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行动者有话说 | 在社区“串门”中,看见行动的过程价值
禾平台X公益大爆炸,发起「行动者有话说」栏目,邀请社区公益行动者线上线下共创分享,呈现在不同社区中正在发生的行动,分享行动者的思考和经验。倡导基于本社区的价值评估,探索中国本土的社区公益价值共识。本期我们邀请到来自全民社造实践平台第七届群委的刘前以及串门计划共创小组,分享可持续社区“串门计划”背后的故事。以下为分享内容回顾。
揭秘1 串门是怎么来的?
我和同事叉子同学在做成都一个布展项目时,我们发现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一则信息,叫做扎根计划。它是由社区伙伴PCD和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希望通过小额支持,让生活者团队或社会组织,善用身边的资源来建构可持续生活。我们当时就考虑是否加入,如果决定加入,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尽管我们不会种地、做旧物改造,对绿色生态可能也不太了解,对于近零碳也不是专业人士。作为社区营造师,我们可以从人的角度出发,这是我们最擅长的领域。我们能做的是聚集各种不同的人,通过他们的力量,一起探讨能够做些什么事情,一起合作。
串门名字的由来
从2019年的社造地图项目上获得灵感,我们的可持续地图想通过民间的视角来实现。叉子同学提出不如叫串门地图,我们将这个门串联到哪里,地图就画到哪里。虽然我们看起来在做地图,但实际上我们更多地是在制作这张地图的过程中,寻找一批共创的伙伴。我们希望能够在到处串门的同时,构建一个成都可持续社区的串门网络,完成地图制作。结果不仅仅是呈现一张地图,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找到非常多样化的社群伙伴。
采用社区营造的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更多地采用社造的方法,来串联可持续的人、空间和组织,共同探索可持续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因此,我们的真正核心是致力于这项工作。
那什么是社区营造呢?社区营造其实是在创造各种不同的媒介,这些媒介可能是人、空间、组织和社群等等,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但是我们通过这些媒介去重新建立和定义人与人之间、人与空间之间以及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社区社会资本的过程。
串门计划的媒介是通过社群网络去做相应的构建。在这个众多的媒介中,它是属于社群、网络和串门行动这几个不同的导向所构成的一件事件。
发布的曲折过程
这个计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年初,但为什么在7月才发布呢?因为我们发现串门这件事情并不简单,比如我们需要去很多地方。最大的困扰或困难点在于去各地产生的参访费用。
6月,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举办了第二次供血网络工作坊。当时我们以这些社群伙伴为依托,告诉大家我们有串门计划。大家都是扎根计划的一员,我们询问大家是否能够达成共识,是否可以先确定一批串门点位。可能不仅仅是通过参访的方式,而是进行更深入的实践。同时,我们也与大家协商参访费用的问题,是否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解决。
当时我们就与接近10个不同的点位的伙伴达成了共识,可能不通过参展费用的方式解决,而是通过送礼物或头脑风暴等方式给大家提供更多关于未来转变和可持续探索的内容,从其他方面建立更深入的联系。
7月2日,我们与这些伙伴一起发布了这个计划。目前,已经串过门的地方包括GEO、沸物社、天星村、亮佳宏华二手市场、登登闲置优选、标榜职业学院、浦江·九尖村等地方。还有两次特别的投放活动,一个是关于可持续性的讨论,另一个是关于尼泊尔的云串门。
揭秘2 XX组的兴起
计划发布后受到意料之外的关注,随着人数的增加,门已经串不过来了。我们就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如果你想发起一些事情或者做一些事情,你可以自己改一个备注叫XX组,然后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有40多个小伙伴自发在群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他们想要去做一些事情,然后自己改成了XX组。这就是关于串门游戏大厅的一个运维。
