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奖 | 一文读懂NGO对基金会有什么样的期待?

导读

想知道NGO在选择和基金会合作时看重哪些因素吗?NGO又对基金会有哪些预期,憧憬与基金会建立怎样的合作关系,期望基金会在行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不论通过何种方式建立合作,基金会和NGO 双方都有各自的考虑因素。大部分受访NGO认为,平等尊重是良好合作关系的关键。深谙与他人合作之道、共创之道的基金会,往往既能达到满意的资助结果,又能赢得口碑。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基金会资助评价调研(2018)》

1.jpg

*图片来自网络


NGO选择基金会看重的因素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NGO,在选择合作的基金会时看重的因素有明显差异。其中,资金支持和能力建设支持是受访NGO普遍提及的因素。除此之外,基金会的规范程度、NGO与基金会的契合度等都是NGO看重的因素。

(一)规范性 

规范是最好的引导和保障,也是资助双方在合作中建立默契和信任的基础。基金会拥有完整成熟的规则制度和管理标准,不仅能够促进资助行为更有效率,而且能给予NGO明确清晰的方向和指引,帮助双方更好地合作。大部分受访NGO更倾向于资助流程和审核标准更加规范的基金会,不少受访NGO表示:

受访NGO的反馈

反馈1:

“很愿意和*基金会继续合作:原因是:效率高,拨款快。”

反馈2:

“*基金会对做什么事情没要求,预算哪些能开支哪些不能不清楚。像这种既没有规划又没有规范的,很难合作。”

反馈3:

“*基金会给我们一部分资金拍视频,最后发现报销费用中的一小笔钱不符合要求,得算到其他费用上。我们挺喜欢这样有一定规则性的机构,不喜欢这也行那也行的(机构)。规范性特别重要。”

反馈4:

“机构逐年发展,经过基金会提供的项目成效、品牌、项目管理等方面培训。流程管理对于基金会是日常工作,但我们在其中也有所收获,对自己的要求也逐步提升。机构现在使用的项目模板和管理理念,吸取的都是不同基金会对机构的要求。像线上平台的使用,如灵析、金数据等,都是受到基金会引导。因此,基金会的发展某种程度也促进了社会服务项目规范化提升。”

反馈5:

“更看重基金会能够站在NGO的角度看问题,看到NGO的难处,但是在流程操作中高要求、高标准。”

(二)平台资源 

NGO在选择基金会时会考虑项目成效,以及对当地的影响和改变。他们不仅希望拿到资金,更看重基金会的专业性、品牌影响力和丰富的资源,进而获得更多方面和不同层次的帮助与支持。受访NGO的反馈

反馈1:

“选择与资源多的基金会合作,也是为了能够得到一些项目和资源,例如,(帮忙)引荐捐赠方、提升影响力。”

反馈2:

“我们在合作中也更加关注品牌化和公众知晓度。基金会会提供自己的平台宣传展示、推荐相关机构、组织交流分享会。*基金会能够为机构带来资源和平台,这些是其他合作很难满足的。”

反馈3:

“看重*基金会的宣传平台和能力,而且通过与*基金会的合作从中获得很多成长,比如如何做好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

反馈4:

“NGO比较局限于特定专业领域,视野相对狭窄,希望在和基金会的合作中,对方能给机构带来一些专业领域外的资源、平台,开拓视野。”

反馈5:

“在申请资金时,更看重基金会的背景,引入钱的同时,也能够引入资源。钱大家都有,但是资源不是谁都能给的。”

反馈6:

“这几家基金会最需要我们配合的,是让资金使用的效果呈现在公众面前,所以在项目监管的要求中也引导将项目品牌化,提高服务本身的成效展示。这是基金会自己的需求引导了社会组织的服务方向,我们在合作中也更加关注品牌化和公众知晓度。”

反馈7:

“希望基金会促成行业内、省与省之间的交流。”

反馈8:

“*基金会是个挺成功、有效的基金会,策略是形成支持体系,给予跨界培训、赋能培训,还定期来做辅导。搭建资源系统,把媒体企业也拉进来,公众筹款也容纳进来,对接公众资源,形成一种生态。”

(三)契合度 

基金会的资助领域、资助理念、前期支持力度、人员配比等因素,与 NGO的资助范围、核心理念的匹配程度,也成为了大多数受访NGO在选择基金会时会考量的内容,目的是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促使后续项目顺利开展,实现共赢。受访NGO的反馈

反馈1:

“我们会看基金会关注的领域和对机构前期的支持力度,如果理念一致才会合作。”

反馈2:

“梳理有哪些不同类型的基金会、基金会人员配比,看能够提供哪些资源。”

反馈3:

