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荣专项救灾--灾后重建行动与反思
文:南都公益基金会
1月5日-7日,“中国灾后社区重建行动学习网络”在鲁甸举办,该活动由正荣公益基金会与南都公益基金会资助,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办,旨在联结灾后服务的一线行动者,分享、梳理、研习过往汶川地震、芦山地震、鲁甸等地震灾后服务中的本土性经验,提升灾害社会服务水平和研究成果。
活动中香港、台湾、四川的教授和一线工作者在工作坊上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来自四川、云南、甘肃坚守在灾后重建一线的工作团队60余人参加了此次工作坊。
以下为现场发言整理:
古学斌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
灾后重建是让社区恢复人与环境关系的工作,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设施搭建
环境社会工作要跳出传统社会工作的局限,在灾害的救援和重建当中,社工只是其中的一股力量,这是一个需要多专业共同协力进行的工作。成功的灾害过后的社区重建工作,甚至可以弥补当地灾害前的社区关系,恢复原有的良性社区文化。
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三个H:
Heart-心:以真诚的心对待灾区的人民和灾后重建的工作,冷静客观的了解受灾地区的真实需求;
Help-协力:灾后重建的团队应当相互协力,合理分工配合工作,相互弥补单一团队的局限,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
Hope:灾后重建是一个需要坚守的工作,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激发受灾群众的生活希望,同时保持灾后重建团队的工作希望和活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张和清 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老伤未愈、新伤不断,灾难是天灾人祸的恶性循环
鲁甸像四川一样,在大灾之后大量的资金涌入,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时期,灾区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但是更多的在后重建重点都放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建设拉动内需的工作中,在灾害的废墟上兴建各种建筑、高速公路、农场。有些公路修了拆拆了修,往返三四次。同时,环境建设被忽视掉了,在生计、生活方面没有发展,重复建设和次生灾害频发。老伤未愈、新伤不断,人与灾害的此消彼长,造成了天灾人祸的恶性循环。
传统的社工工作注重功能修补与个案辅导的社会工作模式,这样的工作模式忽视了个案作为完整人的社会心理需求,忽视了问题的社会根源。绿耕“老屋重生”的案例,先从修复当地400年的老屋着手,灾区的村民从观望到参与其中,逐步将一个老屋发展成为村民的活动中心,通过老屋历史回顾唤起村民对村落文化的重建,在活动中心的维护过程中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同时推动村民从老屋的维护管理到村落的自制管理。在维护和发扬村落文化的基础上,调动村民开发对应的手工艺产品和村落游,使经济和生态发展互惠互利,调整异化了的经济和生态关系,创造可持续的生活。
这一部分,是政府主导的灾后重建工作忽视的,这不是硬件搭建,修建高大上的房子和公路就可以完成的。这也不是一个外来人带来先进的理念和美好的远景,通过短暂的灌输就可以完成的。这恰恰是需要踏实扎根在灾区的工作团队,与当地村民深入交流、探讨,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观力量来实现的。
欧阳令芝 广东绿耕四川团队项目官员
王春美 广东绿耕四川团队“映秀母亲”项目受益人
从“映秀母亲”到“山里码头”
王春美,是广东绿耕四川团队“映秀母亲”项目受益人,她在512灾后经历了17次搬家,家里的东西搬一次少一些,人际关系也随着一次次的搬家逐渐丢失了。当绿耕的团队来到映秀的时候,王春美回顾第一次见到他们的情形时说:“他们说他们是社工,我们说什么是社工?”,“我一开始什么都不会,他们说的刺绣,羌绣我更是不会了,他们一点点的教我们,我们一点点的学。”
