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山艺术驻留|陈立:探索历史、社区空间与⼈的关系

冶山艺术驻留计划是由“你好,社区”支持的艺术进社区项目,邀请来自各地的艺术家进驻社区——第一期驻留于7月份在福州市中山社区开启,艺术家们基于社区场景,用创作的方式,发掘当地文化生活,连接人与人、人与社区、人与自然等等多种关系,探索艺术创作与社区营造结合的可能性。居民也有机会参与到艺术创作、社区营造中。创作者、居民、环境、作品之间,产生新的对话和协作。

冶山艺术驻留计划入选艺术家陈立,曾就读格里菲斯大学电影系电影制作本科,伦敦大学电影策展优异硕士。从事纪录片和商业广告的导演、制作,以及独立摄影实践,关注建筑空间、城市化、历史、当代艺术。

以下图文均摘自陈立的驻留成果作品

pic_008_结果.jpg

摄像/剪辑:袁文炯

历史是以复调的形式存在于当下的,宏大叙事所对应的主旋律之外,有着无数微小的叙事——关于生命体验的、关于直接或间接的记忆的、关于女性的。

我决定去寻访福州中山社区里 65岁以上的女性居民,通过采访了解她们的人生故事以及她们对于社区的记忆。然后拍摄在她们所提及的公共空间和中山社区的历史景观中微小的、含义不确定的场景。最后的作品是照片和文字叙述相结合的形式,从个体的⻆度去探索历史、社区空间与人的关系。

在福州市中山社区驻留期间,我采访了几位女性老居民,试图从她们的人生故事中了解她们记忆中的社区样貌。时间跨度从1950年代至今天,属于她们的童年和青春记忆的场所现已面目全非。私历史趋于碎片散落,让位于城市发展与名片式的历史文脉建构——尤其是2019年后斥重资打造的以冶山春秋园为中心的考古遗址和历史景观建造,试图再现数千年前的文明。

现实是杂糅着古代史与当代史的场景。

我白天听着故事,夜晚游荡于社区,搜寻关于记忆的证据。

pic_018_结果.jpg

冶山#1,城隍庙

始建于东晋的福州城隍庙,曾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福州市志》记载,那时的城隍庙“庙门到大殿,石阶百余级,庙貌雄伟。”它的各大庙宇曾遍布整座冶山,东至中山堂,西接鼓屏路,南到湖东路,北达欧冶池,整座冶山几乎全被城隍庙及其相关庙宇覆盖。

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后,于1997年重建。仅有地碑标出其原来的地界。“小时候每次路过城隍庙,都要憋着气赶紧跑。每到七月半鬼门开的时候,斜坡上就能听到“沙沙沙”的声音。”65岁的瑞华告诉我。

pic_014_结果.jpg

冶山#2,中山堂

解放后至1980年代的中山社区内,民居和军区大院(后来的机关大院)是隔离的。唯独中山堂的电影放映,是高墙内外的人们可以共享的娱乐活动。1970年代,年轻漂亮的瑞华常常会被大院男孩邀请看电影,但她总是拒绝的。电影散场后男孩不死心又一路跟着她回家。她从没答应过英俊男孩的约会邀请,却依然会被街坊邻居指指点点。后来,她嫁给了一位她不喜欢却能趁职务之便偷粮食带回家的男人。

pic_005_结果.jpg

冶山#3,冶山下的防空洞

福州中山社区曾是军区驻地。1969年撤军,军区用地变成了省级机关单位。1970年代大院孩子们在树荫、石头间玩“跑跑抓”的游戏。冶山脚下的防空洞是孩子们探险游戏的好地方。

pic_016_结果.jpg

冶山#4,欧冶池

“欧冶池就是大院里的一个池塘,没有护栏。过年的时候水抽干了,每家都能分到一桶鱼。我们小孩子还下去摸田螺玩。”

pic_004_结果.jpg

冶山#5,摩崖石刻

“以前我们就爬到山顶的石头上玩。当时石刻的字没有上色,看不出来,都以为是一般的石头。”

pic_002_结果.jpg

冶山#6,唐代马球场遗址

“1998年10月,省市考古队在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宿舍楼工地下两米多深处,发现有沙质土的地面。根据现场遗留的痕迹,结合三山志记载,专家断定这就是一个唐代马球场遗址。”(摘自《东南快报》2019年11月05日)

pic_017_结果.jpg

冶山#7,地铁屏山工地考古切割块

“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省考古所、市考古所联合组队对地铁一号线屏山地铁站车站主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挖掘出包括汉代夯土台基及唐宋时期的重要遗迹。”(摘自景点介绍词)

