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雁:志愿者如何专业、可持续参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响应 | CNC-COVID19专题20


导 读: 
在社会组织抗击疫情协作网络行知行交流会第二期“疫情拐点前后,志愿者的行动、挑战与可持续”上,京鄂i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总指挥、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翟雁,以“志愿者如何专业、可持续参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响应”为主题,进行了总结发言。 
在总结中,她说:“在现有的发展规律之下,我们如何让志愿者更可持续地、专业化地参与,是我们要解决的命题”,“志愿者是可以做星星之火,无论何时何地这个火是不会灭的”,“充满领导力精神的志愿者,是志愿者应急响应社群化的最重要元素”,“志愿者是要有所不为,志愿者不是万能的”,“专业志愿对未来的中国公民社会发展是重要的突破口”……
* 本期文章是“社会组织抗击新冠疫情协作网络”(CNC-COVID19)专题的第二十期,由正荣公益基金会根据现场分享整理,并经翟雁审订。



翟 雁
京鄂i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总指挥
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整理 | Nancy,一土
排版 | CC


1.前提:对环境进行研判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疫情,我觉得首先要回到大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来看,在这样的事件危机当中我们看到不仅仅是从一个菜市场到城市、到国家,它已经是全球疫情的大流行,所以我们面临的是全人类的共同灾难。我想可能要对疫情有一个基本判断,要知道前提是什么,所处的环境是什么,进而才可能更加精准地、专业地服务其中。

我们在开发服务产品的时候要基于对疫情的研判,通过现实版中国的事件,我们认为志愿者,特别是在当地疫区公民个人,不管是处于自救、互助还是他救,最终一定是第一响应人。因为作为个体来说,他可以立刻决定自己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立刻行动。所以通常志愿者是灾难的第一响应人。

如下图所示,志愿者在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现在逐步进入到转向平台期,再转向疫后重建期,志愿者投入的力量和时间精力肯定是逐渐进入到尾声,未来志愿者或者常态化组织的力量就要开始逐渐上来了。在现有的发展规律之下,我们如何让志愿者更可持续地、专业化地参与,是我们要解决的命题。

 

2.行动:志愿者参与机制

首先在一个大的政治社会经济的环境之下,公民如何参与。事实上每一个公民个体一旦进入到公共服务领域中去志愿服务的时候,就成为公民了。你可能原来是老百姓,但是你通过志愿服务就进入公共领域,就要遵守公共治理和管理的基本规则。

通常来说,在重大的危机事件当中,志愿者个体是很难发挥真正的效力,大多数会有组织化(不管是正式还是非正式),会通过一些组织,有策划、有目标、有资源整合地去实施。这个线条是可以双向的,譬如,方舱很多患者最后转变成了志愿者,实际上是可以转化的。

在大灾难当中有能力的人都可能成为志愿者,救助和被救助是可以分分钟进行转化的。所以在这样的大概念下,志愿者是可以做星星之火,无论何时何地这个火是不会灭的,可能平时是以另外一种形态出现,但是战时一定会形成的。所以志愿者通过重大事件,是可以被点燃的。

 

3.基础:志愿者行动的四原则

1、合法性:中国最高的志愿服务的法规是《志愿服务条例》,志愿者在跟当地各个不同的管理部门合作当中,必须要确保合法性、合规性,否则不仅拿不到通行证,没有办法开展工作,而且还有可能好心添乱。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合法性或者跟政府建立必要的协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2、组织性:它是一种社群的概念,不仅仅是一个正式的组织。志愿者组织在重大危机事件当中可以快速地组织化。比如说iwill联合行动是在24小时组织了400多名志愿者,当天就成立了架构,组织化是可以在实战当中边做边形成的。
3、专业性:专业志愿服务是重点,要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专业力量的人非常有趣,会自动找到他能发挥作用的岗位,短板会自动补缺,就像水一样自动地把坑洼之处填满。这就是志愿服务的自愈性或者自我补位性,这是其他任何组织都很难替代的最突出的特点。
4、协作性:志愿服务是团体作战。协作之下,我们更强调的是开放性、跨界性。

 

 

4.重点:社群化与专业化

1、社群化
这是志愿者去响应重大危机事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这当中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领导力,如果没有领导力,就很难有效地去服务。充满领导力精神的志愿者,是志愿者应急响应社群化的最重要元素。没有领导力的志愿者团队是根本行不成的或者是很短暂的。

有了群体,就要做组织化的建制。我们观察志愿者行动案例,很多都是做着做着就开始有分工了,可能前两天打乱仗,接下来就开始分工、分小组、分协作。因为他们明确地找到了目标对象和需求。志愿服务一定是以问题为导向、是以需求为目标去做公益行动。