欧阳令芝,扎根在乡村工作了6多年,她告诉大家的第一段话就是:“人太骄傲了,认为人定胜天,遇山开山,遇水劈水。但是自然是很强大的,一场大水就可以将所有毁灭,人要觉醒,懂得顺势而为。”
绿耕团队在四川开展“山里码头”项目,在政府的援建团队撤走后,绿耕团队进驻,与草坡乡马头村的村民一起开发建设当地的乡村客栈。村落外的大山被村里人称为“关门石”,外面的大水来了都可以被“关门石”挡住。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村里人被告知“关门石”里有水晶矿,于是为了尽快致富,他们不顾关门石的保护,炸掉了其中一扇关门石开采水晶矿。“关门石”变成了“开门石”,又一场大水来袭,村子一下子就被大水冲毁了。村民们再也无法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村子被迫整体迁移到了别的地方,“山里码头”项目也因此停止了。
人们的生活,受到自然的庇护,人们没有顺应自然地发展,在灾后重建急需发展的时候,盲目追求经济的发展,盲目地从自然索取资源,而造成的恶果。欧阳说:“援助重建的工作,我们要多想想我们能为当地留下什么,而不是我们可以从别人身上、从自然那里索取什么。”
刘猛 一天公益
灾后心理抚慰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灾后重建,应当更多关注人的内心,盲目的设施搭建无法重建安全感,也无法弥补受伤的人心。一天公益的“小木屋”项目,在四川灾区支持孩子们自己设计和搭建心目中理想的学校。在重建一所“木屋学校”时,一个孩子在两个木条的连接处狠狠地钉下了10个钉子,远远超过了所需要的数量。刘猛说:“10个钉子在建筑上来说是多余的,但是孩子砸下去的不是钉子,而是内心的安全感。他砸下了10个钉子,才能找回他的安全感。当他认为足够安全了,他才愿意在这样的地方上学。因此,在心理的角度上讲,这10个钉子不多余。”
在重建的过程中关注人、治愈人心,重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使硬件发展和心理治愈共同推进,避免再次的相互伤害。
高思发 北川羌魂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灾后项目路径探索
高思发,工作行动力强,说话声音洪亮,认识他的人都叫他“高队”。高队在工作坊上的分享给了在座的人一些冷静的启示。
高队回顾他们初到灾后农村开展工作时的情景:当团队带着资金、资源进入灾区,当地的村民会对你的资金、资源、工作团队,甚至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职位、权利进行判断。如果你的团队不能使村民们信服和认同,那么带着大量资金进村,就相当于是羊遇上狼。
灾难过后,受灾的群众面对现实利益的时候是非常危险的,不足以解决和应对各种问题的社工进入乡村进行心理辅导,发现村落中存在几辈子的村民恩怨。这时一个实力雄厚的资源方进入受灾村,他们给每家每户发放同样地援助资金。这种资助方式看似公平,但是这种单一的方式加剧了村民矛盾,村民的关注点全被吸引到资金分配的问题上来,争论不休。经验不足的社工面对这种情况完全束手无策,只能被动的等待村民们的分歧渐渐平息,再继续开展工作。这样的一次波折,使引入的资源被一抢而空,原本的工作没有办法展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甚至是激化了原有的矛盾。
以上的事件暴露了两个问题:
1、入村的重建团队能力不足:灾后的乡村重建,需要平衡和处理村民间、村民与乡村管理者之间、村民与重建团队之间的多方关系,甚至是解决村民间沉积已久的历史遗留问题。入村重建需要工作团队具有很强的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如果团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具备足够的能力,就不要盲目的开展农村工作。
2、不了解背景的简单资助激化了原有的矛盾:进入乡村,必须谨慎的处理现实利益分配的问题,谨慎判断什么样的资源可以进入乡村,小心处理不激化原有的村民矛盾。因此,灾后乡村重建,不是盲目鲁莽的开展工作,不是把你的理想通过村民们来实现,而是通过工作,重建这里原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国心高队:5.12震灾发生后,他从两周的志愿者工作开始,从此坚守在灾后重建的工作一线,已有7年。他和他的团队坚持不懈,至今仍在北川、雅安地区与受灾居民一起开展重建工作。)