孙瑛老师。


让我们来回顾“干货满满”的工作坊



 社工如何进行恰当的沟通

及全方位的评估 

倾听技巧


孙瑛老师以一个典型的临床案例来解读倾听技巧,强调在倾听患者的话语时,可着重倾听的内容:

▪   一是经验信息,患者会恐惧曾经发生在自身或相关人员的事情;

▪   二是行为信息,自己或相关人员做了或无法做的事情;

▪   三是情感信息,伴随着经验或行为所引发的情感。

 

透过这些信息的解读,社工要给予患者及家庭情绪上的支持与引导,帮助他们延续之前的角色,促进他们增强信心、调试缺失、自我肯定、圆满人生、活在当下。



沟通技巧

 

作为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医务社工,孙瑛老师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套有效的沟通技巧:

▪   首先是同理心,社工应站在案主的立场,去体会案主的情绪和想法,并能恰当地表达和传递出社工对案主当下感受和处境的理解;

▪   其次是尊重与接纳案主,这是社工的专业伦理,不论案主是什么样的身份,面临什么样的困境,社工都要做到尊重与接纳案主;

▪   然后是观察与倾听,社工要善于发现案主的需求,倾听案主的诉说;

▪   再者是善用非语言技巧,寻找沟通的适当位置,给予案主合适的肢体语言支持和面部表情的支持;

▪   最后是提升语言能力的技巧,以静默、提问、复述、个人分享等方式促进与案主之间的沟通。






社工的角色


孙瑛老师分享在医务领域中,医生、护士、社工等形成一个完整的team,而社工在这个team中担任团队的协调者。在医疗服务中,医生和患者的家属常常面临着病情告知的难题。有些家属选择了对患者隐瞒病情,出现了患者和家人之间互动的困难、患者和医疗团队沟通的障碍。这时候社工要在从中作一名协调者,了解要求隐瞒的理由,权衡参与者为此所付出的代价;用恰当的方式了解病人的知晓度,承诺不把病人不想要的讯息透露给他但也绝不违背原则撒谎;如果病人的确已经知道事实,希望家人应该有条件、选择性的告知。



同时,社工应该评估患者和家属各自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及态度,鼓励并引导双向沟通,在团队和病人、家属间进行协调工作,转介社会资源,以促进医患共识。



社工还能做什么?连续评估患者的需求,用心领悟患者的需求,克服当下困难 ;召开家庭会议,帮助大家学习有效的沟通方法,给患者提供更好的照顾,提升生活品质。



“破冰游戏”


孙瑛老师以社会工作领域中“破冰游戏”来开场,孙瑛老师带来的“破冰游戏”是做气球,这个游戏对我们在场的人员来说都挺新鲜的。魔术气球以丰富的色彩“点亮”活动场地,将参会人员带入轻松愉快的氛围,同时也可以引发大家的好奇心,让大家对接下来工作坊的内容多一份期待。在场的36名参会人员都纷纷动手做起了气球,有的带着几分生怯去尝试,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有的彻底放松自己,沉浸于做气球的欢乐中,这就好像不同的患者在不同的时期怀有的不同心情。孙瑛老师以不同的方式引导在场的每一个人参与游戏中,并指导它们做气球,魔术气球在无形中拉近了孙瑛老师与在场人员的距离,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破冰”了吧。


以魔术气球导入的同时,孙瑛老师还传授了在场的社工人员在实务工作中一个新鲜的“破冰游戏”——魔术气球。魔术气球的制作,可以拉近案主与家属的距离,也可以拉近案主与社工的距离,同时也可以让制作的人享受其中的乐趣,明白陪伴的意义。


评估患者需求


以个案分析,引入社工在实务工作中的认知困境。普通民众会认为都到这个时候了还有什么用?患者会想只要能不痛就好了,死怕什么呢?而社工会想他能为患者和家属做什么?这时候社工要评估患者及家庭的需要以不同的患者来举例,其中晚期患者与家庭的需要包括:


▪   与自我的需要:更好的控制日益严重的躯体症状,无经济担忧,被尊重,知情权,保持固有的角色。

▪   与他人:不成为别人的负担,有人陪伴,保护家庭成员。


▪   沟通和情感表达:家庭成员间需要表明需求及期待,如对死亡的恐惧,因角色丧失、经济拮据、脱离社会所造成的不适等等。


▪   灵性平安:探索生命和苦难的意义与价值,找到活下去的勇气。

▪   哀伤辅导:患者去世后,为有需要的家属提供。


其次是疾病终末期家庭的应对需求:首先是接受亲人即将死亡的事实;参与对亲人恰当的照顾;适当的表达情感;解决犯罪感和无助感;为将来制定合理的计划等。其中计划的制定分为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短期计划侧重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长期计划建议有书面指导。


社工的多重角色和兼顾需求


社工在从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情绪支持者、团队协调者、资源提供者、使能者、督导者、倾听者等。在实务需求中,社工需要兼顾沟通技巧的需求:合适的病情告知,恰当的治疗方案;关于疾病的需求:疾病是否传染,止痛药的使用,良好的医患沟通;关于居家照护的需求:护理的技巧,恰当的饮食;关于接受死亡教育和预期哀伤辅导:包括四道人生,道谢、道歉、道爱、道别。


哀伤辅导

首先哀伤辅导既可以给患者做,也可以给家属做。它的目标是增加失落的现实感,协助处理已表达的或潜在的情感,协助克服失落后再适应过程中的障碍,鼓励将感情投入到新的关系中。



其次哀伤辅导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有不同的工作,生命末期:回顾生命,完成心愿,互相道爱、道谢、道歉、道别,接受死亡;濒死期:舒适陪伴,缓解患者的孤独感和极度的无助恐惧感;同理,引发家人悲伤、担忧、愤怒、沉默等情绪;死亡后:认识到生死均是自然过程,承认失落;回忆与患者最后的相处模式,体验哀伤;解除依附重新生活,体现新生。



影响哀伤处理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性别。多数人都认为女性处理哀伤的能力胜过男性;其二是年龄,成年人需更多陪伴儿童,提供预期哀伤辅导;年长者有经验、恰当的掌控能力。最后是文化和宗教因素。







灵性



孙瑛老师以哀伤辅导引入了人一个对外行人来说比较新颖的概念,那就是灵性。灵性是什么呢?灵性是超越物质的,思考终极目的与价值,是在生活经验中思考存在的意义。之后孙老师又由灵性摄入了另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灵性照顾,指提供患者身体、心理、社会、灵性的整合照顾,运用倾听、触摸、同理、沟通、社会支持等措施增进彼此的信任关系,通过评估、计划、执行等步骤,进而鼓励及协助其达到灵性安适状态。灵性照顾是最深入的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灵性的相互影响,以生命影响生命。



 工作坊总结


本次工作坊,以医学人文视角,从丰富实务案例中提炼如何去评估患者的需求,如何进行恰当的沟通,如何更好的解决实务工作中的困境,同时从身心社灵的实务中进行理论溯源、文化审视、价值探索及自我反思。在场的同仁们真正理解社工领域中的“助人自助”,真正明白生命影响生命的意义。



宽疾计划,由恒申慈善基金会、同心慈善基金会、正荣公益基金会与福建省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联合发起,旨在通过培养一支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队伍,持续地为病人及家属提供“非医学诊断和非临床治疗”服务,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同时为福建省提供系统性、可复制的医务社工服务经验,培育医务社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