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畔项目官员笔记--“桥畔计划”是什么?

文 - 杨国琼(桥畔计划项目总监)


在“2013年中国教育公益组织年会”准备期间,我们尝试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整理《中国教育公益组织名录》,最终符合收录要求、能联络到并将信息完整收录的一共218个民间教育公益组织。其中不乏热心人士利用业余时间从助学角度开展活动的团队,离成熟、专业的教育公益组织尚有距离,而有影响力的教育公益组织屈指可数。由此可见,与社会及公众在多元教育方面的庞大需求相比,目前公益组织的数量与质量仍有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育公益组织的发展环境还不成熟,各种资源都更倾向于寻找已经成熟的项目或机构,而较少有意愿在初创期进行投入和支持的资助。另一方面,初创期的公益团队由于自有经费的缺乏,更容易陷入“项目依赖”之中,难以坚持在原来的方向上进行深入的探索。同时,也会带来公信力建设乏力,专业人力资源匮乏、筹款能力弱、项目实施效率低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制约草根公益组织发展或导致“休眠”的瓶颈。

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桥畔计划希望通过持续一至三年的非限定经费小额资助,帮助一些教育公益组织其实现初创期的项目经验积累,并通过桥畔品牌的背书,增加组织获得其他资助和资源的可能性,从而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通过这个初创期教育公益组织的平台,形成一个同伴学习网络,共同沉淀行业知识、推动行业发展。

截止到2014年,已经是“桥畔计划”运行的第五个年头,前后累计支持了49家教育公益组织,随着过去的成功与失败经验的累积,我们对它的期待也逐渐了清晰了出来。

从一开始,我们就非常明确的知道,桥畔计划不是比赛和评奖,我们不是要在这个领域挑选出最优秀的人和机构,给予奖励。

这不是为了雪中送炭或者反对锦上添花,只是因为看到公益圈的各种评选、奖项和项目招标,都更青睐那些已经做得较好较成熟的机构,于是有资源有能力的机构就越来越有资源,而一些成立不久还没有时间证明自己的机构则举步维艰,难以发展。我们发起桥畔计划的初衷,就是为了打破这种怪圈,以“育苗”代替“收获”,支持一些有潜力的,但还在发展初期,甚至还在摸索定位的教育公益组织,为他们创造更多发展的机会,以改善教育公益组织发展的整体生态。

同时,桥畔计划也不是项目资助,甚至,我认为它不是一种资助,它给予的,并不是资金,而是一段时间,一段帮助组织探索和发展的时间

从一开始,我们就明确桥畔计划给予的小额资金,不用于项目,这是因为当时的背景是很多小组织可以申请到项目,但是那些项目中却经常没有人员经费和行政运营经费,所以我们希望这笔小额资金,可以用于支付工作人员的薪水或人的发展,因为人才是一个组织发展的根本。随着公益领域的实际发展,“零管理费”“低管理费”这种资助选择已经一再被质疑、被挑战,尽管对这种选择的否定可能还没有一个广泛的共识,但我们也逐渐意识到,如果我们一直坚持支付这笔本该由项目成本负担的费用,也许会让一些资助方更有可能不在项目中承担人员成本。于是,从2013年开始,我们将这笔小额资助重新定义为“非限定性资金”,由接收的组织自由决定如何使用。

在西部阳光自身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看到自由支配的小额发展性资金,对不断摸索的公益组织来说非常重要。这样的非限定性资金,不像项目资金那样有非常具体的目标,它可以让组织在一定时间内,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甚至是试错,这对于一个初创期组织的发展来说,是非常宝贵和无比重要的。

我们也期望,未来桥畔计划不再是一个项目,而成为一个共同支持教育公益组织发展的平台,就像它的LOGO一样,成为两座桥梁。

一座,是教育公益组织自身发展的桥。我们可以陪伴初创期和瓶颈期的教育公益组走过这一段发展蜕变的路程,为它们提供支持,创造学习发展的机会。另一座,则是教育公益组织的资助方、支持方和教育公益组织之间的桥梁。

2014年,我们明确提出,桥畔计划希望发展的是一段“相互挑战、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这里的“伙伴关系”既包括我们与支持的教育公益组织之间,也包括我们与桥畔计划的资助方(合作方)之间,还包括桥畔计划的资金提供者(基金会等)与资金接收者(教育公益组织)之间。我们期待三方可以通过桥畔计划的合作,增进理解,共同学习和实践一段相互挑战和平等合作的关系。

所以,未来我们要为桥畔计划寻找的,已不再单纯是资金或资源的提供方,而是愿意跟我们一起探索,一起发展这个教育公益组织支持平台的合作伙伴。

最后,我们还期待桥畔计划可以成为一个积蓄和汇聚推动教育变革力量的平台。通过不断发掘有不同解决方案的新机构,培育各地的基层教育公益组织,吸引有共同理想的合作伙伴,一点一滴的支持民间力量参与教育变革和推动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公平,让教育回到人的发展这一根本目标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