所以它不是管理式的,而是共创式的,它是一个多中心化的存在。虽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对于大厅来说,这里面的人就是各种人都有,我们可能也没有办法或者说没有必要非要去做一个规则去限制大家,它可能是一个更开放和更多元的地方。
揭秘3 可持续社群网络
在我们的社群网络里有不同的逻辑。
游戏大厅的伙伴:游戏大厅里非常活跃,这里有很多组。可以看作是一群关于可持续议题的关注者。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伙伴是因为好奇来看社群运营的。串门游戏副本:就是可持续社区议题的参与者。共创小组:这群小伙伴就是我们一起来筹备和策划每次行动的人。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各种不同的小伙伴从关注状态到逐渐受到影响,然后在我们核心事件的参与中找到不同的伙伴,最终达成共创。通过共创伙伴,我们重新建立各种不同的行动,并扩大行动的影响力和传播度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新找到一批伙伴,与他们一起进行更多元、更多样化的行动。
在大厅的关注者
当时,我们也有很多思考,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思考,是“让社群的每类人群都有参与感和获得感”。围绕着这个议题,我们做了很多不同的思考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关于这件事情的关注者在大厅以不同的媒介开始串联起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组。这些组的身份在群里串联起了各种可能性。
在副本中的参与者
第二批人是副本中的参与者,他们在副本中通过不同的角色开始探索,如何让每一类人群都能有自己的参与感呢?其实,我们在第一次活动之前就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和大家一起讨论如何以游戏化的方式运作。只有3个人的情况下,如何带领破冰游戏、记录活动、拍摄照片并进行复盘,对于每场活动来说都会非常困难,我们需要自己的人力去做这些事情,当然我们也可以去招募志愿者。
现在游戏中一共有6个角色,分别是教练、学者、神探、画家、作家和记者等。记者用照片和视频记录下当场的活动和行动,作家用文字记录下来,画家负责画画,教练负责热身和破冰游戏的互动以及当天副本的回顾。通过这个过程,我们不仅仅是策划者,也能够与可持续行动议题的参与者进行更深入的互动。
小组中的共创者
还有一部分的伙伴,是这个计划中的共创者。我们一起策划每一场行动,每次参与后会开放一个渠道,告诉大家每次串门的行动地图是通过不同场景、不同角色共同完成的。
有些人会问,共创者是否有门槛?我们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并得出一个结论:行动大于能力。当你想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参与意愿会大于你的能力。所以没有什么门槛,最主要的是你要真心参与这件事情。当然,前提是你已经线下串过一次门,了解我们在做什么,并在同频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有更多共创的可能。我们其实更多的就是在找到这群想和我们一起行动的小伙伴。
在各地的门主们
还有各地不同的门主们,门主们其实在各个点位期待和等待着大家反馈。对于门主来说,这不仅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就是在各个地方就去做一次参访,由门主给大家做完讲解就完了,而是我们从更深度的去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可持续参与者受益?
对于玩家而言,我们能够更深入地去了解到每个空间、每个人、每个组织的成长状态是怎么样的,成长经历是怎么样的;对于共创者而言,这件事情的推动就是对于我们整个一个价值的实现和能量的回馈;那对于门主们而言,获益不是参访的那些资金,而是他找到了一批关注他的伙伴,给了他非常多的头脑风暴,一些不同视角下的一些见解,好像之前自己没有想到一些事情,好像就豁然开朗了。
揭秘4 持续的进化
每一次的行动,都是我们一群共创小组的伙伴在一起策划。有很多人在不断地开会,其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每次串门都是一次进化的过程。
第一次串门:去GEO+,通过大家不同的想法一起切入,创造了六类角色。
第二次串门:我们去了沸物社,在活动流程中加入了复盘,一定要总结前面失败的原因。