“我们自己会去梳理不同类型的基金会,甚至具体到每家基金会的人员费用能给到百分之几。”

反馈4:

“希望和基金会能加强针对议题的探讨,我们要做倡导型机构,希望基金会提供符合机构定位的支持。”

反馈5:

“我们需要资金,要更多地了解基金会,了解基金会和我们的匹配度、受资助的可能性,这些都进行过调查。首先,会优先考虑和我们合作多的基金会,再考虑相关领域的基金会。合作前,我们会查询基金会的背景、过往资助项目、发展历史、现阶段定位等。基金会如果长期没有新项目发展,我们就不太愿意合作,因为我们也希望基金会能不断自我创新。另外,我们会关注基金会的过往资助项目是否和我们的项目有相关性。”

反馈6:

“在接受基金会资助中,重要的是要契合自己。基金会提供资源支持,要确实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到NGO。如果不能帮到组织实现项目目标,组织之间关系再好也没用。”

反馈7:

“每家基金会的资助目的不同,公益组织的特点不同。基金会有自己的资助范围,在范围内就会去谈,各项目标一致才会达成合作关系。这是理想状态,但理想状态并不多见。”

反馈8:

在访谈中发现,全国型或省级枢纽型 NGO更看重双方理念和发展方向的契合。他们会主动研究基金会的战略,了解基金会资助的重点和方向。这类受访NGO也提出需要与基金会共同推进行业发展和公益文化建设,因此他们倾向战略清晰、定位明确、有使命感、愿意为推动社会发展承担责任和风险的基金会。

反馈9:

“机构与基金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关系,要达到双方契合的状态,具体体现在目标是否一致:比如想关注心理健康,为什么要关注,希望怎么去做。”

反馈10:

“倾向于选择的基金会是这样的:有清晰的使命和愿景,定位清楚,规模不一定大,但会有侧重点。”

反馈11:

“基金会需要有使命感,愿意承担负面评价,把社会价值放在第一位。如果只是为了那些资助人,为了媒体名声,会引起扭曲。基金会到底对谁的价值观负责,无我忘我是很高的境界。社会使命实现是最重要的,直接影响着资助行为,才能做到引领社会慈善文化,不被大众裹挟。”

反馈12:

“一个成熟的公益环境,大部分社会资金应该关注到创新服务的支持和研发。要想让社会关注于不同领域的更多人群,尤其是过往社会组织服务不到的人群,应该由基金会提供导向。基金会有这个使命关注其他角色关注不到的人群和社会范围。有了资本的投入和引导,社会组织的服务也可以更全面化、多元化。”


NGO期待的合作关系

大多数的受访NGO表示,期待能与基金会建立沟通顺畅、平等、尊重、陪伴式沟通的伙伴合作关系。

(一)双方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 

一线资助官员通常是NGO与基金会沟通的桥梁,代表了基金会的形象,对NGO与基金会的关系影响较大。资助官员对于项目、NGO机构整体情况、领域议题的了解与熟悉程度,直接影响沟通的有效性。不少受访NGO表示与资助官员保持适当的沟通频率很有必要,有利于项目的推进。大部分的受访NGO对于资助官员在沟通中发挥的作用给予了正面的评价。受访NGO的反馈

反馈5:

“基金会对 NGO的尊重,具体体现在任命一个合格的资助官员。”

反馈5:

“项目设置初期,*基金会的项目资助官员会实地访点,并和NGO的项目经理共同规划和设计项目,及时给予支持;项目执行中期,资助官员会跟进项目,并对项目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反馈5:

“资助官员提供的跟进支持非常细心,第一年和 *基金会的合作让我们获益良多。”

反馈5:

“沟通很有效,很畅通,只要有问题都可以沟通,对接及时,问题在短时间内便得到解决。”

反馈5:

“理事会和项目官员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群体,一个决定机构资助方向,一个决定项目资助落地。”

反馈5:

“我们和资助官员项目层面的交流挺多的;有什么问题或者需要支持的时候都会主动联络,每个星期都会联络。”

(二)平等、尊重 

NGO期望与基金会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的合作关系,为共同的受益群体服务,而不是形式化的“给钱做事”。在机构遇到困难时,基金会能给予其及时的沟通和适当的空间。多数受访NGO表示:受访NGO的反馈

反馈1:

“当基金会以一个‘金主’身份合作,会自然产生优越感,看问题、做事都会有限制。资助关系是合作关系,是事业的共同体,在合作关系上要把握分寸,而不是谁掏钱、谁干活。尊重是关键,平等协商,各展所长,才能共同解决问题。”   

反馈2:

“基金会和NGO合作关系是平等关系。我们会和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但和基金会的上层直接交流比较少,主要和基金会的省级枢纽机构进行交流,交流中也是以平等关系进行沟通。”