有了组织化的建制,我们就可以有行动策略,可以针对服务对象开展群体性服务。在这样的大灾面前,志愿行动关注的一定是群体性问题,因为群体性是真正的社会问题,它具有代表性,是未来解决的可以倡导政策的点。

 

2、专业化
2008年汶川地震南都公益基金会资助我们做救灾志愿服务的调研,当中发现很多专业化的问题特别突出。怎么样能够促进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让有感性的人逐渐走向理性?我们做大量的NGO志愿服务的能力建设和培训,这是当时的策略和解决方案。

2010年我们得到了国际资助,引入的概念是专业志愿服务,用了一个词叫probono,即由一些职业专业人士用他的专业的、科学的方法论,去无偿地为社会提供服务。这是一种professional,同时它又是跟个人的personnel结合起来,所以我当时说有点像PSR。我们说CSR是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里的员工的社会责任就是PSR。比如说,一个医生不能因为下了班看到路边有人摔倒了就不去救,律师不能因为他没钱就不能为他做刑事辩护。这就是职业精神,要用专业去无偿地服务社会。


推动促进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就意味着更多NGO小伙伴专业起来。而专业的志愿服务的倡导,是让企业的志愿者和本身就是具有职业的专业人员更多地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这两部分汇合起来,就是现在提的专业志愿服务的概念。

当然这当中有很多关键词,它首先强调志愿为公,必须是利他性的;第二它必须是客观理性的,不能够仅凭感性的。我们这次看到很多志愿者一冲动自己开着私家车就上武汉,然后就被滞留在武汉了,我们也看到一些志愿者冒着生命危险,自己第一个被感染了。对于这些行动我不做评论,但是我更希望的是能够有客观、理性的志愿服务。志愿者是要有所不为,志愿者不是万能的。


5.三要素:VOP

专业志愿服务核心的要点是可测量、可持续等这样一些指标,因此需要对它进行一些标准化的定义。志愿服务条例为我们规定了七项基本原则,是我们从事志愿服务的底线,不可逾越的红线。如果突破了那么你就不是在做志愿服务,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之上,整个志愿服务有三要素,就是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服务对象,我们把它称为VOP,这三者在整个服务当中一定是紧密的、互动、是相互之间转化的。志愿者可能就是志愿服务组织,服务对象是受益者最后也可能转化成志愿者。 

这就是“社会营造”或者叫“公民社会”的建设过程,就是为什么志愿精神这么重要,专业志愿对未来的中国公民社会发展是重要的突破口。有了这三者的互动联系,打破阶层、打破界限、打破部门,很多的政府官员也成为志愿者,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真正的是一个平等的公民社会。

但是我们也听到了一些声音,有人担心转到常态化政府是不是又回到了老状态呢?人们是不是又回到了彼此不信任呢?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这涉及我们的未来,如何把战时的成果转化到平时、常态,志愿服务如何更好地、可持续。

VOP实际上是社会营造的基础过程,但是不能仅仅是自娱自乐,必须要满足的是服务质量,也就是说社会效益是不是有、服务质量是不是可衡量、是不是可以被认知,才能够最终产生你应有的影响力。


6.关键:影响力

关于“影响力”我分享三个关键词:第一,是可被感知的;第二,一定是可操作的;第三,是可投资的,是可以被量化的,是可以让人们看到投入是有产出的。

最后,以今天交流会上6家志愿者组织分享的行动为例,我们做一个初步的数据汇总。第一个数据,服务了多少时长。如果有志愿者1万人50天乘以每天服务8小时,这个数据是400万小时。这400万小时,贡献了多少?可能服务了上百万人,就算一百万人,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比例是1:100。第二个数据,运输了多少物资。假设一家组织运输了几千万的物资,6家机构总共加起来应该有上亿元的物资价值。

同时,这400万小时折合成服务价值,按照最低每小时100元的服务价值计算,400万小时乘100,就捐赠了4亿元的服务价值。所以能看到6家组织实际上运输了上亿元的物资,并且提供了4亿元的服务价值。我们知道,给志愿者投入1元,在平时它可以产出5元的价值。但是这次疫情中,6家组织大概支出的成本是50万元,把这50万与4亿元价值相比,就是等于投入1元产出了800元的价值。也就是说在战斗的情况下,把志愿服务的价值扩大了160倍!这样的一组数据就是志愿者们在这次抗疫中所创造的影响力和价值。

所以,我们说每个的逆行者都是最最可爱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我致力于志愿服务二十多年,我爱他们最主要的原因。最后,再次向每位最可爱的志愿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