第三次串门:在天星村,我们一起讨论如何使用高德地图导航,因为高德地图可以创建群组,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功能将布置在各地的小彩蛋通过高德地图的方式让大家找到,拼凑在一起,成为一个天星村的故事。
第五次串门:对传播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在登登的副本中,我们终于设计了一张漂亮的海报。
第六次串门:我们来到了标榜学院的副本,没有我们三位发起人参与共创小组,成功地完成了这个行动。实际上,第一次发起是在第四次串门时,我们称之为“哭泣的二手市场”,但后来我们发现二手市场并没有吸引到太多人。因此,我们进行了复盘,为什么现在二手市场没有人逛了等等问题。
第七次串门:蒲江九尖村副本,发现我们似乎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和进化了。这次有了门主,并且去买单了。
其实到第四次串门,这个项目就已经结项了,从第五次开始,社群开始自我运转。起初,有一点资金支持大家的行动,但到了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这个项目由共创的小组成员共同推动。然而,其实这个项目已经超出了一个项目的边界,还在不断地向外发展。当时我们进行了一次讨论,主题是如何让串门计划更可持续地发展起来,因为它需要大量的项目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那么,这件事情是否还能继续下去呢?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在项目结束之后,这件事情仍在不断推进,没有被搁置,而是重新从其他部分慢慢生长出来。
揭秘5 神秘的共创者们
我想和大家一起揭秘的是我们的共创者们。门精灵和研小创,他们是两个非常特殊的神秘人物,是引路人的角色。黄金是一只猫,它有自己一个微信账号,是黄金时代的主理猫,它的打工人是dada。
此外,还有我们的发起人叉子、毛毛以及在9月份之前支持我们串门计划生根的金主妈妈Sophie。她在群里很高冷,不怎么说话,但在线下我们有很多互动。还有小酷,他是一个视觉整理的笔记师,他是小红书账号和高德野生推广大使。曼婷,她以前是一位儿童社工,影是一位服务设计师。小鹿是一位数字游民,lan是高校的老师,流星同学是我们串门计划中的角色形象的插画师。还有督导、成都的小社工咸鱼小吴、使君子、秀荣、雨薇、熹蒙老师、蒋老师、小草、咸鱼等等,这些人构成了我们的共创小组。
串门计划存在的问题探讨
第一是共创小组的活跃度是否足够;第二是工作时间和串门时间有些冲突;第三,主线任务已经开枝散叶了,但我们的支线任务的自由串门还不够成熟;第四,我们现在有了一点名气,来了很多新人,但他们进入游戏大厅后感到很困惑,活动指南需要更新,让大家能够一眼读懂串门计划是什么。不仅是刚进来的人感到困惑,就连已经串过一次门的人也很懵逼。
其实串门计划运转的机制并不完全在于表象的活力,而是我们需要当我们自己面临各种问题和抉择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群伙伴我们能一起站出来。大家站出来之后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面对这些问题,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才是最核心的地方。
行动者Q&A
Q1:关于串门计划的资金和可持续
主持人:串门计划必要的成本费用是多少,从哪里来的呢?可持续会是一个问题吗?
刘前: 这个小额行动的支持是由社区伙伴PCD和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发起的,资金是一万元,是一个非常小的项目,就是到今年9月份为止的成本费用。
之后的可持续发展,可能会是一个问题。之前我介绍过一个行动,叫做“串门计划可持续的N种可能”。我们当时举办了一个特殊的投放行动,让大家去票选我们的计划,这是一个工作坊。我们一起讨论了几个问题,主要是关于如何使串门计划变得可持续。其中一个议题非常直接和简单明了,就是资金问题。当时一位伙伴提出了一个观点,如果要让这个计划持续下去,那么收入减去成本至少要大于零。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我们这群伙伴虽然有动力去推动计划,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投入大量资金来谈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当时我们提出了几个关于资金方面的问题。
主持人:串门计划在项目结束后如何继续推动呢?
