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观实录 | 公众科普与心理援助,疫情下的远程备战
【公益抗疫观实录】第六期:“心理援助”是社会组织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一个重要议题。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政府亦倡导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挥专业优势,提供心理援助、情绪疏导、减压支持等人文关怀服务。本文就正荣绿色通道资助的“心理援助”项目为例,来看看社会组织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发挥所长,理性抗疫,让公益行为更加有效。
撰文:蔡泽锦,图片:受访者提供
1
社工志愿者
专业培训+跨领域链接,才能有效援助
在1月23日武汉封城后,福建省助困公益协会的志愿者们就一直思索着如何为抗疫帮上忙。
“不同于医务人员,我们没办法去奋战武汉一线。”福建省助困公益协会(以下简称助困协会)秘书长林斌持续关注着省内外的情况,“福建省内其实很缺乏专业培训的社工,对社工在医务、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培训还不健全”。因此,林斌想到了和团队带头踏出第一步——发动热心群体和专业人士,成立医务志愿者群,作为链接方为患者家属、医护家属等群体提供援助服务。
除夕后,林斌和同事们开始在家办公,找资料、找导师、找机构、找资金。2月1日,联合了福建省社工联合会,助困协会正式上线了“协力八闽—福建医务志愿者抗击肺炎行动”项目,并在当天同步建立了“医务志愿者群”,号召社工们加入。令团队意外和激动的是,才不到三天微信群就满员了。
“不仅需要热情有爱心,入群的社工还需要具有医务类、心理咨询类资格证;在进群还要接受资质审核和筛选——在这之后,仍有400多名社工志愿者在群”,可见社工志愿者们的踊跃和爱心。
社工志愿者群
紧接着,林斌陆续联系到了正在武汉一线做线上社工援助的范雨平、安馨计划发起人的叶立志,来作为导师,为群里的社工志愿者开课。从“社工的实务”到“疫情下如何跨领域协作”,群里热烈的反响,也让林斌把原定的2次课增加到了4次。同时,由团队成员江帆来负责每日群维护,在维持共享资料的专业审核与更新的同时,还利用自己临床医学和细胞生物学的专业来撰写的科普文章。
“志愿者们不是万能的,有长项也有短处,医务社工和心理咨询师有时也会因一些资讯而产生疑惑。”江帆说,那次“双黄连”事件时,群里也有不少人在发抢购资讯,来自福建附一医院胸外科的林敏主任便在群里就自己所学和官方观点来进行辟谣,也有中医药学的志愿者站出来,从他们专业角度来聊医学事实,“群里有一种自发讨论、反思与学习的氛围”。
在2月15日,协会收到了一个来自南平的求助。原来是一对夫妻确诊新型肺炎后被隔离,而家中的11岁与7岁孩子被单独隔离后,无人照料。林斌和同事们立刻行动起来,多方联系下,对接了南平共青团市委,顺利联系了志愿者定期上门为孩子们送饭、陪伴。
在问到近期是否经历困难时,林斌语气明显带了无奈,“还是口罩物资太少了,我们对他们能做的援助还比较有限。”
林斌口中的他们,指的是助困协会长期援助的急重症白血病儿童。“平常口罩已是陆续缺货,更别说医用儿童口罩”,而对于每隔两三天都要定期检查血常规的患儿来说,儿童口罩成了刚需。早在疫情来临时的年关,林斌和团队就开始筹措购买儿童口罩,到处委托甚至海外人肉代购,再将买到的口罩分发给经过登记的白血病患儿家庭,同时动员志愿者驱车将一部分载往了急需的厦门、漳州的病患家庭,以尽力解决白血病患儿出门检查所需应急。
志愿者戴着口罩紧张工作中
“疫情之下,谁都不能被忽略。”林斌说道,目前线上社工志愿者的心理援助培训还在进行,林斌团队持续在联系相关医疗系统,希望专业的社工志愿者在培训后可以介入到实务,「云上岗」进行心理援助。
2
普通民众
从武汉到全国,心理援助需要走更远、更久
同样着眼在心理层面展开援助的,还有远在北京的傅春胜,中科博爱(北京)心理医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博爱)院长。
不同于林斌团队针对的特定衔接群体(社工志愿者),曾在汶川做心理重建工作长达六年多的傅春胜的关注点是,正在承受灾情的普通大众。
“人面对灾难时,极易出现恐慌、焦虑、抑郁、失眠多梦,如果一月内没得到及时缓解,可能还会出现身心疾病,严重者,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在武汉宣布封城后,傅春胜即刻就结束了自己的假期,回到北京投入工作。
1月27日,中科博爱全体员工在线上开了紧急会议,并联合中国心理学会发起为共筑安心家园的“安心行动”项目。随后,团队开始组织专家团队,为重点人群和普通大众录制科普音频、视频,并通过微博、公众号、哔哩哔哩网站等各大平台扩大传播,以期缓解居民群众因疫情所导致的紧张焦虑心情。
录制视频
在中科博爱的同事看来,院长俨然一个“拼命三郎”,大年三十的夜里也不休息,疫情爆发后更加忙碌,每天要开三到四个视频会议,一天只睡五六个小时。
“几乎从睁眼到闭眼间的所有时间都在工作。”作为入行两年的行业新人,项目内容研发组组员小吴带着敬佩说道,“有时说到一些个案或者展望时,院长会特别激动,用现在的话说感觉院长正能量爆棚”。正是这样的正能量,经常影响和鼓舞着团队,让大家在工作中不知不觉地兴奋起来,也因此感染着许多行业专家和高校教授们义务加入到项目中来。
“热情是不缺的,但光靠热情是不够的。”在傅院长看来,目前项目开展都还算顺利,“要说困境, 是在疫情缓解后,因疫情造成的全民心理创伤,如何科学、专业、系统、持续的开展是当下所面临的挑战。”
中科博爱公众号“心教育”每日都持续推出
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疏导文章
“心理援助不能是昙花一现,既需要理论基础和专家技术,更需要经费与实践的投入,尤其心理学助人者以常态的工作机制去开展工作,而不单单是短期的志愿者行为。”傅院长说,为了更好的在全国开展心理援助工作,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服务机构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委员会、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美好社区计划办公室及全国服务机构联合体发起“千家机构送爱心”,并搭建“心社联动”平台。经评估后,目前已有300多家机构入驻此项目,并在全国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傅院长满怀信念地说,从人群科普到针对性心理疏导,这是一项持续的援助计划,“我们想踏实做,希望有更多机构加入,让心理援助可以更持续、更科学有序,离普通人更近一些”。
◤
疫情爆发后,很多组织首先关注物资方面的保障,或协助街道、社区做入户走访。但福建省助困公益协会的目光就比较不同:项目通过招募专业力量,链接社会资源,公益地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线上志愿的疏导服务,更承担起一个小枢纽平台的角色。因疾病信息带来心理恐慌的人、医务社工,福建省内的有需要学习如何面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社工都会是受益者。
--观察员 王 若
◤
支持专业的人发挥专业,秉持理性科学,这是正荣公益基金会坚持做的。中科博爱这个项目,是一个全国性的普及项目:他们可以专业地将相关知识进行整理,针对不同人群实施分类科普,通过不同方式,为受影响人群提供心理援助知,积极预防、减缓和尽量控制疫情的心理社会影响。同时,他们也将做成不同心理课程,给到一线的社会组织、社区物业等,传递、帮助到更多人。
-- 观察员 冯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