反馈3:

“平等,执行单位有权利征询咨询,信息沟通应该对等;在项目的执行和把握、设计上,基金会应该多倾听一线机构,指引方向。”  

反馈4:

“基金会应该自省些,合作从一开始就不平等, NGO心理有劣势,作为执行机构很难有渠道提出自己的意见。这种关系继续发展对基金会的发展也没有好处。”

反馈5:

“应该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双方形成事业的共同体,而不是基金会以一个‘金主’的身份来合作。在机构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充分沟通空间,以第三方角度对机构的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更多支持与建议,为了共同的受益群体服务,而不是形式化的“给钱做事”。了解机构的过往发展,给予充分倾听。”   

(三)陪伴式的伙伴关系 

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大部分NGO表示希望与基金会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尤其是处于成熟期的机构,更希望和基金会建立互相协作支持的关系。受访NGO的反馈

反馈1:

“合作初期,在磨合阶段是需要互相支持的。基金会在做尽职调查,是需要被资助的伙伴提供资料等支持。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也需要了解基金会的理念、对项目本身执行等。互相评估合不合适。”

反馈2:

“NGO和基金会互相支持,基金会陪伴NGO成长。双方合作,一起做事,几年后会建立真挚诚恳的合作关系。”

反馈3:

“基金会需要和NGO共同成长。也就是说,即使双方的理念不同,基金会也能够支持NGO个性化的发展。”

反馈4:

“二者应该建立起战略合作的关系,这样资金才能花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反馈5:

“资助项目可以是多年的那种战略项目。以陪伴性成长的方式,长期资助项目,可以使得基金会与资助机构关系更紧密。基金会到资助机构的拜访频率也很重要,如果有个基金会与资助机构关系衡量指标会很好。一般一年2-3次拜访很正常,双向拜访。”


NGO期待基金会扮演的角色

资助型基金会与NGO基于自身的角色定位,在分工和优势上各有不同:前者擅长筹款募资,拥有丰富的资源;后者则长期奋斗在一线,具有丰富的执行经验。两者都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和专业能力,应做好自己擅长的工作。在NGO眼中,基金会应扮演引领、推动行业发展的角色,同时不同发展阶段的NGO对基金会的期望也存在一定差异性。

(一)引路人 

受访的初创期NGO由于经验尚不充足,往往希望基金会多扮演导师角色,给予其更多的指导。受访NGO的反馈 

反馈1:

“希望是一个导师的角色,很多东西之前没做过,通过这次资助才知道怎么填表。很想学习,希望基金会不嫌弃,愿意通过新方式新渠道带来实惠。”

反馈2:

“希望是一个导师的角色,很多东西之前没做过,通过这次资助才知道怎么填表。很想学习,希望基金会不嫌弃,愿意通过新方式新渠道带来实惠。”

(二)行业促进者 

处于发展稳定期或成熟期的受访NGO,则将眼光放在整个行业上。他们认为,基金会处于整个公益行业的上游,拥有更多的资源,可以通过领域研究、行业议题探讨、传播倡导、搭建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成为行业的促进者。受访NGO的反馈 

反馈1:

“基金会对行业生态有责任意识和规划,为被资助方的成长提供支持,帮助NGO发现自己的问题,共同维护生态系统。”

反馈2:

“扮演行业的促进者和影响者,利用基金会更专业的知识技能为公益组织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战略制定,促进草根NGO的成长。具体方面,在财务监督和项目评估方面提供更专业的角色和指导。希望基金会能长期、稳定资助,有助于培养公益人才。”

(三)资源整合者 

基金会在行业中扮演“输血”的角色,可以整合政府、企业、公众等多种资源,承担资源整合和枢纽的角色,推动公益网络的建立,扩大影响力。受访NGO的反馈

反馈1:

“基金会应该更多地发挥资源对接、推动建立网络、扩大影响力的作用。比如我们现在的*项目,我们去考察了国外的情况,*项目是很普遍、很受支持的,但是境内很少,而且政府也没有这一块的支持。那么,基金会有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和更强的公信力,或者可以牵线搭桥去推动基金会、政府和NGO三方形成一个合作,同时,基金会也作为监督方参与进来,共同推动计划落地。”

反馈2:

“我比较期待的是:基金会有更大的统筹方案,然后提供资金给NGO去做实地和一线的服务,我们作为其中之一参与其中。或者说,希望基金会能够帮助有梦想的人去实现梦想,比如我们有一个项目,基金会也很认可,那么就由基金会帮忙筹款和对接资源,让NGO去实施它的项目计划。”


支持金桔奖

来源:金桔奖

排版: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