pic_020_结果.jpg

冶山#8,浮雕

随着考古发掘,曾经的省财政厅大院又变成了今天的冶山春秋园。园内新设《无诸开疆》浮雕墙。尽管学界仍有争议,但墙上的故事宣告着这里就是汉初闽越国的国都“冶”。曾经的大院孩子,在90年代末2000初都纷纷搬离中山社区。

pic_001_结果.jpg

冶山#9,树Ⅰ

曾经的大院孩子现在已经六十岁了。在冶山春秋园,我问她,可还认得哪棵树是当年的树被保留了下来吗?她四周看看,摇了摇头。

pic_019_结果.jpg

冶山#10,树

有一天我与瑞华在冶山春秋园偶遇。她提着袋子正要去女儿家。她经历了原地拆迁仍住老地方,只是青砖房传统民居变成了多层公房。而大院变成公园后,对她来说多了更便捷的步行路径。她告诉我,现在她很满意很知足。

pic_003_结果.jpg

冶山#11,欧冶子雕像

2021年7月13日,春秋战国时期铸剑大师欧冶子雕像身后的居民楼被拆迁。第二天晚上,有人将建筑垃圾扔到了欧冶自跟前的“剑石”上。

pic_015_结果.jpg

冶山#12,欧冶池一隅

等到天亮时,这里依然会有晨练的人们,或健步或太极或闲聊。生活就这么继续着。

“你好,社区”对话艺术家 陈立

Q1 是什么契机让你参与了冶山艺术家驻留计划?

一方面是我在自己的创作上遇到了一点瓶颈,如果有机会可以在一个新的环境里获得一些新鲜的灵感或刺激的话,也是个很好的事情,我通过朋友了解到冶山驻留的项目,也了解到她之前参加驻留收获很多,所以我就报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申请。

再者,社区驻留跟我以前拍纪录片有一些间接的关系吧,以前也有因为拍片子的关系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社区,所以我对于社区还是有相当的兴趣,很想探索一下。有机会去驻地,专门去和这个地方互动跟了解,想看看看会产生出什么样的火花。

Q2 在中山社区的驻留期间,有没有给你的创作带来一些和之前不一样的灵感?

首先它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而且天气非常的热,也是一个挑战。来之前,我其实有一个预设的想法,去到那边之后发现原来那个地方的人事物,并不是我想象的样子。那么我要去怎么了解他们?然后怎么去根据他们以及所有相关的情况来创作,是一个蛮特别的地方。

而且我最后的那个创作作品的呈现,其实也跟天气很热,有直接的相关,我本来是白天拍,但是白天热到实在是没有什么感觉,然后我就想我就突发奇想不然晚上去拍。然后我就晚上用闪光灯的方式做,正好也对应了我想表达的主题。这一切都是很独特的吧。

Q3 有没有和社区居民产生互动,有一些印象深刻的人吗?

我和一些居民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采访之后,从他们的人生经历里面所摘取的打动到我的那些故事,然后和照片在一起,组成了完整的作品。我在那边一共采访了四位60岁以上的女性,然后还有一位是其中一个人的女儿。

以前因为拍片的关系,我采访过非常多的人,但是面对普通的居民,我其实没有过这样子的采访经验。这些阿姨普遍都觉得自己的人生平平淡淡没什么值得讲的。但是在她们这么长的生命历程里,也经历了很多社会的变革。我采访的年纪最大的一位阿姨,出生在四十年代,其实是经历过非常大的社会历史的变迁,但她们所采取的那种态度似乎是顺从或者被动,甚至说是没有太多自主的,像现在我们讲的追求个性、自我的想法等,是完全没有的。其实冶山这一块,也经历了很大的变迁,但是在她们描述的时候,云淡风轻。

我拍照片其实就是听了她们讲述,去找到她们描述的那个地方,然后去拍出那里现在的样子,再加上我对这一切的感受的表达。

【出品单位】

DM_20210823200406_016_结果.jpg

【共建单位】

DM_20210823200406_013_结果.jpg

清涟龙寺艺术驻留计划

【支持单位】

DM_20210823200406_012_结果.jpg

【合作伙伴】

DM_20210823200406_015_结果.jpg

【鸣谢单位】

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街道中山社区

【你好,社区】是正荣发起的聚焦提升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行动计划,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关精神,践行正荣集团企业社会责任,搭建社区行动参与平台,凝聚多方力量,实现健康、互助、幸福的社区美好生活。

项目对接人:吴军军
联系邮箱:2619749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