刘前:第一,我们可以采用AA制买单的方式,这是一种很实际的做法。如果我们都能达成AA制买单,然后一起完成这个项目,那将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第二,它可能需要一个金主爸爸的支持,但目前还没有找到下一个金主。有很多伙伴对此有兴趣,但目前还没有和他们谈妥这些事情。
第三,串门计划到现在为止已经得到了成都发布和共青团团中央的报道,自己也积累了一些品牌价值。实际上,我们可以在品牌方面做一些连接和资源联动,这也将是推动计划的一种方式。
第四,门主买单这样的做法。6次不同的行动都是在项目周期之内,武侯社区基金会支持的一万块钱做了基础的支撑。第五次的行动,是门主邀请我们的,由门主承担物料以及相应费用,由我们做人员组织,这一场串门也能做下来。第六次去标榜职业学院,就是以学校的方式来支持串门的。第七次的串门是去到蒲江的九尖村,也是由门主买单。蒲江离成都市中心较远,像包车费用、物料费用,都是由门主买单的。然后大家AA拼了一个小单,39.9元和19.9元解决午餐问题。可以看到后面几次的行动,都是有不同的相关方给到相应的支持,我个人认为这些方式可能会比持续投入项目资金的状态更自然,也更可持续。
Q2:串门计划吸引青年参与的核心是什么
主持人:在社区公益行动中,你觉得是到底是什么样的“好玩”的因素,吸引到了这些青年人参与到社区的公共行动中呢?
刘前:我认为它可能有很多不同视角和维度的回答。我们有一些伙伴也在线上,他们是真正的共创者,也可以问一下他们,这个年轻人为什么要加入这样的一个行动。
我先从我的视角来说。首先,我认为当代的年轻人不会很多地接受主观性的,比如专家、教授等资历的前辈传授的经验。相反,年轻人可能更需要从自己出发,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行动。他们想要去做一些不同的事件,让自己产生价值,而不需要过多的单向输入,或直接把成功经验的做法告诉他们。
当代的年轻人喜欢自己去探索新鲜有趣的事物。因此,我们这个计划的核心是共创式的方法,而不是由几个发起人下达命令。实际上,年轻人也不喜欢命令和集中化经验的传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一种方法,即从关注者、参与者到共创者的转变。我们没有用管理式的思维去做这件事,而是采取了社区营造中常见的做法。有一句话回应问题,叫还权赋能归位。
在这个共创小组中,每个伙伴都是平等的,发起人也只有一票。我也经常被吐槽说,这是我想做的事情还是大家想做的事情。因此,在过程中我们平等地进行沟通,大家的思维、创意和行动都是我们一起协作出来的,而不是命令式的。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能够在目前的状态中,持续参与和行动的原因。这是我的视角,青年参与这些事情是基于他们自己的兴趣和行动意向出发,并以去中心化和平权化的方式进行协作和共创。
串门计划共创者C:与个人兴趣有关。现在下班后,我很容易陷入抑郁,感觉好像只有工作没有生活。本来我是做社工的,一直在从事社区营造的工作。然而,我却发现自己只有工作而没有生活,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此外,我的工作发生了一些变动,我不再深入进行社区营造工作了,但我一直很想在这个领域做出贡献。
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连接非常有趣,也很有情感触动。因此,我开始思考如何在生活领域中进行一些探索或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来充实自己的生活,而不让工作成为我生活的全部。当时我想去做一些事情,但还没有找到具体的方法。后来,我通过与刘前认识,发现他打算做一个串门计划,需要大家一起合作共创。我觉得这个机会正好可以成为一个契机,于是我加入了进来。逐渐地,我一点一点地融入了共创小组,并与大家一起完善和实施这个计划。
串门计划共创者M:我的视角与大家有些许不同。第一点,我对“社造”这个词感到比较新颖,尽管我之前一直从事社工工作,但“社造”这个术语一直存在,但我对其内涵并不了解。第二点,我可能还会从一个不那么年轻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年轻人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也是我对社会观察的一部分。第三点,可能与一群愿意为脑花儿做出贡献的人,在一起是令人开心的事情。我记得之前有一次扎根计划的供学活动,当时我和金主妈妈一起度过了两个晚上,我们聊了很多天。我提到过,我也想从青少年家长的视角去看待青少年后期的年龄阶段在如今信息爆炸的世界中,我们年轻人的生活和社交场景会是什么样子呢?
Q3:关于社区居民的定义
主持人:除了玩家、共创小组,还有门主之间的内部的串联。与社区居民、社区之间的互动有哪些?串门计划对于社区居民,还有社区来说,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有哪一些受益?
刘前:实际上,如果我们要定义“社区居民”这个词的话,无论是我们计划的关注者,也就是在大厅的这群人,还是在共创群的这群人,即我们共创小组的成员,都是社区的一部分。他们都是城市的市民和社区的居民。如果将这样一群人的角色都带入考虑的话。
另一方面,我们的串门计划能为社区带来什么呢?我们的串门社区并不仅仅局限于具有行政职能的居委会的概念,而是会有一个不同的构想。我们会认为居委会、物业开发商、社区设计师、商业机构等等,都是这样的社区中的一员。因此,我们的可持续社区可能更是一个更大的概念。在这个社区中,实际上每个伙伴都是社区的一部分。
Q4:社区公益行动的内在价值如何凸显
主持人:是否探讨过如何评估我们行动的价值。或者说,我们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符合串门计划未来的期待、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特定的程度才能创造出你们所期望的美好社区的样子。总的来说,如何评估这样一个行动呢?
刘前:其实一开始,我们并没有计划将这件事情扩大到如此规模。因为之前提到的,这个项目只有一万块钱的资金,我们原本只是想做一个微小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边寻找合作伙伴,一边以更加协作和同频的方式与大家一起共同推进这个项目,可以形容为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
在最初建立这个项目时,我们并没有非常具体的目标,比如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制作一个地图,这是实实在在的任务;第二件事情是要构建一个行动网络。但是如何评估这个地图,以及判断网络的规模大小,当时并没有一个定量化的目标。
我们知道我们要去做这件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串门行动和各个不同维度的伙伴们的共创,它以自然的方式发展成了现在的状态。根据目前阶段的成效来看,它已经远超我们发起人的预期。虽然之前我们没有设定很详细的目标,但从现在来看,我们可能会认为它是300%或400%的状态,通过塑造的思维和逻辑,用非常少的资金投入将其做成了现在的样子。
行动者有话说发起者T:我的理解也是这样的,我们在谈论指标的时候,它并不是一套通用的标准,比如只是一个数字或者完成某个结果。相反,我们想更期待的是探索如何评估社区行动过程的价值。
对于社区的行动者来说,我们自己如何评估这个价值是否达到了呢?它不一定是个指标,可能是一种链接,例如如果这个社区的社群活动能够对某个问题的有所回应,甚至可能不是解决或者说达到了某个结果。
刘前: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可能还有一些补充。对于我们的从业伙伴来说,我们没有把它当成只是一个一万块钱的项目来执行。当时我们并没有给自己设定非常清晰和明确的目标去评判这件事情的成功标准是什么,或者说结项标准或合格标准是什么?相反,我们期待的是我们知道自己能够做好这件事情,并且用设造的方法和逻辑去做这样的事情。我认为这一点是我们没有把它当做一个项目,反而是这件事情成功的原因之一。如果我们当时就确定了我们的工作小组是10个人或15个人,或者我们一定要给甲方一个指标去衡量,串门这个项目可能不会有现在的成果和价值的凸显。
行动者有话说发起者T: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希望所有的行动都以评估和质疑证明价值的方式来叙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更看重过程中的价值,过程的有趣之处本身就是它的价值。我认为是一个从内而外、自下而上的过程,如果它是一种评估,那可能也要打引号。
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在这样的评估体系下诉说这个价值:从外部得到一个指标,要完成它,但其实忽视了本地的特点和本地人们的真正需求以及“我”行动的真实目标。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们更期待大家像在群里那样讨论,我们的行动和价值是由参与者和各方力量共同来决定的。
往期回顾
精彩预告
今晚19:30-21:00
扫码预约进入腾讯会议
禾平台旨在推动社区公益生态可持续发展,专注于支持社区公益平台以专业、有效的方法吸引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解决社区问题,提升社区资本,实现社区美好生活。联系邮箱:fengxiaojuan@ghfmai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